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历史的诗意书写 战争年代的纯美绝唱
2020-01-14孙俊强
孙俊强
作品简介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讲述了抗日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发生的故事。小说用乐观从容的态度摹写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严酷和生活的艰难,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人物,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这部小说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开掘主题,用小人物的命运反映时代精神,行文时将叙述、描写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生动,心理刻画细腻,所以整本书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
作品梗概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小说、散文选集,收录了作者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多篇短篇小说、散文、特写、通讯等。作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反映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的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生活,如《芦花荡》《荷花淀》《光荣》《芦苇》等;二、反映根据地人民在土地改革时期进行劳动生产的情景,如《渔民的生活》《村歌》等;三、反映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情景,如《走出以后》《正月》《识字班》等。
《荷花淀》与《芦花荡》这对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中最负盛名的作品。《荷花淀》写水生等人参加大部队后,村里的几位妇女因牵挂丈夫,想为前方的丈夫送些衣裳,不料在寻人途中遇上敌人,最后在无意中把敌人引入战士们的包围圈中的故事。她们也是在战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在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小说选取白洋淀这小小一隅,表现了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乐观勇敢的性格和精神。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芦花荡》则写了一位老人在夜间护送两个女孩子穿越封锁線时不幸被敌人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子被打伤了。第二天,懊恼的老人誓要为她报仇,他只身智斗敌人,痛击敌人,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
阅读指导
一、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整本书做鸟瞰式的感知,用较短的时间通读一遍,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留下一个总体的印象。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一般要先浏览一遍全书,初步了解书的内容和结构。速读多半采用默读的方式,将全书从头到尾顺读一遍,不需要字斟句酌,也不需要反复浏览。
二、精读法。阅读《白洋淀纪事》这样经典的作品,不仅要通读,而且要读懂。这时就要以精读的方式来阅读了,既要字斟句酌,厘清叙事线索,又要熟读精思,感受作者的情怀。精读时要注意梳理情节,记下自己的思考,要根据具体的需要,对书中的相关部分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
三、笔记法。做笔记,主要有写提要和写心得两大类。写提要,就是用精练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全书的基本内容或要点。所写的提要,可以是语意连贯的成段文字,也可以是按层次和要点罗列的提纲,还可以是能够体现作品结构思路的图表。写心得,则是记录自己阅读时产生的体验、感想,如自己对于作品的内容(人物、情节、情感、思想等)和形式(写作技巧、行文风格、艺术特色等)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新认识和新观点。
专题探究
1..分析人物形象
在《白洋淀纪事》中,孙犁塑造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为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抹色彩。请从作品中的水生嫂、秀梅、吴召儿、妞儿等女性中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征。
2..品味语言风格
读《白洋淀纪事》,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单纯。请从小说中摘录精彩的句子,并从描写、修辞、词语运用等方面加以赏析。
片段赏析
荷花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读书笔记
正在编席的水生嫂与明月、清风、雾霭、荷叶等优美的诗一般的自然景物浑然一体,构成了水天一色、梦幻般的银白世界,有力地烘托出人物心灵的美。人物的内心就好似作者笔下的这幅美景,简单却不乏味,干净却不造作。
片段赏析
芦花荡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读书笔记
选段主要描绘了老人复仇的场景,塑造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时时刻刻表露出人物乃至作者浓烈的情感。如下面这句: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狠狠”充分表现出了老人对敌人的痛恨。开放的芦花则烘托出老人胜利后轻松愉快的心情,突出了老人高大的形象。
片段赏析
采蒲台的苇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这里的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读书笔记
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用坚韧不拔的“苇”来表现那些英勇抗战的白洋淀人民,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勤劳勇敢的白洋淀妇女在面对敌人时那种冷静与无畏的精神。
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一句简单的描述真实地还原出白洋淀人生活的特色,同时也不乏生动性和形象性,把人比作鸟儿既真切自然,又贴合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