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纳百川:我国海洋基础教育的主题与策略探讨

2020-01-15杜鹃卢灵蔡景灿

中小学管理 2020年12期

杜鹃 卢灵 蔡景灿

摘要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我国海洋基础教育的意义日益凸显。围绕人海和谐这一主题,现阶段我国海洋基础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海洋自然科学、海洋社会科学、海洋人文艺术三大板块,重点关注海洋科学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经济教育、文化教育,是由政府政策引导、学校积极实施、社会合力推进、家庭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海洋基础教育应采取圈层递进的实施策略,即以学科渗透为基本路径,以专门课程为重要方式,以研学实践为教学拓展,以数字资源为有效补充。

关键词 海洋教育;海洋基础教育;海洋课程体系;海洋教育联盟;海洋研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0)12-0045-0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国虽然是海洋大国,但重陆轻海的观念由来已久。虽然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有意识地发展海洋基础教育,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上看,海洋基础教育尚未普及,区域发展亦不平衡。

将海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中,能够最广泛而有效地普及海洋知识,提升公民的海洋素养,为我国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文重点探讨海洋基础教育的内涵和重点,提出进一步实施海洋基础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三大板块:海洋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

海洋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有关海洋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准则的海洋素养培养活动。海洋基础教育跨越学科分野,具有相对独立性。

海洋基础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围绕人海关系,可分为海洋自然科学、海洋社会科学、海洋人文艺术三大板块。海洋自然科学从海洋的自然属性出发,涉及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海洋社会科学侧重于人类如何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涵盖海洋国土、海洋经济、海洋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海洋人文艺术是人类基于对海洋的认识而进行的创造活动,如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文学作品、海洋艺术创作等。三大板块有机联系,统一于人海和谐的核心主题。

二、五大领域:海洋基础教育的关注重点

海洋基础教育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学科交叉程度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围绕人海和谐这一主题,海洋基础教育应以自然科学的精神探究事物,以社会科学的方法揭示本質,以人文艺术的手段升华主题。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海洋基础教育的重点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详见表1)。

三、四位一体:海洋基础教育的基本范式

海洋基础教育是由政府政策引导、学校积极实施、社会合力推进、家庭共同参与而形成的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海洋基础教育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这些部门能否形成合力,直接影响到海洋基础教育的效果。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准确把握海洋基础教育在整个海洋教育体系乃至国家海洋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在行动上统筹规划、精心描绘全国海洋基础教育蓝图,科学制定、尽早出台海洋基础教育的相关政策。

在具体落实中,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参与。考虑到海洋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所以,需要海洋专业人士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指导。同时,家庭的配合和参与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而且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海洋教育、提升公民的海洋意识。

四、圈层递进:海洋基础教育的实施路径

围绕上述基本范式,我们提出圈层递进的实施路径。其中,学科渗透是基础,是普及海洋教育的基本路径;专门课程是特色,是深化海洋基础教育的重要方式;研学实践是拓展,是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手段;数字资源是补充,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现实选择。四个方面由内及外,层层递进。

1. 以学科渗透为基本路径,增加海洋教学内容的比重

我国在2009年提出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的要求,并逐步增加涉海内容在中小学各学科课程与教材中的比重。2017年,教育部在统编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特别强调海洋意识教育。如初中历史教材专门讲述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渊源;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课文《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此后,多家出版社将原高中地理选修课教材《海洋地理》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必修部分,编入各版地理新教材中,如人教版的《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湘教版的《海洋与人类》、鲁教版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中图版的《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等。

以新教材为载体,不少学校加强了海洋教育教研工作,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加深了师生对涉海内容的理解,并尝试构建海洋知识体系。我们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设一堂海洋主题课。以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为例,该校多次开展初高中先行课堂试验,由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教师围绕“海洋”“海丝”主题,共同设计课程,同堂开设跨学科、无边界学习课,以打通海洋通识教育的“任督二脉”。

2. 以专门课程为重要方式,打造精品海洋课程体系

开设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深入开展海洋基础教育的重要方式。当前,我国开设海洋教育专门课程的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海岛地区,这些学校依托临海优势,编制本土教材,以增进学生对家乡海情的认知等。如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通过编制出版校本教材《泉州海洋》[1]并开设相关课程,对泉州的海洋文化、环境、经济、保护、未来进行剖析。[2]山东青岛市依托丰富的海洋科教资源,编制了我国首套海洋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部分学校还开发了校本教材。除了深入挖掘地方海洋元素进行课程开发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原国家海洋局编制的《我们的海洋》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对学生进行专项教育。

海洋教育专门课程的实施需要课时、师资等保障。课时可以是固定的,如浙江舟山沈家门小学开设的“海纳”校本课程即安排在每周五下午,通过长短课交错的形式展开;课时也可以是弹性的,如山东青岛市规定,每学期海洋教育的学时不得少于9课时。在师资方面,可通过教师进修和培训,培养专业化的海洋教育师资队伍;还可利用社会资源,通過外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实现海洋教育课程、师资、教学资源的同步建设。

3. 以研学实践为教学拓展,整合社会海洋教育资源

海洋研学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海洋类教育基地为依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目前,我国已有的海洋类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通过海洋研学实践,我们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对海洋的求知欲和探索热忱。[3]

目前,全国已成立了若干个海洋教育联盟组织。如2018年,由哈尔滨工程大学牵头,涉海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场馆、教育基地等共同成立了全国海洋文化教育联盟。一些沿海城市也纷纷成立了区域性的海洋教育联盟组织。同时,部分涉海机构(如国家海洋博物馆)主动对接学校,建立馆校共建联盟。此外,各个研学实践基地亦积极作为,如福建泉州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中小学校和涉海机构,共同编制了海洋研学实践教材《海丝海韵》。中小学校可以积极对接各类涉海机构,寻求加入海洋教育联盟组织,与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同时广泛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共同推进海洋基础教育实践。

4. 以数字资源为有效补充,促进海洋教育平衡发展

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不临海、海洋教育资源相对稀缺,所以海洋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新冠疫情”出现后,海洋研学实践乃至海洋课程教育也成为奢侈品。在此情况下,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可以有效补充海洋基础教育资源的不足。中小学可自行建立或依托海洋教育联盟组织建立海洋教育网络平台和资源中心,精选并共享海洋教育数字资源。

同时,我国主要的海洋博物场馆都设有专门的网站,一些机构还可以提供虚拟博物馆服务,学生可以通过访问链接,进入三维数字化场景,结合视频、音频与文本导览,感受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卢灵.泉州海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7:274-276.

[2] 卢灵,朱云帆,陈禾谷.“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特色校本课程研究—以《泉州海洋》为例[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8(8):27-28.

[3] 贾月明,贾月亮,杨玲.海南省中小学海洋教育课程实施的现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8(6):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