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老年痴呆症研究概况
2020-01-15卓佳兵高恺屿李辞润
卓佳兵 高恺屿 李辞润 石 瑜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18%,且这一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痴呆症的发病人数也在逐渐增多,该症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会影响其家人和社会。老年痴呆症多发生于65岁以后,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其认知功能,如判断、计算和理解能力也随着疾病的进展而下降,可伴有行为和人格改变[2],是一种慢性、阶段进展性精神衰退类疾病。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以及混合型痴呆(Mixed dementia,MD)。临床上以AD和VD最常见,约占总患者的90%以上[3]。根据全球AD报告,全世界将近5000万人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到本世纪中叶将有1亿多人患病[4]。我国总患病率为7.5%;80岁以上的患病率高达30%左右[5]。高患病率背后是高死亡率,本病在老年人死亡病因中排第4位[6],但直接死因往往不是该原发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的认知、行为等各方面能力均下降,生活质量低下,最终丧失认知和自理能力,患者多是由于心肺疾病和意外事件而死亡[7]。目前临床治疗老年痴呆多以西医为主,临床用药以提高胆碱能神经功能和兴奋神经递质为主,同时改善脑部循环和代谢[8],虽然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其具有价格高、成瘾性大及副反应严重等不足,同时,用药时间过长,也会影响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9]。针灸作为传统中医药最具特色的疗法之一,具有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势,针灸对于老年痴呆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10-14],笔者就近10年中针刺改善老年痴呆症的临床进展报告如下。
1 中医与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1.1 中医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老年痴呆与传统医学中的“呆病”、“喜忘”等病症相类似,以老年人发病为主,主要表现为健忘、呆傻愚笨、不辨亲疏等症状为特征的神志异常疾病。早在汉朝时期,《华佗神医秘传》中就记载了“痴呆”一名[15]。关于本病的病理机理,《素问》中记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藏精,主骨生髓,所以机体脑髓的盈亏由肾精决定,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神识不清[16]。陈氏《三因方》中也提到:“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17],可见心脾两虚也是老年痴呆的起病原因之一。肾者,先天之本;脾者,后天之要。陈士铎创立“呆病门”,在《辨证录》中详细记载了痴呆的相关病症,认为痴呆的发病机制是肝郁乘脾,痰不运化,最终影响到心神的功能[18]。另外,《石室秘录》也中论述到:“痰势最盛,呆气最深……痰浊上犯,蒙蔽清窍,发为呆病”[19];《丹溪心法·健忘》中也有论述:“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20],可见本病的发生、发展受痰浊的影响;《伤寒论》中记载:“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21],指出了痴呆的病机在于瘀血。总的来说,祖国医学将老年性痴呆的发病部位归属于大脑,同时与五脏,主要是与肾、肝、心、脾密切相关;另外痰浊和瘀血也是本病的发病原因。综上,虚是本病发病的基础、痰是发病的关键、瘀是发病的产物,治疗时,应当以祛痰化瘀、补虚固本为主要原则。
1.2 现代医学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阶段进展性精神衰退类疾病,病变部位在脑,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前期症状较轻,容易被忽视,以遗忘近事、理解力差等症状为主,随着病情的发展,最终可以完全丧失认知能力,不辨亲疏,生活难以自理。其发病原因复杂,尚未明确,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本病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性别(女性患病率较男性高)、年龄(年龄越高患病几率越大)、工作(体力劳动者更容易患病),以及偏嗜和不良生活习惯等[25]。其起病机制也存在许多观点。有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的发生与体内同型半胱氨酸( Hcy) 的积累密切相关[22]。在正常机体内,Hcy 的生成与分解保持着动态平衡,高水平Hcy 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也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23]。也有研究认为,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β- amyloidprotein,Aβ)是痴呆患者出现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24]。另外,胆碱能缺失,也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25]。
2 针刺治疗
