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热点的对策研究

2020-01-14刘元平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热点对策

刘元平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公众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为此,网络舆情的风险大幅提升,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系列影响。怎样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热点,控制舆情风险,成为我国必须应对的问题。文章以关于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热点的对策研究为题,围绕网络舆情新形态、新特征进行分析,意在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舆情;热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6-0192-0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得以广泛使用,推动我国进入了全网络时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身份等束缚,使人们在网络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有人都成了媒体人。网络传播的特点是即时性、丰富性和快速性等,生活中信息传递的主渠道更多的是自媒体平台,这给公众的表达带来了很大自由,也为公众参与政治表达等提供了方便。基于此,借助自媒体进行表达的公众日渐增多,网络舆情成为民众反映民意的重要途径。大凡有话题热点的事件,经过网络之后便会蔓延,再由网民无序加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并演变成舆情危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网络舆情相关事件逐年增多,这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公众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影响,对国家长治久安带来了严重威胁。

一、关于网络热点中网络舆情动态分析

(一)网络舆论形成

分析键盘侠以及网络当中的意见领袖来看,与传统媒体比较而言,新媒体的传播环境更显自由,更多的新闻源和传播主题均属于网民。因此,在舆论导向上更容易受到网民群体态度及意见的引导。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舆情的动态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网民的意见并非一直一致,不会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就某件网络热点事件而言,经过网民们加工、发表、讨论,便会出现不断发酵和再发展的情况,由此,便形成网络舆论。

(二)网络舆论裂变发展

社会转型过程中,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在不断改革变化,大众面对社会中很多问题处于恐惧和怀疑状态。而且,因为社会地位、财富与政治角色等原因的限制,使得部分民众因为不能将自己的言论表达出来而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网络存在隐匿性,很多民众便在其中获得言论表达的自由。例如,就罗某笑事件分析,该事件刚开始获得民众的悲情共鸣,但是,后续被爆出来的“带血营销”以及“公益诈骗”等使得许多网民觉得自己被骗,并且该事件与当时最热话题经济和诈骗相关联,所以,很多网民情绪波动,并出现不同意见群体,引起一场网络声讨。由此可见,网络热点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网络舆论并非完全一致,将会因为网民自传以及意见群体变化而转移或者裂变,即网络舆情的裂变发展。

(三)网络舆论对民意造成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言论自由和网络匿名性导致网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随意和自由,网民通过微信及微博等社交软件便能将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表达出来,因为观念相似和其他网民形成了不同网络意见群体。这部分网络群体当中,大部分都有明确的意见领袖,比如网红、“大V”等,只要领袖发声,粉丝也会跟随其发表自己意见,并与领袖尽量保持一致,并形成意见群体,同时也包括了粉丝在尾随领袖以获得归属感,亦或是满足自己的崇拜心理。如果意见群体或者领袖发表的舆论属于正向,确实可形成正向引导;若是偏激或者极端意见,便会对民意走向引起很大负面影响。

二、网络舆情所具备的特征

(一)主体具有特殊性与隐匿性

在網络环境当中,舆论主体均带着面具,经过多种伪装,舆论主体并未受到真实生活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便是隐匿性。此外,网络当中的中坚力量主要是中青年,他们可随时随地掌握当时最新新闻,同时了解舆情解释的各种声音,这部分人不仅是发布者,也是传播者。中青年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以及待人接物都有其时代特征。因此,其与其他年龄段群体在情绪表达以及言论方面存在代差。这部分人更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其对于网络技术掌握更成熟,便也体现出主体特殊性。

(二)客体具有敏感性与突发性

客体突发性主要基于网络事件本身,网络所收集的信息整体量大,传播速度极快,网民对于信息的检索精准度极高。因此,公众对于舆情的整体过程可在第一时间了解,导致舆情危机加速。由于网络空间的无限,舆情会被无限扩散,没有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公众对相关事件便会随意发表,宣泄自己情绪,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舆情危机突发性加速。网络平台的自由度增加,公众主观性及随意性更强,并且互动性也变得更强。因此,公众在表达过程中便会牵扯一些敏感性话题,这便是危机客体的敏感性。

(三)表现具有个性化与自由性

新媒体的发展,使世界变得更加民主化,和传统媒体比较而言,新媒体的门槛低、成本低,但互动性强,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并无明显边界。正是这些因素加上网络的匿名性,网络主体并未受到现实的束缚,其既能自由获取信息,还能自主检索并选择相关信息,给了民众更多的自由空间。而且,网络可以更好地展现本我,舆情表达过程中,更多的是个人意识及情感,民众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将态度及观点表现出来,体现出主体表达的个性化。

