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胸痹心痛临证经验
2020-01-15钊1杜廷海2
杨 钊1 杜廷海2
1.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6
胸痹心痛是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该病发病率高,病程长,病机复杂,若不及时诊治则会危及患者生命。根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8》,我国心血管患病人数为2.9亿,死亡率居于首位。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众多因素均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如血脂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吸烟、饮酒、肥胖等均为其危险因素[2]。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日益凸显,而传承的经方由于组方严谨,药简力宏,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杜廷海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心脏疑难危重症,现将其治疗胸痹心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经方治疗
医家古籍中对胸痹心痛有较多记载。“胸痹”最早见于《内经》其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描述了疾病的部位;《灵枢》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西死,夕发旦死。”描述了真心痛的症状;《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以及“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记录了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症状。后世医家危亦林创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王肯堂用失笑散及理气活血之法治死血心痛,王清任创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金匮要略·心痛短气篇》对胸痹心痛的诊治有着明确的治疗原则及方药。如条文第三条:“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描述了典型的胸痹症状,治以宣通心阳、祛瘀化痰之瓜蒌薤白白酒汤;第四条:“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则为胸痹重症,痰浊壅盛,则于前方加半夏增降逆化痰之效;第六条:“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提示胸痹轻症,若饮邪偏盛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温肺化饮,若气滞偏甚者,予橘枳姜汤理气散结;“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描述了正虚、邪实兼夹之胸痹,若为气机上逆之邪实为重,则治以枳实薤白桂枝汤,若为中气不足之正虚为重,则选人参汤以补中助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为急重者的处理。胸痛剧烈者,急投乌头赤石脂丸以温通心阳,祛除寒饮,心痛得缓。仲景把握病机,依据病情之轻重,寒热虚实之各异,谨守温通之则,施以通、散、利、补、化等不同治法,其审证之细,用药之准,值得后代医家学习品味。
2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研究颇多,产生了诸多见解,如气血津液论、阳虚寒凝论、气阴两虚论、热壅血瘀论、络病论、心脾同治论、湿热始动论等。杜廷海教授在总结历代医家经验基础上,经过自己多年临床实践,对胸痹心痛有独特的见解。杜廷海教授认为胸痹心痛病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阳虚,阴寒内生;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情志失调,气机不畅,统帅失司;久病体虚,年老体弱,阳气不足等。该病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始发病机为心肾阳虚、气血失调,机体亏虚则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代谢失调,进而产生寒凝、痰浊、血瘀等,一旦有形产物形成就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致使病机发生转变或相兼。杜廷海教授重视瘀血在胸痹心痛中的作用,临床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活化、血管狭窄、痉挛等病理改变会导致血栓形成,从微观血流变学上看,可有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与血小板表面电荷水平、白细胞流变性等的异常[3]。临床冠状动脉造影亦可证明动脉狭窄程度和血瘀严重程度呈正比。故胸痹心痛无论虚实,心脉瘀滞、不通则痛都是其病因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杜廷海教授将病机总结为阳微阴弦。脉象细微,沉取不足,胸阳不振,上焦心肺阳气不足均为阳微;尺脉取之过弦或沉取过弦,痰浊、瘀血、寒凝等阴邪盛为阴弦。上焦阳气充足,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功能如常,则全身气血津液得以正常流通。若心肺阳气不足,温煦推动气化功能失常,血液运行不利聚而成瘀,津液气化布散不足凝而为痰湿。上焦阳虚,阴邪趁机上犯阳位,导致胸痹心痛的发生。
治疗上遵循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先治标后治本,先祛邪后扶正,灵活把握活血通络、宣痹止痛的治疗大法。虚证补益心气血阴阳同时,也要兼顾其它脏器,纠正脏腑之偏衰,实证则依据气滞、寒凝、血瘀、痰浊之不同,分别投以调畅气机、辛温通阳、活血化瘀、泄痰祛浊之法。其中杜廷海教授尤为重视活血化瘀,辨证予理气活血化瘀、温阳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化瘀及痰瘀并治之法。依据瘀血的程度予和血化瘀药如生地黄、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药如三七、牛膝、川芎、红花等,破血逐瘀药如水蛭、三棱、莪术等。
