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情趣”是大众数学的基础
2020-01-14李艳红
李艳红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Mathematics for All》(数学为大众)的报告。为此,“大众数学”的口号迅速传播并形成全球性动。
那么“大众数学”究竟为何物呢?“Mathematics for All”除了译成大众数学外,也可译为“人人都要学的数学”。其词义有三:一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二是人人掌握数学。 三是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
大众数学作为社会必然的产物,它要求数学教育必须从单纯的升学目的转向于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然而这种“大众数学”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能否得到切实实施呢?世界大众数学是否也适合中国的现状呢?以下浅谈几点:
一、“大众数学”实施的障碍
1.大众数学性质要求了数学应从“应试”转向素质
首先人人都要学数学,这里就包含了“优生”和“差生”.虽然在素质教育下不承認有差生, 但是事实上在不承认有素质差异是不行的.那就要尽量让好学生吃好,差一点的吃饱.但是“应试”教育不可避免的差生区别,使 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育不再是挑选适合学习的学生,而是去摸索一种或多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因而达到因材施教。使人人学习数学成为可能。其次,为了让大多数人掌握数学,内容的编排应从为考试的“狭而深”走向大众化的“广而浅”。着重理解数学的含义,而不求习题上的“高”“难”动作。
2.大众数学是人人都要学习数学,口头上似乎大家都拥护
但实际行动起来却有很多矛盾。有的担心数学水平下降。有的担心无法应付高考……在此心态指导下,大众数学乃至素质教育的实施便重重阻碍。以致形式主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也无可厚非,要实行“素质”教育、大众数学,相当的评价制度也要变更。也就是不能再“一考定终身”、文凭万能。更要注重素质的培养。
但同时应该看到“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完全冲突。首先,考试是评价近期学习进展情况的一种手段,也仅仅是一种手段。并没有必要把它看得多么重要。成绩只能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参与进来。并不能反映整体。其次,素质教育下的考试将成为一种活动。学生将不再惧怕考试,而且每个学生都要喜欢考试。借它来评价自身进展情况。关键是在于教师怎样引导。而有的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考试心理,就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认为这样就可以实现学生对考试的熟练程度。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不再惧怕考试。同时也认为这样就是在实行“素质教育”。恰恰相反,这还是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是要不得的。
二、培养数学情趣
1.数学情趣的作用
作为大众数学的一种基础。数学情趣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
(1)数学情趣决定数学学习动机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他才会锲而不舍地对其追求下去。这是人人皆懂的浅显道理。每一位数学家的史料都证明,他对数学有着无上的热爱。可以看出数学情趣对于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有了它,学习数学成为自主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学习的动机就是应付考试,甚至把考试当作敌人来消灭它。这种动机下的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无味的。难怪有人称学习数学为嚼蜡,难咽得很。说实话,如果让笔者每天来做一些“死题”,也将会产生逆反心理。
(2)培养数学情趣起到锻炼自信心、意志力的作用
有了数学情趣,才敢于对数学难题进行挑战,才能够有自信心,能够坚持到底.有了这种顽强的意志力,有了具有这种顽强意志力的人才,数学事业才有可能继续发展.
2.如何培养数学情趣
数学情趣表现为对数学的兴趣、执著。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他是不会深入地钻研的。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对数学毫无兴趣的人能在数学上有重大成就。布卢姆(B.S.BIoom)1981年在所著《教育评价》一书中指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学生成绩差异的1/4可由个人情感特征加以说明。”那么究竟如何培养数学情趣呢?
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这一阶段对故事和游戏的偏爱是很突出的。所以这时尽量将一些趣味数学的题目和数学史的知识讲给他们听。一定不要强加地做题,那样就失去了本意。让孩子在故事中培养对数学的向往,也就是教养数学学习的动机。有了这一点,才刚刚是一个基础。
以无形代替有形。也就是自然培养。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黄全愈教授谈到有一个国内访美的教育考察团。团长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大学校长。他曾经谈到,师道应在“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再加上“启疑”笔者认为很有见地。但这种“启疑”是在学生思想模式固定之后在课堂上去启疑吗?不是。这种启疑应是一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自然质疑的方式。多问“为什么?”才能力求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是无刻不在的。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师教生学”。而在课堂上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复习与提问。可见每一位教师对这一技巧都是熟知的。但是为什么只能在课堂上提问,而不能在课堂下,在课间,在日常生活中呢?而且为什么一定要老师来提问,不能是学生自己来发问呢?
以无形代替有形,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培养发问的习惯,去代替那种有形的教师提问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脱离教师的思维,超出教师的思维。
三、教师应做些什么
1.继续学习
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而事实上在国外已经是很自然的事了。在美国就有老年大学。而在我国,“继续教育”这一名词才提出不久。
要想提高就一定要学习。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2.教会别人如何学习。
(1)教知识
“传授”与“解惑”是传统教育的主题。这一主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没有大的变动。课堂上还是要以“师教生学”为主。但力求要新颖,逐步向培养数学情趣入手,向“大众数学”这一大方向靠拢。做好领头羊。
(2)教思考
“思考”不再是单纯地让学生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而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发问,如何就事实说话,如何就事实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乐趣。这样教养数学情趣才有可能。实行“大众数学”才有可能。
“大众数学”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也任重道远,希望此文能有一点作用,为数学与教育的发展出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