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逻辑起点与体系再建

2020-01-15陈雁飞韩金明张锋周

中小学管理 2020年12期

陈雁飞 韩金明 张锋周

摘要时代发展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新要求,应以课程的体系建设为逻辑起点,以大单元教学为载体,培养运动专长;以发展体能为主体,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以“学练赛”为主线,增加运动乐趣;以体育品德为核心,促进立德树人。应从课程类型、教学体系、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课程资源等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优化。

关键词 体育育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练赛”;大单元教学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12-0048-03

当前,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等系列文件的出台,都表明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高度重视。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体质健康标准”等指示要求。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学校体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体育育人导向更加鲜明,学校体育工作进入全面加强和改进的新发展阶段。

《意见》提出,要“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但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横向上各运动项目交叉联系,而纵向却几乎没有递进性和逻辑性,且易受场地器材等多重因素影响,面临“非阶梯性”“非直线性”“非难度逻辑性”等客观难题,容易进入“什么都在学,什么都学一点,最终什么也没学会”的体育课程教学怪圈。[1]因此,在以保证学生发展连贯性为前提的情况下,有必要以上下贯通的课程内容为中心,从课程类型、教学体系、教学实施方式、评价体系以及课程资源等方面系统考量,完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将“注重与增进学生健康、掌握运动技能、享受运动乐趣和促进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路径。

一、逻辑起点:以育人为核心,构建贯通性体育课程体系

为保障体育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递进性,中小学校可遵循如下基本思路,系统设计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1. 以大单元教学为载体,培养运动专长

构建各学段有机衔接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创新“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系,是助力学生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的可行路径。大单元教学可以避免因项目教学单元短小,学生难以进行较深入技战术学习的问题,避免各运动项目在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上的孤立盲目与无序重复,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集中和有效落实,使体育教学教深教透、教得有效,从而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形成自己的运动专长。[2]

2. 以发展体能为主体,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需要重点发展学生的体能,可针对学生开展科学、多样、有趣的身体练习课程或活动。在构建以发展学生体能为主的教学内容体系时,不仅可以将体能锻炼融入课课练之中、整合到专项模块教学之中,也可以将体能模块或体能单元单独设计为体育课教学内容,以强化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体能发展,确保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和优秀率稳步提高,促进学生体形健美、体魄强健。

3. 以“学练赛”为主线,增加运动乐趣

我们要想改变“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就需要清晰体育教学内涵,落实体育课堂教学的“学练赛”。学校层面可通过运动技战术和健康知识的学习,通过强化练、课课练、每天练的“多练”,通过课课有赛、周周有赛、全员参与的“常赛”,创设“学练赛”的运动情境和教育情境,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通过运动技能的进步与提高,以及在体育竞赛中体验到的成功感,助力学生逐步养成运动习惯,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4. 以体育品德养成为核心,促进立德树人

体育是一个集知识与技术、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于一体的学科,体育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承担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的重要育人职责。积极向上、朝气蓬勃、善良友善、拼搏竞争的团队氛围;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的良好体育精神;以及动手实践、团队合作、抵抗挫折的能力,都是学生可以在体育历练中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的。体育带给学生的健康身体和健全人格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最终将助力学科立德树人功能的实现。[3]

二、系统设计:以素养提升为关键,实施多样态体育教学形式

1. 体现学科特质的课程类型

为切实加大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学时,切实提升体能发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的比重,丰富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从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的视角,可将原有的体育课优化为运动专项类、体能锻炼类和综合拓展类三种课型。这样细分的课型面向全体、突出个性、注重专长,将关注运动技能、增进学生健康与提高体育素养真正落实在学生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实处(见表1)。

2. 凸顯一体化设计的教学体系

为打破已往体育课程教学“初步体验、浅尝辄止、低级重复”的不良状态,解决教不深、教不透、掌握不了1~2项运动技能等问题,应将运动专项、体能锻炼和综合拓展三类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一体化的整体架构,注重每个项目或主题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进度。基于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的一体化、学生身心发展和身体素质发展的一体化、运动能力等级一体化的教学体系设计,能够确保各个学段与各项内容的体育课程教学是系统的、完整的、递进的和有效的,使教师清晰各项内容“什么时候学,学到什么程度,需要多久能学会”,有利于体育教师把握教与学的顺序与进度,也有利于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控。

3. 对接体育课堂的教学实施

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从课程类型看,三类课程分为必修必学、必修限学和必修选学三种类型,有面向全体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各地区和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内容。省、市、区、学校多个层级保障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旨在普及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和多样化发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从教学模式来看,除了传统体育课的综合式教学,还有走班制教学、模块化教学,以大单元或长短课等多种形式结合,构建可选择性的、多样态的体育教学形式,以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见表2)。

三、多措并举:完善学业质量评价,拓展课程资源开发渠道

1. 完善学业质量评价,促进体育课程管理走向科学化

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学习过程与表现进行测量和判断的更加全面有效的依据。学业质量评价能够评价学生的基本素养、具体表现水平;也是指导体育课程“学什么”“学到不同水平的不同表现是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学生学到相应的水平”等的具体标准;同时还是改进学生学习的参照指标。学业质量评价应主要包括注重运动专项学习的学业质量表现性评价和能力导向的等级标准,包括注重体能锻炼的基础体能前后测试和诊断,以及终结性评价、主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开展学业质量评价旨在促进体育课程的管理科学化、质量标准化、评价数据化、监测日常化。

2.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渠道,保障体育课程实施的可持续性

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向课程的基础理论、教材、大单元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文本资源;指向教学视频、背景音乐等网络资源;也指向多样化、趣味性的新兴体育健身器材等物质资源。区域或学校层面应通过不断丰富的课程资源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實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助力体能锻炼课的推进实效。

参考文献:

[1] 杨东亚,罗帅呈,毛振明.论体育课程在大中小学的断裂与衔接(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91-97.

[2] 潘建芬.大单元教学设计初探—以体育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18(19):40-44.

[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8.

注释:

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DLA1904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