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恰佩克到阿西莫夫:机器人“创造”小史

2020-01-14亚罗斯拉夫·维伊斯

科普创作 2020年4期
关键词:阿西莫夫艾萨克万能

[捷]亚罗斯拉夫·维伊斯

在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交界处有一个名为彼德罗维奇(Petrovichi)的小镇,一百年前,大约在1919年10月到1920年初(具体年月不详),一个男婴在这里呱呱落地,降生在一户姓阿西莫夫(Azimov)的犹太家庭中,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艾萨克(Isaac)。后来,阿西莫夫一家从刚成立的苏联出发,乘坐波罗的号邮轮,于1923年2月3日到达纽约,他们将三个儿子中的老大艾萨克的官方出生日期定为1920年1月2日,并将他姓氏中的字母“z”改為了“s”。这就是后来声名远扬,享誉全球的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

在阿西莫夫出生前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刚刚成立。当时这里有一位30多岁的文学新星正在努力构思着一部新剧,他就是卡雷尔·恰佩克(Karel ?apek),他构思的这部新剧将在布拉格国家大剧院上演。剧中的主人公是一群“人造工人”,也可以称之为“逼真的、有智慧的工作机器”。当卡雷尔绞尽脑汁想为这些主人公起一个名字时,他首先想到了“劳动力”(Labor)一词(捷克语的Labor源于英语单词labor,拉丁语词源为labore,意为工作,但又隐含有辛苦劳作、困难、疲劳甚至痛苦等意义)。但他对这个名字并不十分满意,于是向他的哥哥倾诉了这个难题。他的哥哥约瑟夫·恰佩克(Josef ?apek)是一位广受尊敬的画家,曾为卡雷尔·恰佩克的作品画了大量插画,卡雷尔很看重哥哥的建议。多年后,卡雷尔·恰佩克如是回忆道:“当时约瑟夫嘴里叼着画笔,手中还在继续作画,他说了句‘就叫机器人(Robot)吧,于是名字就这么定了。”(Robot一词源于斯拉夫语,也有劳动之意,但更强调农奴意味)

卡雷尔·恰佩克在1920年初开始撰写《罗素姆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简称R.U.R.,题名源于剧中的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工厂),并计划在1920年年底于布拉格国家大剧院举行全球首演。当年11月先由阿文丁(Aventinum)出版公司出版了剧本,剧本封面由约瑟夫·恰佩克绘制。然而,计划彻底被来自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市(Hradec Králové)的业余剧组打乱了,最后导致《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全球首演只能于1921年1月2日在当地地方剧院举行,由一位国家铁路检查员执导、一些业余演员出演。直到1月25日,该剧才终于登上捷克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比原计划推迟了三周多。但在此后六年中,该剧一直在捷克国家大剧院上演,广受欢迎,演出票甚至被拿到黑市中倒卖。

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一样,恰佩克的机器人一剧也是很早就来到了纽约,甚至比艾萨克还早到纽约四个月:《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美国首演由戏剧公会制作,于1922年10月9日搬上百老汇加里克剧院(Garrick Theater)舞台。

《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副标题为“由喜剧开场的三幕剧”,一经上演就成了大热门。这部剧的流行不无道理,恰佩克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一个重要话题——技术文明对社会潜在的毁灭性影响(该主旨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次出现)。同时他还创造了一个富有警示性的隐喻,即:若现代性社会缺乏理念与价值,那么社会只能被盲目自信、冷漠无情的知识分子和掠夺成性的资本家控制。

人们对这种隐喻有很多解读。有些人认为这是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严酷的批判,也有人认为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是为了警示人们当心反抗和革命带来的威胁;有些人认为这部剧的主人公其实是人类,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机器人才是主角。

一百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恰佩克笔下的隐喻和人物形象的解读不断更迭。如今来看,我们可将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公司视为一家全球生物科技公司,其资产总值、创新力量以及对世界重大事件的影响力足以抵得上谷歌、苹果和特斯拉三大巨头的总和。剧中的人类女主角海伦娜·格劳里(Helena Glory)相当于现在社会中一些全球性非政府人权组织活动家的原型。而机器人作为人类的造物却想毁灭他们的创造者,正如当今人类发明的很多产品足以毁灭地球一样。

虽然当时该剧广受赞誉,但也不失批评之声。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些左翼激进派文化人士尤其抨击恰佩克只是抓住了一个抢眼的主题,却没有带来任何新的东西。他们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略显复杂的媚俗作品,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全球的观众。

虽然取悦全球各国观众可能并非作者的初衷,但《罗素姆万能机器人》的确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早在1921年,该剧就在德国亚琛市首演,之后一年又在华沙、贝尔格莱德和纽约上演,1923年出现在伦敦、维也纳、柏林和苏黎世的剧院,1924年在巴黎、东京、布达佩斯和克拉科夫(Kraków,波兰的旧都,译者注)登台。接下来的几年中,人们将它译成了多种欧洲语言,而且新的译本仍然在不断出现,最近又出现了泰语和菲律宾语的译文。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 G. Wells)是《星际战争》(War of the Worlds)的作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对《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大加赞赏,后来还举荐恰佩克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奖。193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将这一剧制作成电视节目播出,这成为BBC出品的第一部由戏剧改编而来的电视节目,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科幻小说改编成的电视作品。