(四)内容具有复杂性与丰富性

丰富性指的是:其一,网络舆情涉及很多领域,包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事件具有多样性,舆情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其二,网民方面,就算仅是简单的点赞、评论、转发,看起来并没有太大动作。但是,若被快速聚焦,很容易形成共鸣,形成讨论,使表达内容更加丰富。复杂性指的是:其一,舆情焦点及沸点很难琢磨,由于内容的复杂多变,对于舆情走向难以预测。其二,无论哪一种话题,经过网络渲染,均有可能变成舆情危机事件。由于其本身的信息量比较大,内容复杂,在传播过程中很难辨别真假与好坏。其三,网民的年龄、经历、身份等均不同,在面对同一舆情事件,会有不同意见及见解,所呈现出的情感与情绪也不相同。

(五)表达具有情绪性与极端性

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大部分属于与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如医患矛盾、公共安全、经济纠纷等,这一类热点话题通常是由负面危机所引起,因为群体亦或个人利益受到不公平对待。危机事件的代入感比较强,很容易使公众心理遭受冲击。网络舆情主要是情绪化的表达,多是鸣不平,对肇事者的指责,严重的还会发生人身攻击以及辱骂行为。就曝光者以及受害者而言,因为本身处于弱势,在进行舆情事件表达时便会将受害细节加强描述,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将危害性进一步强调,想要引起社会共鸣,让更多网民对自己同情和关注,这便是舆情表达情绪性与极端性的表现。

(六)传播过程具有即时性与互动性

舆情的传播主要以网络用户作为节点,网民之间实现点和点对焦,并形成多点传播线,进而形成多点交错和多线链接复合型网状传播结构,这便是舆情传播互动性的体现。传播过程即时性属于传播方式的一种本质特征,高效运行的互联网技术,不仅速度快,实效性也强,能够在较短时间便形成信息链,同时更新相关事件最新发展,此过程及时迅速[4。

三、分析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变化规律

(一)潜伏期

潜伏期指的是舆惰危机爆发前的酝酿过程。此阶段舆情还是零碎、不完整信息,还没有发生危机,把这类信息进行拼凑、放大并扩散,便会引起舆情危机。这一阶段,虽无舆论场,但已经有相应征兆,正是这些细节导致舆情发生。一些细节比较容易识别,但部分却很难控制。容易识别的舆情危机,政府只要加大引导,提升判断力,并完善相应的预防机制,把风险控制在较低范围,舆情危机便会得以控制。对于难以辨别的舆情危机,由于政府相关部门或工作人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蔓延起来通常会比较迅速,后期控制将会需要更大的工程量。

(二)扩散期

扩散期属于话题热议阶段。此阶段,舆情便是网络焦点。各新媒体以及传统媒体的报道点评,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使得舆情的传播速度加快。同时,也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度,公众对事件的评论、看法,情绪地表达,使此事件进一步扩散,推进事件在社会中的发酵。这一阶段,媒体可不断制造相关性话题,并借助舆情影响来提升自己影响力;这是网民情绪高涨阶段,网民会积极表达自己诉求,强调自身利益;这也是社会不稳定阶段,大量舆论的涌现,很多网民并不能判断真假,使得整体气氛低沉;这更是政府应对的艰难阶段,由于舆论压力的影响,政府需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三)爆发期

经历了扩散期,受到敏感点刺激,便会引起舆论爆发,导致媒体平台以及App等出现崩溃。这一阶段,通常属于危机出现转机,或许是事件反转,或许是出现了类似新危机,有积极和消极影响。就具体情况分析,大部分属于负面消息使公众情绪激化,进入爆发阶段。此时,如果政府放任不管,便会造成公众和政府对立的局面。因此,政府需加大化解力度,控制舆情蔓延,进行正确引导。

(四)消退期

輿情危机消退主要是公众转移注意力,淡化原来事件的关注,此时,网络舆情逐渐衰退。舆情危机消退主要是政府紧急处理、积极引导所致。舆情危机得以控制,所引发问题得以解决,风暴得以平息,此时,政府相关人员的压力才得以缓解。但是,政府还需做好相应的善后工作,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并对危机事件进行评析,进一步完善舆情应急机制,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杜绝再次发生。

四、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对策

(一)治理法治化

治理法制化,需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从两个方面人手:第一,实现法律法规表述一致性。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该法是国内第一部网络专项法,是我国网络治理法制化的重要标志,为国家依法治网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该法施行时间比较短,部分法律法规与之存在一定不适应性,还存在相互禁止或者交叉冲突的情况。因此,国家在颁布相关法律条文时,应当标明使用情况,并进行明确规定和定位,对于不同解释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法律中存在的空白,应当根据网络实情进行填补,法律流程应当合理、科学、实际,并对以前出现过的漏洞加以重视。第二,尽快出台网络舆情治理法案。网络舆情与传统舆情不同,具有其特殊性,传统法律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网络舆情。面对网络舆情新形态,应当认真分析其特征,对其发展规律有明确认知,并从不同角度、领域及治理主体等方面人手,将其纳入法律条文中。

