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幻之笔,书写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篇章
2020-01-14王挺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一直以来互为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两国在科幻领域的交流始自20世纪初,鲁迅以日文版《月界旅行》为底本,将之译为中文,被视为发端。百年来,双方科幻交流涵盖科幻小说、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链条。小松左京、星新一、藤井太洋、伊藤计划等众多优秀日本科幻作家的作品被译入中国。近年来,中国科幻作家的作品也相继登陆日本。日本的《科幻杂志》(『SFマガジン』)、《三田文学》(『三田文学』)纷纷推出中国科幻文学专辑;《三体》(日文版)2019年在日本出版并正式销售,销售势头火爆,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华文小说”热潮。
根深方能叶茂。中国科幻作品近年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 “出海”的现象,是其走向繁荣的体现。以《三体》、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等一批精品力作为首的科幻浪潮正在中国开启。“中国科幻最好时代”的到来,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科幻事业,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国正在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密不可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正是为了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于2020年8月初印发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引起国内外媒体高度关注。
“科幻十条”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提供了政策支持,提出的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包括科幻电影内容源头的创新和转化、科幻电影放映机制的建立、科幻电影特效技术水平的提升、科幻电影人才的培养,以及一系列财税支持政策。
“科幻十条”还提出建立由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协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促进科幻电影发展联系机制,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中国科普研究所将承担办公室的具体运行工作。为此,我们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科幻研究中心①,吸纳专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科学顾问服务,做好联络服务工作。我们希望和国内外科幻界同仁密切联系,汇聚力量,加强合作,共促发展。借此机会,也恳请日本科幻界的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能为中国推动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的实践探索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应对风险危机,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是各国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科幻相较其他类型文学更为关注人类未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想象与合作空间。如今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对人类进行的一次大考,值得我们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进行深刻反思。如何以科幻之笔,更好地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篇章,将是今天乃至未来科幻作家的历史使命,也是中日两国科幻交流合作的重要议题。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保持中日长期和平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符合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需要。在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上,和平友好是主流。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思考和谋划两国关系,坚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积极推动构建携手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格局,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这一重要讲话,为我们开展中日科幻交流合作提供了遵循。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山川異域,风月同天”的中日抗疫互助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日本对中国的抗疫援助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肯定和敬意;中国也在日本面临严重疫情之时全力支持日本抗疫,以投桃报李、助人所需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日本民众的情感认同。两国在共抗疫情中尽显东亚共同的文化基因和价值理念。
促进中日友好,两国科幻界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希望中日科幻界保持民间交流持续稳定发展,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高密度的信息沟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有序推进中日科幻文化交流。面向未来,加强科幻创作理论学术研究交流,探讨开展科幻创作人才培训,共同创作优秀作品,促进青少年科幻阅读,培养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心的未来人才。
科幻在未来应当如何发展需要集思广益,需要世界科幻界的共同努力。真诚希望中日两国科幻界同仁以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坚持不懈做中日科幻发展的推动者、中日科幻合作的促进者、中日两国友好的维护者,共同为中日关系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 作者简介
王挺,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曾参与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科学传播、科学文化建设等工作,参与中国科协重要文稿和文件研究起草。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战略与政策、科技人才、国际科技合作、科学传播等。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数十篇,负责中国科协重大科技活动传播工作,策划制作重大题材宣传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