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化工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

2020-01-15

化工设计通讯 2020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化工课程思政

刘 峰

(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21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行了重要阐述,明确要求“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该要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进一步诠释了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意义重大。“课程思政”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当中处于重要环节,其依托各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内在价值联系,紧紧围绕培育时代新人这一总体目标形成系统合力,充分发挥各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使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对学生品格的培育塑造,更是引导学生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主阵地。

应用化工专业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伴随着“课程思政”改革和企业发展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单一教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方式已越发不足以满足当下企业对新时代化工人才的需要,受之影响专业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技巧方法的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努力钻研、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即需要将德育教学渗透进化工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增长的同时,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于潜移默化间同步提升,最终成长为专业高素质人才。

1 “课程思政”的误区与内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多次被提上教学改革的议程,但不少教育工作者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仍存在认知上的误区[1],概括如下:①专业课只负责知识传授,与“思政”教学关系薄弱;②单纯地将“课程思政”认识为增开一门课或增设一项活动;③将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上成思政课。

思政课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仍然以专业课作为重点,两者并不能简单等同或代替。就内涵而言,“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即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

2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现状与融合

化工类专业的课程教学,通常采用专业课程和思政类课程双线教学的形式。化工类教师常以基本原理、现象展示、原因分析的步骤进行讲解,学生参与性较高但极少体现出思政教育知识;而思政课教师主要集中在哲学原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等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形式上比较传统,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此外,目前高职院校的化工专业教师队伍中,由于教师自身工作重心的倾斜和思政水平的局限,难以将德育与专业知识高效统一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思政”型专业课,从而导致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推进缓慢[2]。

基于如上问题,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到专业课堂中,对化工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将有很大帮助,对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同样是大有裨益。就化工类专业课程自身特点而言,主要涉及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领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效融合本专业应具备的爱国情怀、科学素养和职业精神,正是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的最佳融合点[3]。

2.1 爱国情怀

作为中国公民,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之心,而爱国情怀更应是每位在校学生必备的基本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总理年幼之时即立下如此宏愿,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对于高职院校的同学而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课,课下积极巩固,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即是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2.2 科学素养

化工专业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工程类学科,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做到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并合理运用科学。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而言,在运用化工知识生产制造产品的同时,遵循客观自然科学规律并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不可肆意妄为。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应认真学习化工类基础课程,积极参加实践训练,早日具备本专业所需的科学素养。

2.3 职业精神

高职院校的教育以培养学生顺利步入企业岗位为核心要义,因此在校期间职业精神的培养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职业精神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一种责任和担当。作为一名化工专业的学生,掌握自己的日常工作,熟悉自己的生产环节,了解自己的岗位流程,是胜任岗位的基本要求,更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前提,更是重污染行业的技术工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使命,而这都应是在化工专业课堂上需要传授给学生的职业精神。

3 高职院校化工课程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实施

3.1 资源共享、教师协作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校内不同学科间特色的教学资源[4]。专业教师日常工作学习中,往往会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理论作为自身教学的关注重点,从而导致对时事政治等方面出现教学资源的欠缺。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考虑邀请思政课老师共同备课,吸收跨学科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和素材,将之融入自身的教学内容;而在专业知识教学时,专业课教师可结合课程特点引入时政内容进行剖析讲解,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课后的考核过程中,也应该把思政教育的内容纳入考点进行考察,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3.2 考核引导、示范带动

高职院校教学通常围绕岗位技能培训进行展开,多数专业课程都有实操实训教学,并配备有岗位实训模拟基地,学生实训即是对就业工作环境的提前演练。在日常实训时,教师可结合专业特点和职业素养养成情况,对学生实训针对性考核,如可增加“先进个人/团队”等评比竞选,以明确的量化指标促使学生在学习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亦注重团队合作等内在职业素养的培养,发挥出优秀带动一般,个体引领全队的示范带动作用。再者,日常实训教师还需转变自身身份,不再仅仅是三尺讲台前的教师,也是机械设备操作技能的培训师,更是企业生产验收的管理者,需以企业管理来提高自身的要求进而提高对学生的要求。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实训时的教师是学生直接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而此刻教师企业管理者的形象更是学生争相效仿的榜样。言传身教,润物无声,通过教师自身实现了榜样的引领作用。

3.3 教学相长、旁敲侧击

高职学校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学中做、做中学”,教与学皆围绕岗位要求展开。但通常的思政课教学还是以课堂讲授法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度不足,这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亦存在一定距离,为此就需要专业老师在教学中以更多新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进课堂。而教师则更多的进行专业知识的引导,以及适时地进行德育教育的补充,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中充分思考、讨论、学习,达到最佳的德育熏陶。譬如,化工专业课教师可在常规教学中参考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突出学生敬业精神、自主创新及责任意识的操作性训练,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相关素养[5]。

4 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大潮不断推进,思政教育贯穿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必将成为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方向。藉此契机,将化工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有机结合,将更有利于培养有担当、有朝气、有家国情怀的新世纪化工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化工课程思政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