(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应当做到以人为本。第一,体现人文关怀。在治理舆论危机过程中,应当重视其危机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委派心理疏导员与医护人员对事件中的有关人员进行单独治疗。基于网络环境,政府在进行人文关怀时应当做好更全面的准备,因为若出现误差,很有可能发生二次伤害,这样会使舆情治理受到阻碍,导致政府信誉度在公众心理上打折扣。第二,体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面对不同的舆情声音,政府应当善待,坚持群众路线。政府在治理舆情危机过程中,不仅要站在国家与社会角度进行思考,还应当重视公众的声音,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以,政府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舆情危机,并制定科学的治理制度,将公众引入危机治理当中来,维护共同利益。第三,体现主导作用。应当明确政府在舆情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同时尊重其他主体的辅助作用。在舆情治理过程中,要防止那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和行为,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对网民进行引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网络言论道德的约束,可从三个主题体现,即政府、公众和媒体。首先,加强政府言论道德约束。例如:美国政府所设置的公共管理官,该职务主要是发生危机时,政府借助媒体的力量把相关信息及时传播给公众,同时严格规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还需要重视道德和自律,不能够发布带有危害性或者涉及其他人员安全、隐私的消息,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安危以及国家秘密等信息,这些都会对政府正常有序工作带来一定的阻碍,因此,政府创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极其关键。政府是网络治理主体,需先进行自我约束,才能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加强媒体言论道德约束。媒体不能为了吸引公众发布一些不良信息,将相关事件夸大渲染,导致舆论导向发生偏差,因此,媒体应当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若发现网友发出不道德言论,应当进行及时引导,传播正能量。最后,加强公众的言论道德约束。公众的言论道德,主要表现为网民的道德认知及道德行为。基于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举止行为应当文明礼貌,公众应当自觉地不说脏话,杜绝猜疑或者欺骗等行为,加强对道德的认知,行为上做到文明礼貌,约束自己的言论。特别是学者、网红、专家等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一定要把握好自我言行,进行自我约束,为良好的舆论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抢占网络舆论先机

新媒体具有自传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递门槛偏低,每个网民均能使用自己的账号在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因此,对于某些突发事件,由于受到汇报把关、信息审核等影响,官方发布时间点本已落后于网民,这种情况下,政府若未能及时树立公关意识,就会出现舆论无法控制的局面,使得舆论大规模爆发,这对于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有很大阻碍作用。新媒体环境下,信源极其不稳定,部分新闻传播后还会伴有不实流言,甚至部分新闻信息本来就是捏造而来,由于新媒体环境较为宽松,此类信息已经通过网民扩散,并被很多其他网民所关注,甚至是转发。所以,政府和网民互动过程中,应当主动对流言进行澄清,获取话语权,这样不仅能够树立政府权威形象,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舆情爆发。同时,政府还应当重视自己的官方用语和相应态度,树立权威,在网络舆论事件中发挥引导作用,及时引导网民的三观,促进网络舆论事件进一步解决,由此可见政府抢占网络舆论先机的重要性。

(四)强化公众疏导工作

新媒體环境下,信息传播与接收双方界限已被突破,双方的互动和联系变得更紧密,公众可在官方微博以及主流媒体后台进行评论留言,发表自己观点,这样可使政府更加了解民意。比如“江某案”事件,通过官微或者政府网站发布后,很多网民进行了评论转发,这样政府更能了解民意,进行信息及时更新,达到民众需求,稳定社会情绪。所以,政府应当对网络状态进行及时检测,并强化彼此间的互动,深入了解民众诉求,并在最优时间获取新闻信源。只有这样,才可在舆情传播时进行有效疏导,稳定公众情绪。同时,大力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将政府网站作为新媒体平台,既对政府政务进行公开,还能够通过网站和网民实现沟通互动,给群众一个便利的服务通道,将主流思想进行宣传,并加大对主流舆论的宣传。因此,政府应当主动作为,加强门户网站建设,重视网站后台开发,实现良性运行。通过建优建强政府网站,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来对民众进行疏导。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舆情风险加大,为了能够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文章对网络舆情热点、动态、特征以及变化规律进行详述,在对此内容详述过程中,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相关对策,这样不仅能够让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热点有更深的了解,还能为其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热点所致问题提供经验借鉴,对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热点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4月高考热点关注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