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前预习的反思与探讨
2020-01-14宁廷友
宁廷友
摘要:恰当的对学生学习实施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过程导向功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和技巧,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功效,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预习 存在问题 途径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预习就如同战前的侦察,打仗不侦察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牺牲,学习不预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牺牲,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相信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对预习的作用是不会怀疑的。然而在我们教学活动中的预习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预习。结合近几年对课前预习的探讨,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预习目的不明确
在预习的目的上,很多同学和老师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但是,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同学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学生整天疲于应付各学科的预习任务,结果预习变得很辛苦,本身是想通过预习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结果只会落得“事倍功半”的结局。
2.预习内容单调
布置学生预习时只要求通过看教材,完成预习学案,而不要求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其他资料;预习时没有针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归纳,更没有来自于生活的链接。因为预习内容单调,使得预习缺乏针对性,制约了学生的思维。
3.预习形式缺乏变化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内容基本是旧知回顾和新知预习两部分内容,形式一般也是填空题与思考题,较少涉及质疑问难和开放性问题,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带动或促进预习。这种预习既没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没有灵活多样的形式,学生缺乏兴趣。这种预习,教师是设置式样,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甚微。
4.预习缺少方法指导
预习是一种学习活动,既然是活动就要有方法的指导。不同的内容都有自己的预习规律,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就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预习的方向等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以后遇到同类知识就可以自主独立预习。但现实中的预习恰恰经常缺少科学方法的指导。
5.忽视课前预习中的记忆要求
很多学生预习仅仅是按照预习学案的要求,走马观花一样看一遍教材,完成预习学案便是完成了课前预习。学生预习完了,当问及预习内容时,很多学生依然是一无所知,甚至很多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是如此,显而易见,预习忽视了对记忆的要求,这样的预习效率肯定高不了。
6.预习模式僵化,缺乏灵活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模式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前预习中有的老师过于模式化,雷打不動地使用这样的预习模式:发学案——学生预习——预习检查——课堂反馈。每节课都按这样的模式,不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预习不再感兴趣,机械地对待预习,预习的效果也自然会大打折扣。
二、优化课前预习的途径
针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进行合理优化,从而提高预习效率,发挥预习的效用。
1.明确预习目的,减轻预习压力
预习固然重要,但不能因其重要就对预习提出过细或过深的任务要求。预习过细,花时间太多,便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预习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总是解决不了,就会影响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因此,也就无需彻底搞懂,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找出来,写在笔记本或者书上,等到上课时,与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学习效率。
2.树立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大预习观”
“大预习观”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
3.要想方设法保持学生的预习兴趣
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体会到预习的好处,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预习。老师可以采取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是超前预习。如坚持预习检查,开展预习学案的评比,课堂让学生进行预习效果的展示等。
4.关注学生的差异
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5.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群体教育功能
学生很多预习活动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教育,可以通过预习反馈条、微信群交流预习情况等方式进行交流,一方面督促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6.强化记忆要求,提高预习效率
学生预习后,应当对预习过的知识有所“知”,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在预习时就应尽可能掌握。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强化对学生的记忆要求:首先,在预习设计中添加“尝试记忆”这一环节,把基础性知识对学生明确记忆要求,让学生在预习时便要记住,并作为预习检查的重要内容;然后,在课堂“预习展示”中让学生把已经记住的知识进行展示,进一步强化预习记忆,从而养成学生预习记忆的习惯,提高预习的实际效果。
7.注重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这才是最好的模式。老师们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灵活安排学生预习。教师教学中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课前预习”模式。比方说, 有的课时比较简单,就不一定非要进行课前预习;有的课时比较复杂,就不一定非要把预习安排到课下,可以改成预习指导课。灵活的模式才能让学生时时具有“ 新鲜感”,不至于让学生厌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只有充分重视课前预习,逐步优化课前预习,才能真正发挥预习的效用,我们的教学才能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