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时代高校教学改革途径探索
2020-01-15崔景朋
崔景朋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019年4月9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并发布《中国慕课行动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根本性的变革之中,高校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教育理念的发展,寻求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字媒介作为“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载体,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等诸多优点,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并逐渐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对教育技术、教育思想和教学途径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数字媒介辅助高校课堂教学,对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改革,加快实施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符合当前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行为特征,是数字媒介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数字媒介时代高校课堂教学的新变化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化建设深度发展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技术改变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教学方式,未来教室、慕课、翻转课堂逐渐成为教育的新兴潮流,这些使高等教育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教学资源数字化、共享化
教学中所用的文字、图像、影视、音频等资源都被数字化处理保存于网络之上,形成优质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分类处理和快速检索。在实体课堂之外,网络上拥有众多教育资源,如各高校开展的网络教育资源、慕课平台开设的线上教学资源以及教育企业开发的在线教育网站、APP等,这些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在网络中,其学科种类齐全,完全对公众开放,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喜好选择课程学习,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束缚。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获取方便、形式多样、内容可扩展等优势,是数字媒介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手段高技术化
科技的发展推动教学手段高技术化。从最开始的电脑和投影仪,到后来的电子白板,再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智能手机以及将来的智慧教室,教师的教学手段呈现出了高技术化的发展趋势。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有相应的教学媒介形式存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媒介具有高科技的特点,当前出现的触摸媒体、智能手机等设备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都可作为教学媒介进入课堂辅助教学。教学手段技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高科技的教学手段能够使师生之间、校际之间建立联系,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能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教学互动数字化
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化和教学手段的高科技化,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元化。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可看微课、看慕课、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学习交流等。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作好知识的讲授与答疑,还要帮助学生重构知识碎片,师生之间通过智能手机、教学平台等数字媒介进行沟通,交流更便捷、灵活,互动频率更高。教学互动数字化除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外,还关注人与技术的互动、人与资源的互动,由于教学互动中充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所以数字化课堂中的教学互动形式多样、内容准确、快速灵活[1]。基于数字媒介的教学互动使课堂充满活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更容易实现教学评价,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
(四)教学环境灵活化
数字化教学环境以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为支撑,实现了课程管理、信息管理、教学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各个系统的有机结合,是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于一体的全新教学环境。教师可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实现信息的查询与调用[2]。数字化教育资源使教与学的环境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在任何可行的环境中实现课程的录制与上传,学生更是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环境,教室、图书馆、宿舍、操场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场所。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知识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程,使学习成为主动行为,学生们也更喜欢这种灵活、自由、开放的学习形式,有利于保持比较高涨的学习热情,培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知识内容碎片化
“平民文化”的兴起使广大网民成为碎片化知识的主要开发人员,任何公民都可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收获,贡献自己的知识与智慧[3]67。为了满足人们对优质碎片知识的需求,还出现了专业的碎片知识研发团队,通过制作优质微课、微视频等形式,向人们提供短而精的碎片知识。这些知识内容更多的是以单一的、碎片化的、松散的、不系统的形式存在,且数量庞大。碎片化的知识之间并无链接,且处于不断地变化状态,互联网的超级链接功能将这些知识构成一个信息网,它们借助碎片化媒体如手机、电脑、电视、动画、图像等载体实现了多样化途径传播。碎片化知识内容具有时效性、现代性和前沿性等优点,但同时也打乱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割裂了整体的逻辑系统[4]。
二、数字媒介时代高校教学的理论依据
数字媒介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科学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如果教学理论符合数字媒介时代教育的发展规律,则能预见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产生的问题。现行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产生于互联网时代之前,对于传统课堂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技术革命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这些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必须使用新的教学理论来指导信息化教学模式。目前针对网络学习比较流行的有两种理论。
(一)连通主义学习理论
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最早由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育技术学家乔治·西蒙斯教授提出,这种理论认为网络、技术和学习是相关联的,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利用网络或技术连接不同平台上的知识,进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连通主义认为当今的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和生态组织,知识存放于网络之中,形成庞大的“知识流”,由全体大众参与创造、传播、修改、完善、更新、扬弃。连通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形成知识网络的过程,面对“知识流”,学习者要通过“外部实体”连通并形成信息和知识结构体系,以保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性和创新性[5]。
西蒙斯的连通主义学习理论关注了网络时代知识和学习的变化,但其提出的解决办法仅限于“知道哪里有知识”,目的是为了解决信息超载。而对于“这些知识是什么”及网络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现象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对策。
(二)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新建构主义理论由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提出,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发展,它关注网络学习产生的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两大问题,如面对海量学习资源,如何分析取舍,面对碎片化的学习时间,如何才能富有成效。针对这些问题,新建构主义理论给出了解决方案:“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即通过系统整理知识碎片,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关于学习资源的取舍,要把握“以己为中心”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或个人爱好去选择合适的资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知识需求,所以选取学习资源时要以己为中心[6]。针对学习方法,要利用“零存整取”的方法,要求学习者将每天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零存”归纳,当知识达到一定积累后,通过系统科学的构建再将知识进行“整取”。具体步骤包括: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三个环节,这是一个积小成多、厚积薄发的过程,其核心理念可以归纳为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7]。