3 验案举隅
患者王某,女,48岁,农民,2019年5月10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胸闷胸痛5年,再发加重1月。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伴有左肩部放射痛,休息后缓解。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广泛性ST-T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实验室检查血脂异常。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瑞舒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控制症状,病情控制欠佳。1月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发加重,胸痛发作频繁,休息及服药后无明显缓解,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示:广泛性ST-T改变;冠脉造影示:右优势冠脉,TIMI(冠脉血流分级)Ⅲ级;LM(左冠脉主干):未见明显狭窄和斑块;LAD(左前降支):可见近段狭窄约50%,远端未见明显狭窄和斑块,对角支处可见心肌桥;LCX(左回旋支)及RCA(右冠脉)未见明显狭窄及斑块。患者未行支架置入术。现症见:患者形体肥胖,心前区憋闷疼痛,偶有刺痛,头身困重,乏力短气,痰多不利,脘腹胀满,纳眠可,大便溏,舌质暗红,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滑。西医诊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痰瘀闭阻证。治疗以通阳泄浊、豁痰化瘀为原则。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方药如下:瓜蒌15g,薤白15g,姜半夏9g,枳实9g,丹参12g,红花9g,川芎9g,赤芍9g,元胡9g,陈皮9g,郁金9g,党参9g,炙甘草6g。共6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2019年5月19日二诊:患者诉服汤药后胸闷症状较前减轻,胸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仍时有咳吐痰涎,夜眠欠佳,于上方中加石菖蒲12g,胆南星9g,远志12g,以增加祛痰安神之效,续服6剂。
2019年月26日三诊:患者诉服药后以上不适明显减轻,胸闷胸痛未再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滑。行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嘱患者续服上方数剂以稳定疗效。
按语:本案例中患者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累及脾胃,运化失司,水谷不化,津液不布,聚为痰浊,实邪内生,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日久成瘀,阻于脉道,心络受遏,不通则通,发为胸痹心痛。胸中气机壅滞则胸闷,血滞于心脉则胸中刺痛;胸阳不展则心慌气短,痰浊阻于皮里膜外,则见形体肥胖,肢体困重;痰阻于肺,则见咳吐痰涎;舌脉亦为痰瘀互结之象。治疗应以化痰祛瘀,仲景方瓜蒌薤白半夏汤为治疗痰瘀闭阻型胸痹病的经典方剂。该方出自《金匮要略》“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药物有瓜蒌、薤白、半夏、黄酒。方中瓜蒌、薤白共奏理气宽胸、化瘀止痛之功。半夏降逆化痰止咳,酒性温,其势辛温上行,助其他三味药物到达上位之胸痹病所,增强温阳开胸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瓜蒌薤白均具有抑制心脏、减弱心肌收缩力及减慢心率、降低血脂、改善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的作用[4]。半夏不仅有镇咳、祛痰的功效,还可以改善循环系统,有抗心律失常、降低血脂、抗凝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5]。瓜蒌薤白半夏汤整方的药理作用更加完备,从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肌缺血以及缺血后再灌注、修护受损心肌、防止血栓形成等方面发挥心脏保护作用[6]。结合患者症状及病机,痰瘀共同为致病因素,加用丹参、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元胡、川芎行气止痛,党参益气健脾,气行则血行,气通则痰消。诸药合用,起通阳泄浊、豁痰化瘀之功。杜廷海教授临床灵活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不拘泥于冠心病单一病种,只要为痰浊闭阻病症,皆可使用,广泛用于治疗乳腺增生、小儿叹气症、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胆囊炎、胃脘痛等疾病。此外,杜廷海教授善于把握阳微阴弦之病机选择方药。如患者更有手足不温,胸胁胀满之象,为阳郁更重,气滞更甚,则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基础上加桂枝、枳实、厚朴成枳实薤白桂枝汤,以增加通阳散结消痞之效;若患者自觉胸中憋闷,短气,无胸痛之象,提示病情尚轻,阳郁、痰饮较轻,予茯苓杏仁甘草汤健脾宣肺化痰饮;若患者兼夹瘀血较重,则合用血府逐瘀汤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如此众类,谨守病机,方随证异,药依症佐,则自然药到病消。
经方具有药简味少,化裁灵活,配伍精当,疗效明显等特点,在临床上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杜廷海教授在继承古代先辈思想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在使用经方治疗冠心病中取得显著疗效,为临床防治冠心病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