来自捷克的机器人不仅在全球戏剧舞台上大获成功,还在世界文化圈、科学界和普罗大众之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一个人最多只能成为国际名人,而这个机器人不仅成为一种世界级现象,也成为一种日渐强盛的技术文明的象征。

然而机器人之父卡雷尔·恰佩克也并非是唯一对机器人的全球征途做出贡献的人。实际上,这更多要归功于恰佩克的继任者——比他年轻30岁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这位布鲁克林糖果商之子起初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动物学,最后却获得了生物化学学位,并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任教了几年,教授生物化学。他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科幻小说创作,并且声名日盛。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逐出灶神星》(Marooned of Vesta)在《惊奇故事》杂志(Amazing Stories)1939年3月刊亮相。同年7月,他开始撰写第一篇与机器人相关的短篇小说《罗比》(Robbie),并在《超级科学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1940年9月刊发表,但小说题目却被杂志主编弗雷德里克·波尔(Frederik Pohl)改为了《陌生的玩伴》(Strange Playfellow),阿西莫夫一直都不喜欢这个题目。

美国一直是科幻创作中心,原来这一“贫瘠之地”上只有一些满脸粉刺、不敢和女生说话的青少年作者,到了20世纪40至50年代,罗伯特·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和艾萨克·阿西莫夫两位作家着手扩张了它的疆域。后来,英国作家阿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加入其中,三人成为科幻创作黄金时期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主要通过两个主题和与之相关的系列作品被永载科幻史册:一个是荡气回肠的星际史诗《基地》系列,另一个是机器人系列作品。机器人系列由多篇短篇小说组成,其中以1950年的《我,机器人》(I,Robot)合集、1954年的《钢穴》(The Steel Cave)、1957年的《裸阳》(The Naked Sun)、1983年的《曙光中的机器人》(Robots of Dawn)和1985年的《机器人与帝国》(Robots and Empire)最为出名。

世界上既有不断发现新领域和新题材的探索者,也有不断发展和改编已有题材的作者,阿西莫夫便是后者。他在恰佩克机器人主题的基础上注入了科学性,进一步丰富了人造生物和仿真机器这个旧题材(即类人生物或机器人)。他凭借自己博物学家般的独创性,提出了三条定律,他创造的人类与机器人共生世界中,双方全部个体都必须无条件遵守。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因不作为使人受到伤害;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定律相违背;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

通过制定这三条定律,阿西莫夫迈出了根本性的一步:作为人工产物,机器人不再是人类的威胁,而是人类的伙伴、保护者和仆人。阿西莫夫创造了一个带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机器人形象,根据已经有过的相关经验,我们可以說阿西莫夫的尝试是值得称赞的,但仍然是短暂而徒劳的。《终结者》(Terminator)前三部以及许多其他作品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因此,人们一方面仍然会引用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但另一方面,随着机器人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产车间、武器装备、手术室和厨房的一部分,这些定律也被修改并调整至符合现实世界的情况。目前,我们的机器人还只是机器,恰佩克笔下的普利姆斯(Primus)和海伦娜以及阿西莫夫笔下的罗比和丹尼尔·奥利瓦(Daneel Olivaw)等能够作为真正人类伙伴的机器人,仍只是虚构形象。

阿西莫夫经常提到捷克是机器人的起源地,也会谈及恰佩克的很多剧作。他并不会在自己的机器人小说中讲这些,但在自己的多部著名科普作品中都有提及。

不过阿西莫夫对恰佩克的剧作本身并不感兴趣,笔者从他本人口中得到了证实。1988年底,笔者与阿西莫夫在后者位于曼哈顿中央公园的公寓会面时提出了这个问题。阿西莫夫回答说自己了解恰佩克的戏剧,但并未受到其太大的影响。他称恰佩克作品的立意很好,但是其最重要的主题却与机器人没有太大关系,至少与他心目中深刻或有趣的主题相差甚远。

不知道恰佩克听了这番话会作何感想,或许其实并不会太在意,毕竟两人不仅隔了一代人,就连文化背景和写作角度也截然不同。

此外,根据哥伦比亚斯拉夫语言文学教授威廉·E.哈金斯(William E.Harkins)的说法,在恰佩克所有戏剧作品中,恰佩克本人最不喜欢的就是《罗素姆万能机器人》。哈金斯认为恰佩克在一次报纸采访的谈话中也证明了恰佩克对该剧的冷漠态度:他认为这部剧谁都能写出来。

或许谁都可以写这样一部剧,但它偏偏恰好诞生在他的笔下。有了恰佩克,机器人才能在一百年前诞生在布拉格,并成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捷克人”。之后,来自美国纽约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对其进行改善,使机器人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现代神话之一。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神话已逐渐照进现实。

□ 作者简介

亚罗斯拉夫·维伊斯(Jaroslav Veis),捷克作家、翻译家、政治与媒体顾问,曾在捷克总统的参议院中担任首席顾问。著有几部科幻小说,有英美文学翻译作品出版。

□ 译者简介

陈越,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科幻小说爱好者。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幻小说译介。

猜你喜欢

阿西莫夫艾萨克万能
永不停歇的工作者
没来得及实施的“报复”
为什么瑞士军刀被称为万能工具
车 祸
不谋而合
刘老师是一本万能书
科幻电影世界的机器人之父—阿西莫夫
万能的网络
盲人买剪刀
时间足够你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