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2020-01-15齐珊珊
齐珊珊
(大连港医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脑卒中属于中老年群体中的常见病症,且受到不良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脑卒中在国内的临床发生率正以极快的速度增加[1]。脑卒中将导致患者存在有不同程度功能丧失,如何帮助患者受损功能进行恢复,更为临床所重视。本研究侧重对姿势控制以及核心肌群训练在帮助患者恢复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对比研究的方式展开研究,所选入病例共计为66例,为本院在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所接诊,取组中33例,康复期间各方面康复指导均以常规方式展开,即对照组,余下33例则对其姿势控制并对核心肌群进行训练,即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在55~76岁,均值为(63.02±1.28)。而观察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在53~75岁,均值为(65.88±1.56)。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 方法:对照组在康复过程中各康复指导工作均按照常规方式进行展开,由专业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主要方法以及各方面注意事项等,而观察组则需要及时展开姿势控制以及核心肌群训练,如下:在对患者核心肌群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层面:①指导患者对其腹部肌肉以及多裂肌进行收缩运动。先指导患者在床上保持仰卧位,并弯曲髋部,缓慢将膝盖以及腰部进行抬升,指导患者保持放松,并对腹部肌肉进行放松,单次训练控制在10 s左右。②指导患者处在单腿支撑的体位,并将背部缓慢抬起,缓慢使得双侧缓慢进行抬升。③自主对其腿部进行内收以及弯曲、伸展等活动,且需要自主对腰部进行旋转运动。在锻炼过程中需要对运动量进行合理控制,以不促使患者存在有劳累感为佳[2]。
在姿势控制过程中则需要由专业康复医护人员对患者各方面姿势进行调整,主要辅助姿势镜对其进行调整,尽量避免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存在由不正确姿势。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康复医师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姿势复杂程度进行调整。
1.3 观察指标:研究中需对借助Holden步行分级对患者行走功能进行分析,同时需要以BBS量表对患者平衡情况进行分析,以FMA量表对患者运动情况展开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中各数据都以SPSS19.0进行分析,以均值±标准差对计量数据表示,以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合统计,在步行分级评分上,观察组为(4.34±0.34),对照组为(2.34±1.08),对比P=0.014,t=6.082。在BBS评分上,观察组为(27.83±1.38),对照组为(23.41±1.03),对比P=0.002,t=9.113。在运动功能评分上,观察组为(26.31±2.82),对照组为(23.01±1.37),对比P=0.027,t=8.728。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威胁国内居民健康的主要病症,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加,该类患者的临床数量正以极快的速度在增加。该症风险性较高,若未对患者病症进行有效控制,很容易危及到患者生命[3]。在临床各方面治疗方案持续完善的情况下,临床对于该症的致死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因病症对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等存在有不同程度损伤,将对患者后期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为帮助该部分患者尽快进行恢复,更需要对后期康复工作加以重视。
从姿势控制以及核心区域肌肉功能进行改善的层面帮助患者进行恢复逐步被临床所采用,主张通过在康复过程中侧重对患者肌肉功能进行改善,间接达到帮助患者进行恢复的作用。早在梁亚利等[4]研究中已经指出,通过对康复过程中对患者姿势进行控制并对肌肉力量进行恢复,可促使患者受损功能尽快得到恢复。
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就按照对比研究的方式,将姿势控制以及核心区域肌肉力量锻炼运用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观察可以发现,在该康复模式的作用下,可针对患者运动功能、平衡能力以及步行能力等进行有效改善,充分证实该康复方式的有效性。
总之,针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可将核心肌群训练以及姿势控制进行运用,帮助其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改善,并提升其平衡能力,间接达到提升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作用,帮助其尽快得到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