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奶奶”张思莱:为隔代育儿正名
2020-01-15张思莱何欣洋
张思莱 何欣洋
我曾在《生命时报》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儿孙承欢本是天伦之乐,但为何身心俱疲?因为这些老人有“回不去的家乡”“躲不掉的矛盾”“下不去的血压”。
也有人说:“带孙烦,带孙难,带孙不能外出玩;带孙苦,带孙累,带孙还没辛苦费。”细想一下,虽然我从事育儿科普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但我也曾为了带孙而背井离乡,跟老伴儿分居两地,个中烦恼和困难我亦深有同感。
我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隔代育儿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但伟大不意味着公平与和平,里面包含了很多理解、忍让和包容,更需要两代人彼此提携和共同进步。在隔代育儿的背后,老年人有很多心声期待着被年轻一代看见、听见,并且温柔呵护。
被忽略的“主体”
2017年,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城市家庭教养中的祖辈参与问题研究”课题组在6个一二线城市调查发现:近八成城市家庭有祖辈参与孩子的养育,36.5%的家庭中存在为照顾孙辈而“老漂”的祖辈。据《中国儿童福利与保护政策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697万名农村留守儿童,96%的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照顾。所以说,隔代养育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承,更是中国当前普遍的情况,也是现实的无奈选择。
然而,一提起“奶奶带娃”“姥姥育儿”,年轻的“80后” “90后”都难免有微词,“不好吧”“老人带孩子有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家庭矛盾会升级”……但是,说这些话的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儿时又是在哪里度过的呢?那些在爷爷奶奶院子里无忧无虑的玩耍、在姥姥姥爷怀里安心的午睡,是不是你们永远无法忘怀的人生初记忆?
随着长大、求学、工作、成家,年轻一代接触了越来越多的前沿资讯与科技成果,在网上、电视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反对或诟病隔代育儿的观点。老做法、旧习俗,隔代育儿俨然成了科学育儿的反义词。网上也是讨伐声一片,在吐槽老人带娃的帖子下,有着年轻爸爸妈妈们无穷无尽的抱怨和牢骚……孩子们,已为人父母的你们是否忘记了一件事—
隔代育儿的主体是祖辈,但第一责任人永远是父辈。祖辈带娃,是出于爱,不是义务,他们的做法总是被吐槽,但他们的辛苦却是被忽略的。
互联网上充满了年轻一代的发声,却很少有老年人倾吐悲伤的角落。他们也很烦、很累、很苦,但没有闲暇、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委屈写成文章放到网上获得共鸣。这一点是很不公平的。我必须很直白地告诉大家,无论是让农村老人照看留守的孩子,还是城市祖辈参与孩子养育,实际上都是一种变相的“啃老”,无论老人是自愿带娃,还是勉强答应,“啃”的都是他们的剩余劳动力和颐养天年的宝贵时间。
我的妈妈将我的女儿带大,在女儿学有所成之前,我的妈妈早已驾鹤西去,没有享受到孙辈的任何回报;而如今,我又牺牲了可贵的退休时光,远赴异乡帮女儿带娃,这一切都是出自对后代的疼爱。相信绝大多数带孙的老人,都是为了爱。
然而,带娃的老人们正逐渐变得越来越焦虑,他们的“带孙”焦虑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一些有关隔代育儿的书籍和文章往往只谈隔代养育对孩子、对家庭的影响,却鲜少谈及这种行为会给老人带来什么样的问题。随着“二孩时代”的到来,老人距离“松绑”的日子愈发遥遥无期。
在城市,帮儿女带孩子的“老漂族”一边努力融入孩子们的新家以及与自己看起来格格不入的新城市,一边对老家念念不忘。有些老人文化水平较低,面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子辈难免会产生自卑情绪,一旦与儿女产生冲突,会更容易变得不安、敏感,觉得自己被边缘化了。
在农村,老人帶着留守儿童过起了孤独而劳累的晚年生活,他们负起了孙辈的安全、教育和发展全部责任,等于全职养了两辈子孩子。缺少子女的照顾与支持,老人长时间处于“责任重、风险高”的神经紧绷的压力下,精力和体力都在加速消耗。
我曾经接触过的一位内科医生告诉我,这些年每逢暑期,他每天都要接诊至少三十位睡不着觉的老人,好奇之下,他忍不住追问,这才知道大部分失眠的老人都在帮忙带放暑假的孩子。既扛着责任,又不被理解,很多带娃老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这样的孤独,不该被我们忽略。
被遗忘的“义务”
我不止一次对女儿和女婿说:“我当然可以在你们工作忙时帮助你们照顾孩子,但我只是个‘参谋,你们是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这是一项神圣且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也是我在千万次的育儿咨询中反复强调的。
教育孩子不是加工产品,如果产品不合格,我们可以把它当成废品丢掉;如果孩子错过了最佳教育时光,成了“废品”,那么他将永远站在你面前,让你悔恨,也让社会买单。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需要祖辈和父辈的共同努力,在一个战线上,父辈为主,祖辈支持,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延续下去。
现代父母养育孩子时,往往会遗忘自己本来身负两个任务:一手拉着孩子长大,一手拉着老人前进。
不可否认,确实有一些老人在带孩子时存在倚老卖老、顽固守旧的现象,对年轻人的质疑也经常以“你们就是这样养大的,不也很好吗”来应付,而他们所坚持的旧习俗、旧知识也确实有一些被现代科学证明是有害无益的。但除去这些已经被证实的科学知识部分,育儿领域依旧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是否所有旧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就都是错误的呢?
