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华文化润泽语文课堂
2020-01-14宫玉萍
宫玉萍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对于今天所处的时代,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
阅读经典名著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养,让人心中有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不朽的经典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我们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
种种见地,证明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民族精华消亡,那么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我们能够和先贤冲破时空界限直接对话,解其灵魂,习其思想,得到最深刻的启迪。
阅读经典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能帮助我们提升获取新知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的情怀,不至于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语文“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所以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会采取朗诵、吟唱法、古诗绘画法、写“唐诗小品”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
但是,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最大的“小学科”。语文的阵地正在被蚕食。前几年语文教学中,一切面向中高考的应试教育,一直致力于抓基础知识,满足于猜题押宝,满足于成绩与分数,片面强调语文工具性,语文课除了讲,就是读、背,除了仿,就是抄、写。在传扬传统文化时,也仅仅局限于已成的定论,缺少独到的看法或见解,语文课堂被忽略,传统文化的美质被扼杀了。学生学得味同嚼蜡,没有了兴趣,失去了主动性。教师强拉硬拽,教得精疲力竭。难怪有语文老师无奈地说: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
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地位,我总是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以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进行《哈姆雷特》教学设计时,我设计了两个探究题(1)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2)自由畅谈:选文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在学生得出知己的看法后,我列出一系列的名家观点,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升华认知。
我还会告诉学生,中华民族,作为文明古国,勤劳而富有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繁衍生息的同时,创造灿烂文化。例如:古代的陶瓷文化、英文“Chian”又指“瓷器”反映出中国的陶瓷文化对西方人民的影响,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指南针和黑火药)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又如,在鉴赏完欧阳修的《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有关题目后,我又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搜集关于端午节的更多内容,最后综合整理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百姓们纪念他,主要是因为他忠君爱国,这就是传统的,优秀的,值得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作用显而易见是教育,感化,能够凝聚民族团结力。端午节的节日精神是一种体现了人生价值观的、寄托人们情感的、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既是诗人节、体育节,也是卫生节、社交节、美食节,这表明其节日精神已经得到人们的高度认同;端午节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在历史积淀下形成的,它起初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并上升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
讲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文言语句时,我让学生联系现实,明晰其现代意义: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在分析《寡人之于国》时,涉及到“申之以孝悌之义”翻译时,我给学生补充了“百善孝为先”的原因: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的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所以,“孝”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孝”字的结构:上面一个老人,下面一个孩子。老在上,小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古代文化知识记载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人类的发展与语文知识的推进是有怎样的关系的。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所在。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西化是指照抄照搬或采用西方的物质或精神文化来改造或建设自己的文化。而现代化指的是以现代的先进文化来改造或建设自己的文化。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我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语文可以考察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考察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故当代中学生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新的认识。在现代中国,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