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危险化学品管理现状

2020-01-15杨婧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102617

化工管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危化品化工事故

杨婧(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

0 引言

我国目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都有所下降,但安全生产形势依旧是严峻的。特别是危化品的管理,一旦发生就是重特大事故,社会影响恶劣,例如8·12 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特重大爆燃事故、11·22 青岛输油管线爆炸事故、11·28 河北盛华氯乙烯气柜泄露爆燃事故等等。自2019 年来仍陆续发生了很多起重特大事故,引发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例如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爆炸事故(78 人死亡,受伤500+)、7·19 义马气化厂爆炸事故(15 人死亡,15 人重伤)、山东济南齐鲁天和惠世制药有限公司“4·15”着火中毒事故(死亡10 人)、江苏如皋双马化工有限公司“4·16”爆燃事故等等。

1 危化品管理现状

1.1 企业选址问题

1.1.1 居民区包围化工厂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目前很多企业面临着选址难题。例如11·22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该企业刚建立时附近是空地,与居民区的距离能达到安全要求,但随着当地的发展,出现了化工园被居民区包围的情况,事故发生区域中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油气管道、居民区以及学校之间的距离较近。据土地利用规划显示,工业用地与二类居住用地相邻近,不符合相关规定。且这样的情况在我国不是个例,据中石化排查显示,中石化管道被占压或安全距离不够的有1100 处,这些都违反《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许多炼化厂与居民区地距离也不符合有关规定,若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则有约62 万人需要搬迁[1]。但是企业搬迁所需要的费用非常昂贵,大企业的搬迁动辄需要上千亿,很多企业难以负担。

1.1.2 化工园的管理问题

危化品企业的选址在如今的大趋势下更多地选择在了化工园中,所以化工园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一旦其中一家企业发生事故很可能导致同一化工园的不同企业也发生连带的事故,形成连锁反应。波及的人员多,范围广,易发生后续伤害。但如今化工园往往会出现难以管理园区企业的现象,因此很多化工园的管理相当不规范,安全间距达不到要求,物品摆放等存在着重大隐患。究其原因是化工园在安全管理上的权责不匹配。当事故发生时,化工园的负责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他们的义务以及给予他们相应的权力,这就导致了安全管理人员想管但管不了的现状[2]。

1.2 职责不清、划分不明

目前一些部门之间存留着职责不清、工作范围划分不明的现象。例如,液化石油气的零售经营店,石油气作为燃料出售的由城管执法部门许可经营以及监督管理,而如果作为工业生产原料出售则由安全监管部门(现应急管理部)作为危化品进行安全许可和监督管理。但是往往液化石油气的销售者很难界定这是属于那一类的,若两个部门同时监管这其中就存在着部门的职能重合,若两个部门都不认可这属于自己的工作范畴则是监管的缺失。且在安监、三防、森林防火等部门合并成为了应急管理部之后,现有的相关法律规程等也不适用了,需要及时更改,重新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在危化品的安全综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各个部门都不认为这是自己的工作的情况,最后往往都是由应急管理部负责,达不到一个综合治理的状态,没有发挥整个组织的最优力量。生产的不同位置有可能存在管理的缺失,例如对企业管道的监管是很难做到位的,企业本身在管道管理方面也存在较多的缺失。不仅仅是各个部分环节之间,不同省市之间也需要做到无缝监管。

1.3 地方政府保护问题

有些地方的企业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一些政府对于其中的安全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对安全隐患提出整改的意见,并不能强硬地要求其停业整顿,使这些企业有空可钻,安全管理不到位。但现在这种现象有所好转,究其根本原因是事故发生后对事故责任的严格追究,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不敢继续存有侥幸心理忽视安全工作。地方政府保护主义主要还存在在一些较为不发达的地区,他们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1.4 责任追究机制存在问题,监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目前大部分处于基层的安全管理人员不是学习相关专业的,不具备相关的化工知识体系,对化工流程本质情况的掌握程度不高,对于企业的一些安全问题不能提出长远有效的意见。出现了某些安全检查流于形式的现状,监管人员更多的停留在了为企业找隐患的层面,且不同监管部门之前可能会发生重复检查的现象,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无法给企业提供真正有用的长远发展的计策,不能真正促进安全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事故隐患的根除。监管人员一旦有未发现的隐患,若此后发生事故往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也就是说现在的责任追究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安全监管工作现在只能做到尽职减责,还不能做到尽职免责,导致大部分检查人员工作热情不高,不论工作是否到位一旦发生事故都会遭受处罚的风险,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留在这个行业,同时也导致了人员不足的情况。且由于责任追究机制的存在,监管人员在不用承担隐患整改代价的情况下往往会盲目扩大隐患排查的范围,使得企业疲于应付监管人员而忽视了真正的危险,事故隐患难于得到有效的处理。

