APP下载

基于创新过程视角的科技创新驱动力比较研究

2020-01-16林木西张紫薇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驱动力方程驱动

林木西 张紫薇 和 军

(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目标。自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学者致力于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创新驱动的内涵并论证了创新驱动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1)刘志彪 :《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对于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测度是评价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情况与进一步提高我国创新动能的基础。但大部分对于创新驱动力的研究如徐娟等(2018)(2)徐娟等 :《创新驱动视角下培育强化西部经济发展新动能》,《经济研究参考》2018年第37期。、白俊红等(2016)(3)郑江淮等 :《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6期。仍停留在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后,采用降维的方法评价企业、行业或者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效率,并未能够体现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少部分学者如郑江淮等(2018)(4)白俊红等 :《创新驱动是否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科学学研究》2016年第11期。、陶长琪等(2018)(5)陶长琪等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制度质量视角下的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年第7期。开始关注到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并以此重新定义了经济增长驱动力的测度标准。以上两篇文章虽具有溯本清源的重要意义,但仅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存在两点可拓展的研究空间。首先,已有研究并未关注到创新的过程属性,未能分析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应用的具体过程对经济的驱动效果;其次,上述研究只停留在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未涉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对此,本文借鉴了企业创新的CDM模型,从区域创新系统视角出发,将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宏观评价分析建立在创新过程之上,打开了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黑匣子”。与此同时,本文对于科技创新驱动力的评价不仅仅局限在创新对于经济总量的分析,也关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拓展了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内涵。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科技创新是指新产品、新工艺等从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全部过程,它包括初始设计与研发、投产制造与商业化扩散等一系列过程,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过程。(6)王竹君 :《中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生产力研究》2014年第6期。借鉴夏天(2010)划分的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和创新系统的过程理论,(7)夏天 :《创新驱动过程的阶段特征及其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2期。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维度看,科技创新驱动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科技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阶段;其次是创新产出与经济增长及经济发展阶段。

在科技创新驱动的第一阶段,创新投入的内部要素是决定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内部要素是指创新投入必备的创新人才、创新资本与创新载体。人才要素是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具有能动性,包括从事科技活动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科技创新的产生同样需要资本投入。王家庭(2012)通过实证建模,证明了研发资金投入能够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8)王家庭 :《科技创新、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30省区数据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12年第11期。创新载体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公共技术共享等创新服务平台。创新载体是创新资源的集聚区和利用平台,完善且有效运转的创新载体对于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科技创新驱动的第二阶段,科技创新成果能够附着在传统生产要素上提高其投入产出效率,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是创新驱动第二阶段的典型表现形式,该过程主要是依靠外部要素。部分学者研究了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张彩江(2017)的实证结果表明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对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影响至关重要。(9)张彩江等 :《技术扩散效应下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年第12期。梁永康等(2018)从投入到产出的过程角度,构建了综合评价科技成果转化价值的指标体系,并主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才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10)梁永康等 :《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运筹与管理》2018年第9期。刘大勇等(2017)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成熟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可行性提供了重要参考。(11)刘大勇等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与市场成熟度评价》,《产业经济评论》2017年第3期。

综上,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然而,目前来看没有学者从科技创新过程视角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对此,本文借鉴了企业创新的CDM模型,从创新过程视角,实证测度与比较了科技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驱动力以及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三、模型构建

(一)模型设定

本文将区域创新系统视为一个独立模块,借鉴企业创新的CDM过程模型,构建了科技创新投入方程、创新增长方程和创新发展方程,分别考察创新投入对科技创新产出的驱动力、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创新产出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1.创新投入方程。如上文所述,在创新驱动的第一阶段,创新投入的内部要素是决定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内部要素是指创新投入必备的创新人才、创新资本与创新载体。对此构建如下模型 :

lnAit=α0+α1lnhcit+α2lnrdit+α3lninsit+εit

(1)

2.创新增长方程。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主要考虑其对于资本与劳动力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情况,对此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变量。

lnYit=β0+β1lnAit+β2lnKit+β3lnLit+εit

(2)

3.创新发展方程。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因素不仅包括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和科技创新产出,同时也要考虑收入分配、节能环保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此,本文构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如下。其中Xk为创新发展方程中额外引入的民生发展类相关指标,具体包括城乡收入差距、环境污染、居民健康、社会保障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指标。

(3)

