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分析

2020-01-15彭懿

教师·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小学音乐必要性

彭懿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各大学科都开始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而音乐属于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音乐教师应当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将音乐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提炼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由此文章将在客观阐述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状况、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和优势的基础上,分析日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德育;必要性;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6-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81-02

当下,有关德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工作,一直是广大教师、家长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将德育和小学音乐教学密切结合,对学生日后素质提升、实现多元化发展极为有利。至于究竟怎样科学合理地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具体细节将在后续工作中逐步延展。

一、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音乐教育形式原本就是丰富多元的,这也是一直以来其受小学生欢迎的原因。而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地位进一步得以提升,并且急需和德育进行交互式融合。当下小学音乐教师的重大使命,便是在熟悉和贯彻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受到更多的德育,纠正其平常生活中的不当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极速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小学音乐教育呈全面发展态势,在引入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技术、新教育手段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影响力,发挥更多的教育价值。虽然教学实践课题的延展工作正在加紧落实,但德育的开展仍呈现出很多问题:一是德育未能与音乐教材、教育资源有效融合,达到良好的配合;二是现阶段音乐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虽然多样丰富,但并未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三是德育与音乐教育的割裂感比较强,很难无缝连接,容易让学生产生错位感。面对实际问题或困难,小学音乐教师除了要进行教育创新外,还要落实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充分认清德育与音乐教育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从德育的优势入手,加快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进程。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德育的必要性

在世界各地,德育都被当作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柏拉图作为教育学家,对德育就极为重视,主张引领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协调性发展。而赫尔巴特认为,如果平常教学中缺失德育,那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由此看来,在小学各学科中兼顾德育的确至关重要。

而音乐学科本身就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欲望,所以说,音乐教师可以考虑结合这类特征来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引领他们朝着多元化和全面性等方向发展。而为了令小学生与音乐情境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就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筛选富有针对性的音乐作品,同时将德育自然地融入其中。这样一来,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意识,促使他们朝着更加长远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意义的确十分重大。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优势

(一)教材内容方面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基础等专门设计的。除此之外,音乐教育亦是加强美育、德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将德育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使他们多发现生活中好的一面,积极地对待身边一切的人、事、物,促进德育在整个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贯穿渗透。

(二)支持平台方面

小学音乐教学的方式相对灵活和多元,这正为后续德育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适应平台,确保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音乐学科的特点,将德育自然且深入地渗透到课堂之中。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且充满猎奇心理,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娱乐性,配合多元化和生动性的情境演示,对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品德教育,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还具备先天的直观优势,表现为音乐情感表达方式比较直接,方便直观地检验和评价对学生的教育成效。基于此,教师应当灵活设计和呈现不同类型的音乐意境,并基于此进行德育渗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跟唱中细致地把握当中蕴藏的德育内容。

四、日后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基于以上讨论,不难发现,德育对小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教育价值,也能让小学教育在教育引导和教育影响上起到全面带领、针对性教学的作用。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还需要立足于问题,透过问题或困难,找到科学的发展路径。下文将提出在未來小学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若干办法。

(一)在备课期间进行德育要素整合

小学音乐学科在渗透德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所以说,一名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应当持续深入地挖掘音乐教材中的诸多德育内容,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作用。而一切目标达成的基础,则在于做好前期的备课工作,并在其中有序地加入一系列德育素材。客观来讲,小学音乐教材中包含诸多适用于德育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标注好这些内容,确保在后续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讲解,督促学生将此作为规范自身行为的准则。

例如,在进行《咱们从小懂礼貌》备课时,教师就要紧紧把握其传递的思想道德理念,还有音乐本身朗朗上口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力求结合这些要素来完成后续教学指导,进而帮助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可以拓展教育平台。比如,搜集网络上的青少年歌曲,为学生创作歌单,让学生传唱。时间长了,还可以设置专门的主题,或表达爱国主义的,或展示公益爱心的,抑或表达严于律己的等,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愈来愈丰富,学生就能够了解、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元素。大多数少儿歌曲都是具有正能量的,这些正能量恰好是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实践价值很高。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此类资源进行挖掘与使用。

(二)在课堂中配合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加深德育渗透

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丰富,不仅包含基础性的唱歌内容,还包含舞蹈、欣赏、音节辨识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小学生全面地认识音乐和学习音乐,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健全他们的思想体系。而在此期间,自然地渗透德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会演唱不同歌曲的同时,明白背后隐藏的传奇故事和创作者加入的特殊情感,从而对整个音乐作品有更详细的理解和更熟练的掌控。

例如,在进行《我爱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爱国主义的歌曲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预先向学生阐述一些有关这些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并配合收集到的完整素材来引导学生去把握创作者当时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内涵。随后,再结合现实进行适当的延伸,令学生学习和传承前人伟大的精神,促进德育的全面发展。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在熟练掌握各类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明白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好地规范自我,学会艰苦奋斗。

(三)随时精准性地把握德育的机会

想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全面和有效地渗透德育,必须把握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唯独如此,才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持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除此之外,小学音乐教师还需要掌控好教学的节奏,即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理和思想,而是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心领神会、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德育,教师可以结合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来展开,如《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是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英勇斗争、不怕艰辛和困难,最终获得胜利的爱国主义歌曲,教师以这首歌为主题背景可以找到很多红色故事。教师向学生讲述故事,延展德育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得感悟,并把这种感悟倾注在音乐表达上。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帮助教师顺理成章地开展德育工作。

又如,在迎接国庆节之际,教师可以考虑带领学生进行合唱排练。须知合唱对集体合作性有着严格的要求,而小学生作为合唱的成员,其自我表现如何自然会对整个队伍的合唱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侧重地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今后的合唱训练中注重演唱细节,避免引发错误。另外,可以考虑多组织学生去排练一些话剧,丰富他们课外活动的形式,这有利于他们在排练过程中互帮互助,促进德育的深入渗透,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大幅度提升。

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音乐教育的配合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首先,学生要对学习感兴趣、有耐心去倾听;其次,教师要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德育与音乐教育内容有机结合;再次,教师应在恰当的时间渗透德育,使得德育与音乐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合。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进程也全面加快。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规范要求,需要重视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特别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有必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再配合备课、课堂讲解、课外活动组织等途径,来引导学生积极接受音樂教育和德育改造。长此以往,将会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为日后他们实现综合性和多元化发展等目标提供必要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 熳.新课程下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8,19(1):137-148.

[2]李晓青.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41.

[3]郑全贵.新课程语境下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德育[J].新课程(上旬刊),2019(4):251.

[4]张 沙.音乐唤醒沉睡的道德——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3):125.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小学音乐必要性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