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职业适应的研究与实践
2020-01-14刘莹赵役兵秦俭田洪平
刘莹 赵役兵 秦俭 田洪平
一、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与背景
1996年,我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成为北京市第一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
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已累计向社会输送英语功底扎实、专业能力熟练的合格毕业生近2000多人,其中1000多人获得国外大学学士学位,300多人获得英国硕士学位, 4人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开始,已连续6年荣获北京市中职校英语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职业英语技能大赛屡获殊荣。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应看到,国家发展对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如何满足飞速发展的社会用人模式和企业多样化的需求;如何迎接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提高职业能力,转换职业角色,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职业人才,是我校和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通过前期调研发现以下问题:工匠精神缺乏,知识储备不足,企业信息不够。
基于以上背景,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于2013年开始实施了“中职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职业适应的研究与实践”项目。
二、研究与实践的新举措
针对专业学生在职业适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德育为先,落实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培养素质型职业人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育人,培养素质型职业人
(1)落实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适应能力培养
(2)團建工作中提升团员青年、学生干部的职业适应能力
2.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维度”入手,落实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开展“社会大课堂”,调动社会资源,拓展志愿者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诚恳做人,踏实做事,能吃苦,甘奉献的工匠精神
(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发展型职业人
1.确立了“国际双证书式”的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从2014年开始,专业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变化,重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了“国际双证书式”的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以国际证书课程为引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持续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2.开发选修课程、挖掘职业潜能,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研发选修课程,与小规模培训(学生培训、教师培训)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三)校企合作、搭建平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型职业人
随着专业学生的学习由英语语言学习为主逐步过渡到以BTEC HND商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进入了对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段,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通过“小企业家”培养,以点带面,完成团队建设
2.走进企业开展调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3.组织商业设计大赛,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学生“学什么练什么,把学会的用好做好”。
三、研究与实践的初步成效及推广应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推动“职普”融通
专业重新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国际双证书式”的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以语言和专业课为核心”的双轨并重的不断上升的双螺旋课程体系的形成,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从事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成为更适应国家发展需求的职业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落实“三全”育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商业设计大赛为跳板,搭建校企合作直通车,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多边发展共赢
形成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概括为:一个深入、两个培养、四个落实。
一个深入: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深入企业。
两个方面:(1)结合BTEC HND专业课程,搭建校企合作平台;(2)在“大职业观”理念的引领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个落实:(1)环境认知 (2)实践模拟 (3)意识培养 (4)能力提升。
(三)培养学生诚恳做人,踏实做事,能吃苦,甘奉献的工匠精神;志愿者走出校门、国门展示职业型人才魅力,把“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落到实处
建立志愿者工作室,凭借心理疏导、职业指导的优势,与教学、教育携手,把研究的时间轴和空间轴延伸到学校教育之外,从长期培养,近距离观察,有效追踪等多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职业定位,帮助他们身心成长,并以这些志愿者为核心带领全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四)通过参加区、市、国家级各项活动,展示育人成果,探索职教转型发展的新思路
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作品在2016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活动中取得“创业计划成果”中职组七个一等奖中的两个,二等奖一个,还取得“创意设计成果”一等奖一个。一系列奖项的获取,展示了职教人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把自身改革的经验呈现在社会面前,对职普融通、中高职融通,以及目前探索的职业教育“3+2”、“3+2+2”、“5+2”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帮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成为当代中国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心结。我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职业适应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显示了国职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回顾、总结我们的改革举措和成果,我们感到欣慰,但也看到许多可以改进之处,我们衷心希望借这次评选机会得到各位专家的批评指教。
本论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中职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职业适应”的培养与研究》(课题立项编号:BEB151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