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东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2020-01-15杜璟玲卢珊珊单佳月刘庆圆张晶
杜璟玲 卢珊珊 单佳月 刘庆圆 张晶
(1浙江省东阳市南山省级森林公园服务中心322100;2浙江省东阳市林业总场322100)
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能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不仅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介绍了东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创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可供其他城市作参考和借鉴。
1 东阳市概况
1.1 基本概况
东阳市地处浙江省中部,甬金高速、诸永高速在境内交叉而过,为浙中交通枢纽。市域总面积1747平方公里,坐拥“三山夹两盆、两盆涵两江”的独特地貌。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穿境,山水相融,生物多样,文化悠远,享有“建筑之乡”“教育之乡”“木雕竹编之乡”“文化影视名城”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东阳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先后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浙江省文明城市、省首批小康县市、省森林城市、省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1.2 创建优势分析
1.2.1 森林资源总量较大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10021.3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2.29%,森林面积106481公顷,森林覆盖率61.33%,林木绿化率83.1%。空间分布上,森林比较集中在东部、北部、中部。
1.2.2 城市空间布局优越
东阳城区北部和南部拥有天然生态屏障,有利于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和郊野公园;中部东阳江蓝色轴线横穿城区,便于开展沿江滨景观绿化;北侧高速公路、省道,南侧的省道、东部的迎宾大道快速路和西部的规划义东永高速,则是建设大尺度城市防护隔离林带的重要依托。
1.2.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好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东阳经济格局主导工业,同时商贸、旅游等产业经济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呈现多元化格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开始,东阳市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东阳江江滨景观带,迎宾大道景观绿带,南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幅度提升了区域绿化面貌,并于2014年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优越的自然资源,强劲的经济实力,优美的城市生态景观和丰富的森林生态建设经验,为东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2 创建举措
国家森林城市,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乔木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达到国家指标要求,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2]。创森以来,东阳市坚持“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大力开展城乡绿化、山地造林、森林抚育等工作,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2.1 强化组织,高位推动
东阳市坚持高位推动、全域推进,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列入政府重点工作和惠民实事项目,先后制定《东阳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东阳市绿化工程管理办法》《东阳市三年绿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同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成立创森工作机构,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和年度创建计划,层层分解,挂牌督战,把创森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2.2 营造氛围,高位宣传
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充分利用公益广告、新闻媒体、摄影比赛等形式进行宣传。累计刊登各类报道、广告、标语1000余条(次),并在出租车和公共场合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创森宣传标语,让绿色理念深深地扎根在市民的心中,让植绿、护绿、爱绿成为社会新风尚,形成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浓厚氛围。市民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满意度达到93.2%、支持率91%。
2.3 聚焦短板,聚力落实
东阳市林业资源丰富,基础条件好,创建前部分指标已经达到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选要求,但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面积、绿地质量、森林结构多样性、河道滩林生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2.3.1 加快城区绿化
创建前,东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平方米,这两项关键指标距离达标有一定的差距。东阳市结合城区扩展方向、建设用地条件等多种因素,重点推进以江滨景观带和南山休闲景观带为重点的综合公园、街心公园、防护绿地建设,全面提升城区绿化。
2.3.2 提升绿地质量
2.3.2.1 制定出台相关绿化管理政策
东阳市绿化办作为绿化委的常设机构进行实体化运作,行使对全市绿化工作的指导、管理、监督、协调职责,负责实施绿色图章制度,即实行对全市政府性投资30万元以上绿化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方案审核、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2018年7月,东阳新出台《东阳市绿化工程管理实施办法》,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上,增加质量监督、绿地养护等条款,形成设计审核、质量监督、工程验收、绿地管养完整体系,进一步规范了全市绿化工程项目的各环节管理。