方程(1)和(2)构成了本文第一组联立方程模型,方程(1)和(3)构成本文第二组联立方程模型,分别测度了创新投入对创新产出的驱动力以及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单一方程模型的估计不同,对于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首先判断其是否可以识别。经秩条件和阶条件判断可知,本文联立方程模型中的每个方程均为过度识别,满足了估计条件。在估计联立方程组模型时,用OLS方法来估计会产生联立偏差,2SLS方法没有考虑模型方程之间的相关性,而3SLS方法考虑了模型系统中不同结构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本文采用3SLS对模型进行估计,同时也使用了OLS和2SLS估计进行结果对比。

(二)变量设置

1.创新投入方程。在方程(1)中,本文选用三个指标衡量被解释变量科技创新产出Ait,分别为各省专利授权量(A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A2)以及技术市场成交额(A3);解释变量创新人才hcit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创新资本rdit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创新载体insit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独立的双喙鸟纹。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上有独立的双喙鸟纹,它的造型为两个圆圈,无卷云纹填充,左右各和一尖端物,类似鸟喙,见图5。

2.创新增长方程。方程(2)中的被解释变量Yit为各省GDP;解释变量Kit为各省资本存量,参考张军等(2004)对我国资本存量的测算研究,本文选用9.6%作为上年度资本存量的折旧率,计算各省资本存量,Lit为各省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4)张军等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3.创新发展方程。方程(3)中的被解释变量为经济发展情况,本文采用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衡量经济发展情况,该指数来自于西北大学任保平教授团队自2008年起连续10年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该报告从经济增长的效率、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代价以及国民经济素质共六个维度测度了各省经济增长的质量情况,该指标是目前对经济质量评价领域最为权威的持续性研究。除在方程(2)中共有的解释变量外,方程(3)中引入了民生发展类变量,包括giniit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pollutionit为废气中烟粉尘排放量,healthit为每万人中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basicit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trafficit为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waterit为城市用水普及率。

(三)数据说明

本文第一组联立方程模型的样本区间为2011-2017年,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查询中心网站。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1所示。

表1 部分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第二组联立方程模型中的经济发展变量来自于任保平教授团队测算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由于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中的数据截止到2015年,故本文第二组实证检验的样本区间为2011-2015年,除经济增长质量指标外,其余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数据查询中心网站。(15)任保平等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版,第14-18页。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列示额外补充的涉及民生发展类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下表2。

表2 部分变量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模型

1.基础回归。为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本文首先对第一组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回归。为检验模型的适用性,在回归方法上,同时采用了OLS,2SLS以及3SLS方法对创新驱动的两个阶段进行回归;为验证模型的稳健性,在变量选择上,替换科技创新产出指标进行多次3SLS回归,结果如下表3所示。

回归结果列(3)表明创新人才、创新资本以及创新载体对于科技创新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创新资本投入对于科技创新产出影响的弹性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最后是创新载体。该回归结果说明现阶段我国科技创新是创新资本投入主导型,而创新人才与创新载体对于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较弱,一定程度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过程呈现创新资本投入型粗放发展特点。变换科技创新产出指标后,结果依然稳健。

在创新驱动的第二阶段,列(3)的回归系数显示,科技创新产出、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对比来看,(3)-(5)的回归系数表明,不同指标衡量的科技创新产出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不同。其中,新产品产出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最强,其次是发明专利,最后是技术市场成交情况。这一定程度表明,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能否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对于发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可忽视。

表3 基础回归结果

第二阶段lnKlnLA_cons0.128∗∗∗0.0814∗∗∗0.0975∗∗∗0.0760∗∗∗0.0924∗∗∗(-8.4)(-4.26)(-7.63)(-7.11)(-8.33)0.787∗∗∗0.523∗∗∗0.623∗∗∗0.504∗∗∗0.677∗∗∗(-20.45)(-8.47)(-15.53)(-19.78)(-19.83)0.0816∗∗∗0.264∗∗∗0.202∗∗∗0.261∗∗∗0.120∗∗∗(-3.66)(-6.71)(-7.44)(-21.64)(-8.35)2.897∗∗∗3.159∗∗∗3.005∗∗∗4.782∗∗∗4.095∗∗∗(-24.6)(-22.22)(-26.71)(-26.24)(-23.31)N210210210210210R20.9070.9070.8930.5510.786

