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研究及思考

2020-01-15陈飞杰付洋洋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35期
关键词:韧性公共卫生护士

陈飞杰 付洋洋

杭州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我国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近的新冠肺炎也引起了恐慌。在公共卫生事件下,护士的消极紧张心理应对往往只能带来工作和生活上的压抑和偏执,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1]。Richardson[2]认为人们在面对困难与危机时,其心理韧性发挥出了有效而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心理韧性有助于护理者保持积极心态应对压力和挫折,提高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对于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分析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韧性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思考和探讨提高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的一些有效举措,促进护理工作发展。

1 心理韧性的概念

心理韧性也叫心理弹性,原指物理上的概念,即物体受到压力时作出的反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显现了人在逆境中应对和抵抗的适应过程,是个体的一种品质和能力。研究表明[3],对护理人员而言,在紧张高压的工作中良好适应以及积极有效地应对职业压力与挑战,心理韧性是必不可缺的要素。

2 护士心理韧性研究现状

2.1 研究群体逐步扩展

我国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要晚,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迅速崛起,社会对于护理人员的重视度与认可感也得到提高,护士心理韧性的有关研究得到了不少学者的重视,成为护理领域的热点[4]。而关注对象也不局限于临床护士,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各类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对象,研究的群体不断扩展[5-7]。

2.2 研究工具

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在心理学、社会科学、医疗等领域开展心理韧性研究,测量工具既可以用于白领上班族也可以用于普通农民,并没有刻意限定某一人群,因此对于护理行业需要选择科学而实用的工具量表,以量化研究结果,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8]。目前常用的量表有Connor 和Davidson 编制的成人弹性心理量表(CD-RISC),该量表使用较为广泛,心理学指标较为严谨,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可信度高[9-10]。Wagnild-Young 心理弹性测量量表(RS-11)也是不少研究者的选择[11]。

2.3 研究缺乏有效干预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心理弹性相关干预的研究并不多,国内对护理人员心理韧性研究以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和影响因素探讨为主,调查对象往往受地域、环境、个人品质等因素干扰,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或者真实性有待考究[12-13]。尤其缺少针对性强而实用度高的心理韧性训练研究,理论模型构建以及相对应的评价系统的缺乏也是研究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14]。

3 公共卫生事件对护士心理的影响

3.1 个人情绪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护人员作为一线工作者,其不得不暂时打乱原有的生活状态,投身于未知的危险中。疫情来势汹汹,来自全国各地的护理者奔赴一线,特殊的工作环境、高负荷的工作压力、与亲人的长期隔绝以及无止境的工作和未知的危险都威胁着护理人员的心理[15]。一项调查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大批护士奔赴灾区救援,不少护士的心理从出发抗疫的振奋期慢慢进入疲惫期,其心理状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情绪逐渐低下[16]。

3.2 强迫恐惧心理

SARS、甲型流感、新冠肺炎等传染性流行疾病,存在感染率高、潜伏期长或者不确定、发病快速、症状严重可导致死亡等特点。一线护士即使在非工作时间也保持精神紧绷,过度焦虑担忧,不少工作者出现了反复洗手消毒等强迫观念与行为[17]。直观地讲,这类情况的出现是人本能的一种恐惧,对于未知威胁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安全感。

3.3 交际困难

在公共卫生事件下一线护士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到抗疫工作中,患者随时都有可能死亡,无时不刻冲击着心理,很多护理者存在一定的自责与内疚感[18]。长时间的压抑使得工作变得麻木,交流互动变得困难。疫情工作节奏快,形势变化急,社交活动已无暇顾及,人际关系变得更脆弱复杂。而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两者存在显著调节效应[19]。疫情使得医护人员长期隔绝于个人生活,远离社交,工作中基本的沟通只剩下医护命令,社会支持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并不能发挥有效调节作用。

4 心理韧性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工作经验

调查显示[20],SARS护士与普通、急救护士相比在应付方式上有突出的优势,往往能更成熟地应对。一些年龄大、工作时间久的护士因其丰富的工作与社会经验,在突发的疫情工作中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工作效率[21]。而相比之下,新入职护士往往还没有适应工作,心理韧性指数一般较低,因此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单位应尽量选择工作经验丰富,心理素质高的护士。同时在根本上增强护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以提高其面对疫情的勇气与经验,增加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22]。

