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春晚”,苏轼来写主持词
2020-01-15吴钩
吴钩
宋代也有春節联欢晚会吗?不太严格地说,有的。因为按照惯例,那时的每年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不同于现在所说的阳历1月1日的元旦),朝廷都要举行国宴。参与宴会的有皇帝和文武百官,以及辽国、西夏、高丽、大理等派来的“贺正旦使”。席间,照例有教坊的伶人(演员)表演歌舞、百戏、杂剧等文娱节目。这一套在元旦国宴上表演的文娱节目,我们不妨称之为宋代的“春晚”。
宋代的“春晚”不但有文娱表演,还有节目主持人,或者说是报幕员,叫作“竹竿子”。因为他们登场报幕时,总是手持一根“竹竿拂尘”。宋代国宴上的所有大型文娱表演,都有竹竿子主持节目。
竹竿子念的主持词,宋人称之为“教坊词”,一般由翰林学士撰写。我们熟悉的苏轼就写过好几套教坊词,其中包括元祐四年(1089)的《紫宸殿正旦教坊词》,翻译一下便是“1089蛇年紫宸殿春节联欢晚会的主持人串词”。苏轼写的教坊词的文风,多少有点儿像我们现在的主持词。
通过苏轼撰写的这份教坊词,并参考《东京梦华录》对天宁节(宋徽宗寿辰)国宴文娱演出的描述,我们可以还原出宋代“春晚”的大致过程——宋代元旦的国宴上,人们照例要喝九盏御酒,每喝一盏酒,就要欣赏一段文娱节目:
第一盏酒与第二盏酒间的节目都是歌舞。先由“歌板色”(即教坊的歌手)唱曲子,然后舞者登场。
第三盏酒时要表演的节目是非常精彩的“百戏”。表演百戏的男女艺人身穿彩服登场,在殿前的“石鑴(xī)柱窠(kē)”(带有插柱子的坑的石基)上竖起戏竿。为什么要竖立戏竿呢?因为宋代人所说的“百戏”都是在戏竿上进行表演的,相当于今天的杂技。
第四盏酒时,竹竿子要登台致词,讲一些吉祥喜庆的祝福语,讲完后教坊的众伶人要齐声喊口号:“九霄清跸(bì)一声雷,万物欣荣意已开。晓日自随天仗出,春风不待斗杓(biāo)回。”然后,竹竿子朗诵道:“东风送来了春天的旋律,舞者迎来了春天的阳光。让我们载歌载舞、共同饮酒迎接春天的到来。有请演员们登台表演合唱。”随后教坊伶人便登场开始表演合唱啦。
第五盏酒时,轮到“小儿队”登场表演大型舞蹈了。竹竿子先出来报幕:“各位的表演如此精彩,让我们台下的人也跃跃欲试。值此春回大地之际,小朋友们也忍不住要登台献艺了。下面有请小儿队登场。”
这个节目由200多名十二三岁的孩子共同表演,他们身着花衫,手执花枝,分成4列登场。领头的4名穿紫衫的孩子手举贴金的牌子,擂鼓而进,牌子上面写着小儿队队名“仙山来绛节,云海戏群鸿”。
竹竿子先问一名领队:“孩子,今天你登场献演,可有什么感想?”领队上前致语,讲些吉祥话。随后,音乐响起,孩子们又唱又跳,好不热闹。
孩子们表演完,教坊伶人会上场演一出杂剧。宋代的杂剧跟元明清时期的杂剧不一样,元明清杂剧是完整的戏剧,宋杂剧则是简短的滑稽表演,所以又称“滑稽戏”,同今天的相声、小品差不多。国宴上的杂剧通常会分两段表演:前一段叫作“艳段”,由杂剧伶人临场发挥,意在逗人一笑;后一段为正杂剧,是有剧本的戏剧表演。
第六盏酒时:我们都知道宋代流行蹴鞠,宋人的球技称霸世界,他们在“春晚”中当然要露一手。于是,在饮第六盏酒时,会在殿前立起球门,大宋两支“皇家足球队”登场:左军16人,身着红锦衫;右军16人,皆着青锦衣。双方立于球门两边对垒(没错,宋代蹴鞠的球门就设在球场中间),得胜的一方可获得“银碗锦彩”。
第七盏酒时会有“女童队”献演。女童队由400多名妙龄少女组成,表演形式跟小儿队差不多。
第八盏酒时,又是歌板色演唱歌曲。
第九盏酒时,大宋“皇家相扑手”上场表演相扑比赛。
随着第九盏酒饮毕,相扑比赛表演结束,竹竿子登台说谢幕词:“难忘今宵,盛世的歌声让我们共同分享;难忘今宵,明日的乐章由我们共同谱写。让我们拜别陛下,尽欢归去。”
至此,大宋春节联欢晚会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