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戏创新设计案例
2020-01-15查格秀
摘 要:文章通过创新设计卡片游戏、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和数学体育游戏,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9-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3-0043-02
我國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毛泽东同志在给《新体育》的题词中写道:“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
一、引导学生创新设计卡片游戏
调查发现,学生爱玩“狼人背枪”等能决出胜负输赢、趣味性较强的卡片游戏。而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卡片游戏是把算式写在卡片上,然后大家一起计算,比一比谁算对的最多。此游戏趣味性不强,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因此我们就如何增加游戏的竞争性和趣味性,对卡片游戏的设计与运用展开了研究。
(一)卡片游戏的设计过程
在卡片游戏的设计中,教师重在指导。教师首先告诉学生设计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不给学生设置太多的规则,这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再从学生初步设计的卡片中选取内容较好的卡片进行可行性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设计的方向并鼓励学生重新设计。教师再与学生一起,对学生设计的卡片内容进行反复推敲和试验,最终得到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游戏卡片。为了在游戏中渗透德育,还可设计“爱祖国”“讲文明”“爱学习”等德育文字卡片。
(二)卡片游戏规则的制定
卡片游戏规则确定为比大小,参与游戏的学生每2至4人为一组。比如: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巩固练习。一张卡片(5+3=?),另一张卡片(9-4=?)……每张卡片上写一个算式,卡片背面朝上,每人按顺序抽取一张卡片,谁卡片上的得数大,谁就获胜。同时,德育文字卡片相当于扑克牌里面的大王,谁抓到了此类卡片谁就获胜。如果同时拿到德育文字卡片或卡片得数相等时,就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24张小卡片全部拿完,本局卡片游戏结束,赢得卡片多者胜一局。这种卡片游戏,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加了价值观引导性。
(三)卡片游戏实验过程
在确定卡片游戏的规则后,各年级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比对,从中选取可行的、具有推广价值的,每24张卡片一套,由学生拿到班上去试验。经过反复设计,不断试验、修改、完善,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系列卡片。
(四)卡片游戏的推广运用
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一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重点关注、及时表扬,积极引导其参与游戏活动;二是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教师的助手,协调组织每个小组顺利开展游戏活动,争取实现人人参与卡片游戏。
(五)卡片游戏运用的对策建议
通过一段时间的卡片游戏实践,为学生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了最佳情境,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省时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学生在游戏初始时兴趣高涨,但游戏开展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兴趣就没那么浓厚了,此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适时对卡片游戏内容进行更新,遵循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重新带领学生设计有一定知识难度的卡片内容。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个别性格比较孤僻的学生参与游戏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关注并进行鼓励,使其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卡片游戏之所以受学生的欢迎,有几点原因:第一,卡片游戏由学生自己设计;第二,游戏规则能快速决出胜负输赢,引入竞争机制具有趣味性;第三,卡片游戏从基础知识入手,简单易玩,学生的参与度高、兴趣浓;第四,卡片游戏有效地融入“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元素,大大增加了卡片游戏的趣味性。
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卡片游戏,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课后,学生也可和同伴、家人、朋友等一起玩。卡片游戏教学,有效落实了做中学、玩中学的游戏教学思想。卡片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更强,性格更开朗,公式记得更牢,基本知识掌握得更扎实,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二、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设计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10以内的加减法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计算常常出错。有几点根本原因:一是反复的多讲多做多练,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粗心马虎;二是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不够透彻,数感不强。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增强其学习兴趣,笔者新创了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
(一)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的设计