当然不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会随着生活的变迁而变化,但由于人们的生活和教育经历不同,价值观也因此多种多样。人们不赞同隔代育儿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觉得老一辈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或价值观等会与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有隔阂,会把旧的价值观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但事实上,很多育儿价值观只有新旧之分,谈不上绝对的对错。
那么既然年轻人认为自己的父母在某些方面是“过时的”,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带着父母赶上这个时代。我曾经看过一条新闻,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某市一位老人因无健康码而被公交车拒载,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质疑社区,有人质疑公交公司,有人批评规章制度不合理……但我却很想质疑这位老人的子女。如果我是他们,我一定特别羞愧,因为我没有让自己的父母赶上时代的列车,我放任他们被时代落下了。疫情防控期间,健康码是通往各处的通行证,是生活必需品。一个健康码就难住了老人,那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旮旯角落里,又有多少障碍横在老人们的生活中呢?
我们常谈感恩,常谈孝道,其实最切实的孝顺就是互相理解。隔代育儿就是一面镜子,它真真切切地反映出了祖辈与父辈的关系究竟如何。会不会好好沟通?能不能相互包容?这个时候,年轻的父母能够做到以下两点,会更加事半功倍:
一是先表达关心,后指出问题。比如老人总是忍不住喂过量的糖给孩子,吃糖太多对牙齿有害是共识,但年轻人回家后千万不能直接指责老人:“我都告诉你多少次了,怎么还老给孩子吃这个……”而是应该先说:“妈,带孩子辛苦了。接下来交给我吧!”先以此来表达感谢,然后谈事件:“我一同事带孩子去看牙了,孩子哭得可惨喽,孩子奶奶也直心疼!还是龋齿作的怪,咱们以后少让孩子吃糖吧,现在严格点儿,以后少遭罪。”老人虽是老小孩,但他们可不糊涂,肯定能领会到中心思想,知道你是在提意见,但心里却能舒舒服服地接受。
二是陪老人一起学习。我做育儿科普20多年来,可以说是走遍了全国各地,来听我讲座的不只有年轻父母,跟我同辈的人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他们很多人都抱着十分谦虚的态度来学习科学知识,而且在提问环节十分踊跃,提出的问题也特别细致入微、有针对性。年轻人经常抱怨老人的育儿知识陈旧迂腐,但疏于为老人提供学习进步的知识。如果能坐在老人身边,一起听课、实践、改变,相信老人会更愿意吸收新鲜的资讯。劝说不如带动,批评不如参与。这是年轻父母的一项义务,要谨记于心。
所以,隔代养育也是一个修复亲子关系的好契机,父辈会开始理解祖辈的不易,祖辈也会欣慰父辈的成长。
三代共养,一举多得
人们常说“隔代亲,亲更亲”,老人带孩子虽然更容易产生溺爱,但他们却能在情感上给孙辈满满的安全感。但我们必须清楚,溺爱不是祖辈人的专属,溺爱也分很多种。
老人对孩子的溺爱一般是“有求必应”式,即不拒绝孩子对吃喝玩的要求,吃糖、骑大马、逛公园,只要是孩子想做的,老人都舍不得说“不”。而父辈对孩子也会溺爱,但这种溺爱一般是“高品质、高价值”式的,即拼命给孩子昂贵的、精细的东西,比如玩具、辅导班、食物、衣物、用品等,但有时供过于求导致浪费。在我家就是这样,外孙女想去哪儿我就带她去哪儿,我的女儿也吐槽我太惯孩子,她自己卻总是给孩子买一套又一套价值不菲的玩具,其实孩子根本玩不过来。
所以,我们不该把祖辈正常的关爱、周到的照料视为溺爱,实际上,恰恰是祖辈能及时、充分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才让孩子获得了自尊和安全感。而祖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孙辈在一起,相对丰富的育儿经验会让他们更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需求,及时满足;也能更准确地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尽早纠正。
现在我们都知道,要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隔代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所有的隔代育儿中都会出现溺爱、不科学喂养和过于落后的教育。
隔代育儿是中国的传统习惯,更是当今社会很多家庭无奈的现实选择。如处理得当,老一辈可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年轻父母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努力打拼事业,也能为养育孩子、孝顺父母获得更好的物质基础;孩子能拥抱满满的安全感,从祖辈身上学习到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增进与老一辈人的感情交流。可以说,科学有序的隔代育儿,滋养的是三代人。
我个人比较赞同在孩子年幼时,一家三代人能够共同生活,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想法。如今,中国有2.49亿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上亿名儿童,这两类人群的服务问题涉及中国绝大多数家庭。而据统计,国内现有养老机构的承载量是每100个人只有3个床位。而国家0~3岁婴幼儿养育支持又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民生短板,机构育幼服务严重供给不足。缺乏社会服务支持的养老和育儿,严重影响家庭幸福。
既然国家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婴幼儿照护问题,那么一个家庭、三代共养至少可以称得上是当前的最优选。隔代育儿,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祖辈、子女以及社会一同努力,才能让爱在生命的长河中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