综上,连通主义教学理论更侧重于在庞杂的“知识流”中建立知识网络并从中获取知识,强调“多连通”,但单纯强调对知识的连通,学习者会将精力专注于构建知识网络而徒加负担,很难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分析、消化、吸收与创新。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侧重于以兴趣爱好和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对碎片化知识的“零存整取”与重构,强调“创新”。数字媒介背景下的高校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合理处理好连通与构建的关系,比如针对常识性的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的领域,可采用连通的方法拓展知识层面,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领域、所学专业领域或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宜采用建构的方法解决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建立以个人为中心的蜘蛛网型知识结构,即以个人知识需求为核心主动向周围拓展建构,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网络结构,这个网络会随着个人经验、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变大,其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3]115。
三、数字媒介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数字媒介时代,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应与时俱进,要将教师职责与数字媒介、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相结合,教师不再是“坐而论道”者,而是要身体力行,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学习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使用方法,了解当前数字终端设备、信息网络技术的基本情况;熟悉慕课、微课的开发与利用,掌握社交平台网课形式。其次,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尝试将慕课、微课和网课等授课形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实践探索数字媒介教育的特征与规律。第三,高校教师要完成自身角色和工作重点的转变,在数字媒介时代,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和研讨;教师也不再是独自授课,而是以学科为单位组成教学团队,团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一门课的教学任务。
(二)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控能力
依托数字媒介辅助高校课堂教学,须让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是形式上的主体,更是精神上的主体。因此,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课堂被动学习为线上主动学习与课堂实体教学相结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以学校教学安排为前提,自身知识需求为根本,制定切实可行的短、长期学习目标,要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自主开发或给学生推荐精彩的线上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与快乐,或通过慕课、微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学分认证的形式,使学生对线上学习产生兴趣并长期坚持下去。
(三)促进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进入整合利用阶段,利用数字化资源辅助教学,正是教育信息化的特征之一,新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首先,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网络要覆盖教学区和生活区,要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的建设,以便学生随时随地展开碎片化学习;要做好线上学习平台的开发利用,引入智能化教育应用系统,以便更好地引进线上资源,便于学生学习使用。其次,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以校本课程的数字化建设为出发点,组建学科教学团队,共同开发本专业的慕课、微课资源。要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学设计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可对接其他高校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效扩充自身的教学资源。
(四)实施移动学习与重构碎片
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设备和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行为。目前,移动学习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主,二者能够以多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并实现交流互动。重构碎片是中山大学王竹立老师提出的“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的建构过程,面对网络上庞杂的知识碎片,学习者要以自身知识需求为中心,坚持对碎片知识的选择、学习、归纳、总结,并与原有知识体系相联系,创造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在移动设备中安装学习类APP来获取各大教育平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使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在线学习与师生面授教学相结合,线上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师生深入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使知识的学习打破了教室和地域的限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提升课程的挑战度,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8]。
数字媒介时代实施移动学习、重构知识碎片有诸多优势:
资源丰富。目前,各大慕课平台均开发了自己的教学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等教学平台随时可下载到手机中,便于移动学习,一些培训机构开发的教学类移动学习平台更是数不胜数。这些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教学资源,如中国慕课自2013年建设以来,已有12 500门课程上线[9]。
教学形式新颖。数字媒介使教学形式高科技化、趣味化,如电脑、智能手机、网络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设备辅助教学,成为新的教育生产力,从而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创新,新颖的教学形式能够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引人入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个性化。通过移动终端辅助教学,其本质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问题,可在移动平台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高校、教师和课程进行学习,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解决问题的实用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建构个性化知识体系。
(五)培养学习型人才
数字媒介技术使我们处在一个“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环境之中,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学习型人才能够不断探索新问题、新事物、新环境,做到知识的与时俱进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数字媒介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重要技术手段,而数字媒介本身具有多元价值,是新事物、新观点的载体,利用数字媒介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养成终身学习、独立学习的好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10]。基于数字媒介培养学习型人才,是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要敏锐嗅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超前识变;要积极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积极应变;更要借助网络技术、数字媒介、智能技术等主动求变。将数字媒介引进高校课堂,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认清数字媒介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任何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形式的出现都会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把握时代脉搏,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习观,转变教学策略,尝试新模式,不断提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控能力,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