2.3.2.2 改造提升原有公园
对原有公园的大面积灌木草坪进行乔木化改造,对现有常绿密林进行抚育改造提升,重点补充彩叶景观树种,丰富季节植物景观效果。
2.3.2.3 改造提升绿色通道
新建干道公路同步实施大体量两侧绿化,以绿化美化为主,将有季相色彩变化的观花小乔木树种或灌木和高大常绿乔木树种相结合,打造乔灌藤草相结合的美丽通道。大力推进境内主干道沿线山体景观林改造,将公路两侧可视第一面坡范围的宜林荒山荒地和适宜退耕还林的耕地进行造林绿化,做到宜林皆林,应绿尽绿,如东永线、诸东线等18条公路。全方位排查存在缺株断带、病老枯死等问题的道路,如广福路等10多条城区主干道,进行高标准补植。
2.3.3优化森林景观
结合森林抚育和珍贵彩色森林工程项目建设,通过抚育、补植等技术措施,对景观区位重要的林地植被进行优化配置,增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比重,补充具有季相变化的优良彩色阔叶树种。
2.3.4 保护河道生态
河道滩林生态系统在防洪、生物多样性保护、景观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近年来,因水系综合整治,初期建设时保护滩林生态系统的理念不强,东阳江、南江及白溪江等两侧的部分滩林被破坏,原有的生境消失。重点推进了白溪江、东阳江流域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并推广泗渡溪“四个不”的治理经验,充分考虑生态因素,采取岸下治水,岸上种树,力求水岸同治。
2.4 提高镇村绿化
以“森林系列创建”为载体,建设“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实施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联创,城市、乡镇、村庄同步推进“森林系列”创建,实现省级森林城镇全覆盖。对绿地偏少的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村集中居住点,加大绿化力度,增加绿量,提高乡镇农村绿化水平。
2.5 壮大绿色产业
利用区域林业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效益林业和生态林业。香榧资源是东阳市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种质资源。以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香榧生物产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香榧高效生态栽培模式,提高林业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
3 创建成效
近三年创森以来,东阳市新建3个城市公园,17个街心公园,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16.93公顷;新增防护绿地53.65公顷,市域范围内新增造林面积344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39.62%到40.54%,人均公园面积从10.50平方米到13.05平方米,实现市民出门500米以内就有休闲绿地。目前,全市森林面积达16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19%。
4 创建重点
4.1 以林为主,乔灌搭配
乔木是发挥森林功能的最为主要的自然载体,是体现森林“原、野、奇”的骨干植物[3],且景观保持时间长,日常养护成本低,时间越久,景观效果越好。乔灌搭配,能丰富森林景观的层次感,创造优美的林缘线,还能提高植物群体的生态效益。
4.2 分步实施,滚动建设
森林城市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远的规划和设计。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可分为近期、中期、远期等3个阶段。近期即达标期,完成建设基础性工作。中期即巩固期,一方面对已实施的工程进行查漏补缺、升级提质,另一方面要完成中期建设任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力度,持续提高各项指标。远期即建设深化期,持续提高森林城市健康,打造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优质的城市环境体系,使得森林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
4.3 注重养护,建管并重
森林城市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为了验收而创建,建绿更要护绿。坚持建管并重,保护与打击“两手抓”。一方面采取近自然的森林抚育管理,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和森林火灾防控,另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植绿、护绿、爱绿”的绿色理念,并制定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毁绿损绿行为。
4.4 加强森林文化建设
森林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森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4]。森林城市建设不能只停留在“植树”、“绿化”和“造林”层面,而忽略了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5]。需加强文化场所建设、科普教育活动、森林学校等,通过森林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和满足人们保护自然、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为林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理论基础[6]。
5 结语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一个保护生态、增加绿量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创森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森林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东阳将继续围绕“创森”总规的要求,在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规划中期的重点建设项目,继续强化全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力度,推动森林城市建设项目提质增效,使全市森林生态、产业以及生态文化建设继续取得更大的成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奋力打造“生态宜居东阳”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