2.1 针刺治疗老年痴呆的现代机理研究 王耀羚[26]发现针刺“神门”穴能有效改善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并能逆转痴呆病情的进展。孙国杰等[27]发现电针痴呆模型大鼠的“肾俞”和“百会”穴能调节海马组织蛋白质磷酸酶2A和糖原合酶激酶-3β的含量,同时提高认知能力。白杨[28]对转基因AD雄鼠电针“百会”和“涌泉”穴,结果发现电针能降低脑组织Aβ1-40和Aβ1-42的表达,抑制Aβ的产生,同时小鼠的行为记忆能力也获得提高。翟丽静等[29]用疏密波电针AD小鼠的“三阴交”穴,治疗期间选用Morris水迷宫法评价;实验结束后检测海马区的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结果显示电针治疗组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较模型组明显增强,同时海马区Ach含量、ChAT和AchE活性也明显升高。说明针灸很可能通过调整乙酰胆碱的合成和分解酶活性来起作用。陈戴荣等[30]基于炎症反应是老年痴呆的发病原因之一,选用C反应蛋白(CRP)作为评价标准,证实了针刺通过降低炎症反应以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试验同时测定患者的血脂水平,发现治疗前后差异明显,说明针刺还能调节血脂,预防本病的发生。AD作为最常见的老年痴呆,其针刺治疗机理也被广泛研究,周雪等[31]总结针灸治疗AD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减少Aβ的沉积、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调节氧化应激以及调控炎性反应等,充分体现了针灸可以作用于多个靶点,通过多条途径来增强AD患者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这也符合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念及综合调理。
2.2 针刺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
2.2.1 普通针刺 日洋姑等[32]为观察针刺改善老年痴呆的临床疗效,对54例患者选取头部运动、感觉、平衡等不同的头针区域,连续治疗30d后,患者的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耿亚晓[33]通过对照试验发现,针刺对于改善老年痴呆较西药更具疗效。林鸿[34]将90例AD试验对象均分3组,针刺组予以“益智四项头针”,西药组仅口服多奈派齐片,综合治疗组采用上述两种疗法相结合;结果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为90%,显著高于头针组的80%和西药组的60%,说明将头针与西药相结合具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高艳等[35]结合中医经典“大钟”穴的特性——肾经的络穴,沟通相表里的膀胱经,并上连心包及脑;以及现代医学研究——此穴可以调节脑的功能,诠释了《标幽赋》中“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临床借鉴。
2.2.2 电针 运用电针疗法治疗痴呆起步较早,周华等[36]取AD模型大鼠百会和双侧肾俞针刺,并接电针,结果实验组大鼠的认知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邵敏明[37]将60例VD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尼莫地平片,治疗组予以针刺百会、神庭等穴,得气后加电针30min,治疗前、后分别采用MMSE和蒙特利尔量表(MoCA)评分,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杨圆圆[38]为研究电针不同波形对VD疗效的影响,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分别加以电针疏波(2 HZ)、密波(100 HZ)和疏密波(50次/分),结果疏密波组的总有效率最高为80%,三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康峰等[39]将72例痴呆病患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口服多奈哌齐片,治疗组电针大椎和百会穴,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说明电针大椎和百会穴可明显增强痴呆患者的认知。
2.2.3 灸法 王频等[40]对VD患者选取大椎、神庭和百会穴作为主穴进行治疗,结果证明艾灸疗法无论在认知功能改善方面,还是增加脑脊液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和生长抑素(SS)水平方面,都有良好的疗效。朱昱悦[41]将80例痴呆患者随机分组,药物组口服脑复康片,针灸组按照《针灸治疗学》[42]取头皮针和四肢穴位针刺,并加以温针灸,试验过程中选用痴呆评定表(CRD)评价,3个月后疗效差异性明显。梁廷营[43]用温针灸治疗74例痴呆患者,取穴百会、四神聪、悬钟、太溪和大钟等,最终有效率达94.6%,证实温针灸适用于老年痴呆。
2.2.4 针药联合 近年来针药结合以其治疗效果显著、简便易行的优势广泛应用于老年痴呆的临床治疗中。管月帆[44]将68例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针药组,针药组取相同穴位针灸并加服中药,治疗3个疗程后,针药组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针灸组,说明针灸与中药具有协同作用。高翔等[45]将收治的98例肾虚痰瘀型老年痴呆病患分组,针刺组予以常规针刺,试验组加服补元聪脑汤,治疗过程中监测Hcy和Aβ含量,结果两组指标均得到改善,且观察组疗效更明显。高路[46]将84例气滞血瘀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组,中药组口服通窍活血汤,针药组加益智四项头针配以气海和血海穴,4个疗程后,中药组有效率为69.1%,低于针药组的85.7%,说明单服中药治疗效果欠佳,配合针刺治疗可提高疗效。刘杰[47]发现将西药与针刺相结合,有助于改善老年痴呆病患的氧化应激指标,同时也增强患者的认知和自理能力。杨双娥等[48]为对比针灸结合中药与结合西药在治疗老年痴呆临床疗效上的差异,设计对照试验,对照组选用针灸加服盐酸多奈哌齐片,观察组取相同的穴位针灸并结合中药益智颗粒,结果治疗组效果更显著,说明针灸结合中药较结合西药更具优势。
3 小结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痴呆的患病人数也越来越多,但西医尚未研发出能逆转老年痴呆病情的药物,从2003年起世界范围内便没有新研发的治疗AD的药被允许应用于临床[49],传统中医药及针刺对老年痴呆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近年来,对针刺起效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更客观地说明针刺治疗的有效性;另外,大量试验研究发现针刺与药物疗法具有协同作用。目前针刺治疗AD的临床试验越来越多,但仍然有以下不足:①具体的穴位定位和施针手法在大多数临床报道中被省略;②缺少长期的临床疗效观察,针灸疗效的持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观察。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临床研究时详细记录取穴步骤和针刺手法;同时加强临床回访,开展针灸疗效持久性的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