1.5 危险废弃化学物过饱和

目前大多地区的危险化危品的处理都处于一个饱和的状态,原因是很多当地政府不愿意建立更多的危化品废弃物处理公司,因为一般来说危废处理公司的风险很高,存在很多重大危险源且不好管控,一旦存在未及时整改的隐患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政府不愿意承担其中的风险,导致很多当地企业的危废是一个过饱和状态,堆放在仓库不能进行及时处理,或者运输到其他地方,例如临近的省市去处理。总的来说是加大了整体的危险性的,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生事故也是难以挽回的,特别是运输会导致事故发生的时空的不确定,一旦发生了事故而且已经跨过地界之后,事故的处理会产生巨大的困难,当地政府无法及时得知事故车辆所运载的危化品或危废的种类从而无法对事故进行及时的处置,加大了事故的危害性[3]。且现如今化危品或危废运输事故的发生大多还是人的原因,这和我国很多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非专业人员的现状相符[4]。

1.6 一些企业流动人员数量大,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很多地方的流动人员多,导致企业员工更新快,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还有一些企业将其中的某项工作承包给其他组织进行,但是外包组织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不了解,对其中的风险隐患不清楚,不能清晰地认识到不同企业的作业特殊性,对其企业的操作规程标准不了解,存在盲目作业的现象,人的不安全行为极大地提高了风险的程度,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并且很多企业的实际运营人员重生产轻安全,间接导致了各种悲剧的发生。目前企业中的安全教育大多数都采用的是说教的方式,员工参与度不高,安全教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安全教育样式单一,三级教育的精确度不够高。

1.7 信息系统冗杂

目前政府很多信息系统存在着重复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政府体系的变换。原安监局、森林防火局、三防指挥部等全部合并成了应急管理部,但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各个下属分部之间的交流还不够密切,部门仍沿用着自己原先的系统,而这些系统很多信息都有着极高的重合度。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也使得企业的时间成本高,很多企业并不愿意花这么多时间在系统录入上,用户的体验感很差,没有发挥大数据应有的服务社会的作用。对于政府来说,系统里的信息更多的是利于他们进行年终总结以及日常汇报,是一种对数据的盲目追求,没有实现利用大数据更好的监管企业,本末倒置了。

2 处理对策

2.1 加强对产业以及化工园的管理

2.1.1 加强产业规划的前瞻性

相关部门在规划企业用地时要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关规划必须考虑长远性,加强化工园区布局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协调,避免出现居民区包围企业的现象。除了符合当前的要求外还要预留好安全距离,建立一定的缓冲空间,也要尽量避免由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企业出现过了几年就要搬迁的现象。针对已经规划了,但现如今不再符合安全距离规定的企业,考虑到当地居民的安全性,政府要尽快帮助企业实行搬迁,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政府需要建立和企业共同承担搬迁责任的机制,例如承担一部分的搬迁费用,帮助企业解决搬迁难题。并且要科学选址,避免产业搬迁变成污染转移的现象发生。

2.1.2 危险化学品化工园区布局规划合理性需加强

加强对化工园的建设以及设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在化工企业集中的情况下安全管理尤为重要,要合理规划化工园内部的布局,一旦发生事故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对园区内的化工企业实行统一管理,以及要增加相应的法律条文或标准规程对危化园管理人员或机构赋予一定的权力及义务,同时也规范化工园内化工企业的权力及义务,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进程。例如,化工园内的管理人员有依照相关规定管理园内企业的权力,也有整治园区内隐患、保证园区安全投入有效使用的义务。化工园内的企业有服从安全管理人员整改意见的义务,也有了解周边危险因素的权力。要使得园区内的管理人员或机构的权责匹配,不然就会出现园区安全管理人员管不动的现象。

2.2 重新修订相关不完善的法律规程,明确各个部门的各项职责

应急管理部主要是协调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大安全做出相应规划,要加快应急管理部的改革速度,解决由于合并所产生的各项问题,特别是职责划分不明晰的问题。以及要加大不同地区之间的协作,做到各个地区的无缝监管。在危化品生产、使用、存储等环节的监管缝隙也要及时消除。例如,天津港“8·12”危险化学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虽然天津市交委和海事部门也对瑞海国际的日常作业进行过管理检查,但只是从自身职责出发进行专项检查,如海事部门主要负责检查监督危险化学品集装箱装箱,交委港口处主要负责危险货物进出港信息的管理。瑞海国际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缺乏一个明确的监管主体,且这两个监管部门不具备危化品的安全管理能力。