注 : ***、**、*分别在1%、5%、10%水平下显著;表中“()”内数据表示其标准误;下同。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进行了时间动态性和区域的异质性比较分析,从时间维度分析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驱动力的变化趋势,能够动态地观察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科技创新驱动力变化特征,为检验创新驱动战略的有效性提供了经验证据。对东中西以及东北四个经济区的横向比较,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我国不同经济区创新驱动情况。

2.时间动态性比较。图2和图3是在科技创新驱动的第一阶段,创新人才和创新资本对科技创新产出驱动力的动态比较。从时间趋势上看,我国的创新人才对科技创新产出的驱动力自2012年起不断提高,创新资本要素对科技创新产出的驱动力不断下降,说明我国创新人才对于创新产出的贡献不断提高,但两类要素对比而言可以发现我国的科技创新产出仍然呈现以创新资本投入为主的特征。

图4为科技创新产出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回归系数看,2012-2014年,我国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呈现下降态势。2014年起,科技创新产出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明显提高,尤其是2016年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明显增强,一定程度的说明了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于驱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图2 创新人才对科技创新产出驱动力 图3 创新资本对科技创新产出驱动力 图4 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驱动力

3.区域异质性比较。本文按照东、中、西及东北地区对样本进行划分,检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其中region=1代表东部区域样本;region=2代表中部区域样本;region=3代表西部区域样本;region=4代表东北三省样本。回归结果如下表4所示。

在创新驱动的第一阶段,四大区域都以研发投入为主驱动创新产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创新资本对创新产出的贡献最大,而创新人才和创新载体建设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相比而言,中部地区创新资本与创新人才对创新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西部地区表现较为均衡,其创新资本、创新人才以及创新载体建设对创新产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创新驱动的第二阶段,四大区域的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最强,中部地区的创新驱动力最弱。劳动力要素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西部地区相对其他区域劳动力要素驱动力较弱,而资本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较强,东北地区则呈现相反态势,对于东北而言,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显著的负向相关性。

(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型

1.基础回归。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型中,本文仍然采用了OLS,2SLS和3SLS对样本进行回归,在创新驱动的第一阶段,科技创新产出仍然表现为以创新资本投入驱动为主的特征,与上文结果较为一致,此部分不作过多探讨。此处,本文主要探讨创新驱动的第二阶段,从表5的回归结果看,我国科技创新产出对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而资本存量对于经济发展呈现显著负向影响,劳动力投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不显著的负相关性。由此来看,科技创新产出是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动力,而传统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力对于经济发展而言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说明了当前我国继续依靠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不利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表4 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

2.时间动态性比较。由图5可知,从时间维度看,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驱动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态势,由于数据有限,无法实证检验2016年后科技创新产出对于经济发展质量的驱动力,但从趋势上看,科技创新产出的驱动力不断增强。从图6和图7可知,我国资本存量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先增加后小幅下降,劳动力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变动较为平稳,呈现小幅上升态势,说明从2011年开始,我国加快转变生产要素使用观念,资本投入对于经济发展的集约能力不断增强,劳动力投入也表现为集约化特征。

3.区域异质性比较。从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的分样本回归结果看,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均呈现正向相关,但只有东部地区结果显著。四大区域系数对比来看,东部地区的回归系数高于其他区域,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产出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最弱。

五、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

其一,全面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是实现创新投入到产出再到驱动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在创新源头上,加强产学研合作,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投入资源的主导作用。其次,构建创新成果转化的信息捕捉机制,充分利用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平台,理清各级各类科技平台关系,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最后,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因此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良好的资源配置与服务理念强化优秀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16)魏可媛、赵勇 :《普通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8页。,大力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其二,增强政府科技政策有效性。大规模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已经成为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抓手,大力投入财政资金建设创新研发中心、资源交易平台等近乎代表了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绩表现,但能够实际有效运转并发挥科技资源集聚优势的平台不多。在此背景下,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能够提高已有平台的高效率运转以及如何构建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发挥科技平台优势以及政府治理机制的有效性,促进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其三,提升区域创新政策针对性。从区域对比看,不同地区呈现较大异质性。对此,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时,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找准薄弱环节发力,才能有效提高科技创新驱动力。比如,东北三省的创新驱动力普遍较低,大规模的资本投入甚至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东北地区应该大力实施引才、育才政策,发挥创新人才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猜你喜欢

驱动力方程驱动
数据驱动世界。你得懂它 精读
解析几何中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求法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采埃孚集团董事柯皓哲: 创新是产业转型的驱动力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关于几类二次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
偏向型技术进步视角下天津市经济增长驱动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