4.2 职业适应

如果个人对于护理的热爱以及认可度不高,那么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或者事件都可能引起其对职业的偏见甚至反感[23]。研究发现[24-25],很多护士在选择这份职业前对其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在之后的学习中才渐渐意识到这份职业的特殊性、风险性,面对自己欠缺的临床知识技能、紧张高强度的工作以及医院暴力事件,其职业认同感或许因此下降,逐渐转变其态度。而在团队工作中,医生护士在职业上存在的客观差异也导致了其服务人群在态度上形成的差异,护士或许认为其在工作中毫无归属感[26]。对于还未正式开始工作的实习生而言,其临床实习就是踏入社会工作前的一次尝试适应的重要过程。心理韧性或多或少间接影响着其临床工作处理能力,而韧性越好,一个人的适应能力与承受能力也越强,面对突发事件也能做出其最有效的应对措施[27]。护理工作因其特殊性而要求工作者需尽可能地调整应激状态至正常,具备了一定条件心理素质并能正确接受应激的人才能够克服及面对险峻的工作压力,并且预防可能带来的职业疲溃[28]。

4.3 角色冲突

很多中年护理人员都已经有了子女,父母也需要照顾,家庭所带来压力也影响着心理水平[29]。护士既是护理者也是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担当,而护理工作本身复杂、细致,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恒心,频繁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角色之间切换并且完美衔接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不现实的,结果可能是临床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家庭生活受工作困扰,两者都受到影响,而影响的程度无非取决于护理者的重心所在。

4.4 其他相关因素

就年龄而言,高龄护士无论是体力还是思维都会因年龄而减弱,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心理韧性逐渐降低。研究表明[30],低年资工作者因其能力经验、社会接触程度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等因素,使得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性别因素也值得注意,护理工作者多为女性,有调查显示,男性护士更容易受到团队的关注,在新入职时心理状况便优于女性护士[31]。女性护士由于心理、生理等因素影响,相比男护士更易在工作中遇到打击,如一些患者死亡或者重伤的情况,可能难以接受冲击,其心理恢复时间往往久于男性护士[32]。

5 思考

5.1 积极探索心理韧性干预

随着我国对于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视度增加,不少研究者[33-35]已经在探索相关干预措施。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我国在心理方面越来越像西方发达国家,心理问题逐年突出,几乎波及到所有职业。与此同时,加强新入职护士或是实习护士、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指导干预也不失为基础而必要的举措。一些研究者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施于护生,其后获得了可观效益,受干预护生心理韧性得到明显提高[36-37]。因此积极探索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护理者心理韧性,增进身心健康,推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5.2 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研究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高护士的心理韧性[38]。而一般来说增强护士心理韧性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增强自身能力,二是获得家庭、社会的支持[39]。对个人而言,护士即使临床工作再怎么繁忙,也应该给予自己非工作时间该有的社交机会,充实个人生活。作为护士的家庭成员,也要能理解护理者的工作,带给护理者该有的家庭温暖。这不仅有利于护士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良好地适应压力,也能赋予其归属感、幸福感、快乐感。

5.3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临床工作质量取决于护理者本人,消极的心态无法保障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无论是医院还是国家都应重视其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乐观的护士不仅面对工作积极敬业,而且忠于自己的工作,不会轻言放弃,断然离职[40]。医疗机构应该落实相应政策,合理地利用时间为护理者通过心理咨询与帮助,定期进行心理指导,及时为有需要者进行援助。在面临公共卫生事件时,单位也要做好一些疫情疾病知识教育与应急救援指导,以及相关工作培训,从而减轻护理人员心理负担[41]。

5.4 适度缓解职业压力

职业本身有着严格的要求,压力必不可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抗击疫情更是迫在眉睫,一名护士就算能力再强大,身体毕竟无法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单位对于心理受挫者要积极开导,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和缓解高压状态,有效防止因为情绪问题引发的医疗差错。领导者和决策者要权衡利弊,使日常护理工作时间安排合理化、人性化,尽量缓解护士身心压力,并相应地改善和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待遇。

6 小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每位护理人员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而这取决于包括年龄、性别、角色冲突、工作经验等多种因素。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高护理者的心理韧性,增强心理素质和促进健康,增强抗击疫情的医疗力量,对于护理道路的不断前进都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心理干预手段及相关助于提升心理健康的措施是应坚持的。

猜你喜欢

韧性公共卫生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发挥传染病防治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主控作用
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供暖系统整改方案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