可见在实际操作中,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监管缝隙,因为对危化品的监管是不够全面的,会产生一定漏洞。随着我国危化品行业的发展,这种漏洞会越来越明显,若不及时进行更改补漏,类似瑞海公司的事件还有可能再次发生,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尽快完善危化品监管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明确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为实现危险化学品无缝隙监管奠定法律基础[5]。同时针对部分管理缺失的问题,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对某一部分实行严格的规定,规范企业的自我管理以及政府的监管。关于企业管道管理缺失的问题,很大原因是我国化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现在化工企业正在快速发展,因此很多管理规定的更新不及时,不符合当下发展的状况,我国地下管道在之前的五十年内都没有详细的数据,因此这是一块管理的盲区。政府要积极发现这些问题,及时更新相应的标准规范,推动安全管理的全面化,用法律标准明确管理程序。

2.3 建立惩罚机制,重视安全生产问题

市级政府要加大对偏远地区化工生产的安全检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现在的大多数惩罚机制都是适用于事故发生后的,若没有发生事故就算查出重大隐患大多也不会进行较为严格的处罚,因此很多管理人员抱有较大的侥幸心理。若若要避免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发生,则要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一旦发现地方政府不作为就施行相应的处罚。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使施行的措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为支撑,加大对监管不力的责任人员的处罚。并且要对地方政府进行教育,使之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2.4 完善责任追究机制,提升现有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隐患是难以完全消除的。固然我们不能否认责任追究机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想要安全生产事业得到长远有效的发展,我们要撇除不相关人员的责任,避免盲目扩大隐患范围的事情发生。同时政府应当定期对现有人员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专题培训,加大基层人员对危险因素的识别分析能力,防止乱指挥的情况发生。要同时要加强企业的主体管理制度,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对企业进行监管,要实现企业主体的自我管理。应当加强政府购买服务,招引行业专家对整个行业进行一次大的检验,查出现有的隐患,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整个行业的共性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才能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安全性,解决某类企业共有的通病,达到根除隐患的目的,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6]。

2.5 加大对危化品废弃物的管理,建立相关的危废处理规程

加大对标准化的建设,出台相应政策避免地方政府为了逃避责任而不建立相应数量的危废处理公司。要加大对危化品运输车辆的监管,实行全程实时监控,对为危化品的运输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发生事故最大可能的减少事故的危害性,建立跨省的完整的联动系统。公路危险品事故的处置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边缘性,涉及到集消防、公安、应急、交通、质监、环保等等。同时对运输人员、危险品的装置人员也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培训考核,对车辆也要有相应的标准[7]。同时我们也要提升对危险废弃化学品运输的管理,不同于普通危化品的运输,危废具备了成分的不确定性,更易具有不稳定性。在无法及时建立相关数量的危废处理场前,我们应当加大对危废运输的安全管理。可以参照不同国家对危废的运输管理规定设置相关条例,严格规定相应的标准。

2.6 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完善企业奖惩体制

想要提高工人的安全作业程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大安全教育力度,特别是三级教育。针对流动性企业强的企业,要重视安全教育的有效实施。流动性人口大多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综合素质不强,极易发生忽视操作规程,不按要求进行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这种企业要格外注重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告知其可能发生的风险。建立健全企业奖惩制度,使作业人员的操作符合相应的安全管理操作规程。现如今的教育形式非常单一,难以实现全员参与,员工没有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来,只是一个服从者,且各级教育都以说教为主,容易发生流于形式的状况,只有实现了安全教育形式的创新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安全教育的现状。且企业的实际运营人员也要定期接受安全教育,只有企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安全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政府及企业都应该大力倡导安全教育的创新从而提高本质安全。

2.7 合并不同的信息系统,倡导差异化监管的施行

政府应该引导冗杂的信息系统的合并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同时也可以加大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力度,使系统真正实现为社会服务。再者,利用大数据可以对不同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给差异化监管的实施提供数据的支持。加大差异化监管的建设,利用大数据对企业施行差异化监管,这样既能提高企业对自我的监督管理又可以使监管部门更有效地执行工作。

3 结语

我国危化品的安全管理形势依旧是严峻的,各级监督部门、相关监管体系以及法律法规都不完善,需要加快建设进程。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要加大对危化品的监管力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生产方针,实现标准化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

猜你喜欢

危化品化工事故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海上危化品运输船舶紧急过驳应急处置
学中文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互联网+”赋能危化品仓储物流安全
废弃泄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