动手就是动脑,动手和动脑同步进行,也就调动了人的左脑和右脑同时工作。教师可以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我们在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与分成”时,创新设计了一套口、手、脑、指统一协作完成的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从2的组成与分成到10的组成与分成,都用手指操来演绎。比如,2和3组成5,左手出二个手指(食指和中指),右手出三个手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把左手的二个手指和右手的三个手指合在一起,嘴里读作2和3组成 5,左手二个手指和右手的三个手指分开,读作5可以分成2和3。到了7的组成的时候,1和6组成7,左手出食指表示1,右手大拇指和食指表示6,一个大拇指就表示5。以此类推一直到5和5组成10,10可以分成5和5。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一般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运用得比较多。以“6和7的组成”这节课为例,在导入环节复习2到5的组成与分成,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旧知,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探究新知环节,再学习6和7的手指操儿歌表演。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还可以给家长表演手指操儿歌。
(二)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运用的意义
长期研究培养学生数感的英国学者朱莉娅·安吉莱瑞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视觉图形”在抽象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形成心理表象奠定了直观的基础。朗朗上口的手指操儿歌表演,能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眼、手、口、脑协调配合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落实了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的教学理念。手指操儿歌表演游戏活动的开展,也让数学计算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学生自信满满,常常在学校的走廊上、操场上,聚在一起表演手指操儿歌,回家也主动把这套手指操儿歌表演给家长看。
三、数学体育游戏的设计和运用
数学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老鹰抓小鸡”游戏改编设计
“老鹰抓小鸡”游戏是各个年龄段学生都爱玩、常玩的体育游戏,其特有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常使学生乐此不疲。笔者对它进行了改编,原来游戏规则是老鹰抓到小鸡之后,被抓小鸡终止游戏,只能在旁边观看。经改编后,游戏规则为“老鹰”给“小鸡”出一道题,如一年级学生可以出一道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如7+8=),答对继续游戏,答错停玩一局,这不但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体现了人性化,学生更爱玩此游戏了。
(二)“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改编设计
“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特有的竞技性和娱乐性深受各年级学生的喜爱。一名学生扮演老狼,其余几名或十几名学生扮演小羊。老狼背对着羊群,在老狼后面十几米开外的羊群一起喊出:“老狼,老狼几点钟?”我们可以把老狼的回答稍加改动,如老狼原来直接说8点钟,现改成老狼说:“3+5等于几?”小羊听到口令后,大步往前跳8步,直到羊群里最先跳到老狼后面的小羊用手輕拍一下老狼,老狼接到小羊拍肩的指令后立刻转身追小羊,羊群转头就跑,被抓到的小羊回答由老狼出的一道口算题,答对角色互换,答错停玩一局。此游戏深受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欢迎,学生可以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出题,如高年级可以说出圆的面积公式或者圆柱的体积公式等。
(三)“公主,公主你要什么?”游戏改编设计
“公主,公主你要什么?”游戏比较受低年级学生的欢迎,此游戏比较简单易学。几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圈里面的一个学生扮演公主。圈外学生手拉着手,绕公主的顺时针方向转圈走,并边走边问:“公主,公主你要什么?”改编后,圈内公主回答:“我要4+5。”圈外学生听到口令后,有节奏地按顺时针走9步,圈内公主也走9步,圈内公主对着谁,谁就进入圈内当公主,如此循环。此类体育游戏不但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所帮助,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身体,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丢手绢”游戏改编设计
“丢手绢”游戏是十分经典的体育游戏。其动静结合的特点适合低年级学生玩,我们也对它进行了改编。“丢手绢”游戏,游戏规则由被抓到的学生表演一个节目改为抓人的学生给被抓到的学生出一道口算题,答对,被抓的学生与抓人的学生角色互换,继续游戏。因为口算题答题较快,大大缩短了游戏的时间,也避免了个别学生因为不会表演节目而不愿意参加游戏的情况,抓人的学生替换更加合理,学生在游戏中的参与意识大大提高。
数学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不需要太多的外部条件,在学校操场上,几个学生聚在一起就可以开展。这不但可以增进他们的友谊,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符合如今倡导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指导思想。
四、结语
数学体育游戏的开展,给我们设计游戏找到了一条思路。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从学生的生活与活动中找到游戏设计的灵感,才能设计出深受学生喜爱的,具有应用价值的数学游戏。
参考文献:
[1]查格秀.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探究[J].教师,2019(24):73-74.
[2]周 雷.浅谈教育游戏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版,2009(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