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2020-01-14代玉连心睿
代玉 连心睿
摘 要 信息化时代培育学生信息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人才;完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促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流于形式;教师信息素养较低,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缺少人文素养培育。因此,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情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 学生信息素养 核心素养 课程资源
在科学技术与通讯网络的推动下,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当前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各国日益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指出,“信息素养”是21世纪公民的关键素养。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并从政策层面强调要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行动”。所以,信息化背景下,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路径。
一、信息化时代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价值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校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而且可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人才,还可以完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促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国际接轨。
1.提高学生信息能力,应对信息化社会发展
在科学技术与通讯信息的强力推动下,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化转向信息化,尤其是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之下,信息素养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也是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三个方面,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细化和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出发点。信息化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伦理、文化等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获取、分析、加工、整合、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培育人才的基本要求。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和促进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与终身学习,培养其良好信息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生活、工作等,还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加强教育国际竞争力。对中小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不依附于他人,本身具有独立的人格;另一方面,他们是成长中的人,其知识与人格等各方面都需要不断完善。将中小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丰富知识、创新能力、完善人格的新人,是现代教育的主要职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来实现[1]。
2.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人才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人才,其信息素养状况不仅影响着国家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还影响着教育强国的建设与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提升信息素养对创新培养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信息素养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读、写、算之外的另一基本技能,是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信息化背景下,正确理解和发展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知识、信息技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创新能力,使其融入信息化社会。良好的信息素养,不仅能够帮助个体方便、快速地使用信息,还能够避免其不当使用信息技术,调试因信息化所带来的身体与心理不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有助于落实信息化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适应信息化社会所需的人才[2]。
3.完善学生信息素养标准,促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国际接轨
为考察成员国与经济合作伙伴国家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00年开展了“学生能力国家评估计划”,该计划将学生信息素养包括学生对信息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三方面因素列为考察对象。从当前来看,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制定了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指标,我国也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标准。日本、美国等将“所有学生都应具备信息素养能力”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养”。英国发布的信息素养模型,包括识别信息需求、规划检索策略、研究信息需求、获取信息、管理知识、评价信息、展示知识等培养信息素养所需的七项技能。因科学技术、信息化水平及教育发展状况等原因,国外较早就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评估进行了研究,如美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不同地区、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从中小学到大学不同层次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对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为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指导。可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可以与国际素养进行有效衔接,促使我国进入国际化行列[3]。
二、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分析、加工、处理、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还可以促进我国信息素养教育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学生信息素養培育遭遇着诸多现实困境,主要体现为: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略教育规律、教学过程及学生现实需求,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流于形式;教师信息素养较低,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使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缺少人文素养培育,忽视学生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1.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还要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但从现实实践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存在忽视教育主体、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化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中小学教师过分夸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略教育规律、教学过程及学生现实需求,不管该教学过程是否适合或需要运用信息技术,都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进行教学,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导致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化。同时,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培育,注重知识、技能培养的现状,而线上教学的弊端尤为凸显,即线上教学集中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局限于在线测试、在线预习以及在线练习,缺少对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等的培育。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很难进行准确地把握,在开展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活动中,难以为学生提供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在活动设置、方法选择、内容安排、评价实施等方面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导致信息素养教育效果不佳[4]。
2.教师信息素养较低,过度采用课堂教学传统模式
受经济发展与教育水平的影响,我国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普遍不高,很难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无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方面,还是开展信息教育活动方面都相对不足,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轻人文重硬件,信息素养教育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课堂教学为主,信息技术为辅,且教学资源匮乏。虽然许多中小学校都联通了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了相应的网络中心,但在具体落实中,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课余学生使用方面,都不能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过于狭窄,虽然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采用资源包、电子课件、PPT等形式,但其资源主要是层次相对较低的音频、视频、文本、图片等,缺少深层次理解知识所需的资源,即使有虚拟仿真工具,也是对基本原理的模拟,智适应教学模式、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城市等并没有普及应用。在具体的教学方面,许多中小学教师仍然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虽然这种方式适合工具性软件教学,但却不宜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再加上以文本、图片形式呈现的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学效果较低[5]。
3.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缺少人文素养培育
教育变革不是一蹴而就,也并非突发开展,而是随着社会进步与技术发展逐渐进行的过程。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除了信息知识与技能等显性内容之外,还涉及信息价值观、态度、情感及解决实际问题等隐性内容。从本质来看,教育不只受限于外在的物质条件,它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体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直接影响人的思维。在学习过程、日常生活中学生即便了解和掌握一些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但在教材修订、课程标准等因素的影响下,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滞后于学生现实需要。从当前来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还够不完善,内容安排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技术操作,缺乏人文素养培育。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融合发展与广泛应用,中小学教育应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提升与信息素养的培育。国家在政策层面指出,“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加强其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育”,“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育学生收集、加工、处理、整合、应用信息的能力”。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当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校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更多关注教学效果,对学生信息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与素质的培育缺乏[6]。
三、信息化时代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优化路径
信息素养作为信息化时代学生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对未来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收集、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地位。但当前我国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存在诸多困境,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优化,具体途径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灵活应用信息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具有扩展人类知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信息器官的功能,其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人们搜集、加工、处理、分析各种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深度变革,改变了学生提升能力与获取知识的方式。对中小学校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网络空间与多媒体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了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因此,在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时代发展需求与学生现实需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并借助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协作、互助学习,以此来提升学生收集、获取、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为学习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为教学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还可以通过发挥教育技术特点,为学生多元智能发挥和信息素养培育创设诱导性、沉浸性、触发性的学习氛围,激发、诱导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与信息素养的形成。由此可见,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各种资源空间与多元化的学习平台,在发挥学生多元智能的同时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升[7]。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灵活应用信息资源
为有效提高学生利用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教师应采用讲授信息知识与训练信息能力相结合的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能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模式,而要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制定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信息能力提出了挑战。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离不开教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紧跟时代发展与技术应用的步伐,成为技术教学环境中具有合作性、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实际问题解决者。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不在于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与学习,而在于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思维模式的培养,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并合理设计相应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学生信息素養培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还是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及信息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开展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活动,首先要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使其具备良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可以灵活搜集、加工、处理各种信息[8]。
3.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应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在提取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对所需信息进行重新加工、处理、整合,以此来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和有选择地使用信息的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更多创造空间,在课程实施中,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等等,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开展都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在这一过程中,要借助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工具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效果,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化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颠覆性地改变,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核心素养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显性知识中所蕴藏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说,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素养教育课程,开展信息技术启蒙教育,为学生学习提供信息技术环境支持,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以应对未来的信息化社会。在中学阶段开设大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编程等信息技术相关课程,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重塑学习方式、重建师生关系,提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学习体验[9]。
4.注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评价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生素养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根据学生年龄阶段与认知水平,利用计算机从数据库中选出跟学生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背景对测评成绩进行准确分析,从而有效进行教学评价。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中,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确立科学的评价方式是一大难点。这就需要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探索者深入教学实践之中,对中小学教学现状与学生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全面了解当前学生信息素养状况,深入分析当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次实证研究,反复验证和修订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准确把握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核心因素,以此提出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可行路径。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可以通过构建由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共同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来进行。阶段评价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了解与掌握情况,是在学生完成某一阶段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之后进行的;过程评价考查学生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以及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进行的;综合评价考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能力[10]。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浅谈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3).
[2] 任婕.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讨[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昆明会场)论文集(上),2020.
[3] 孟佳.浅析信息时代小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培养[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
[4] 畅肇沁.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2019(36).
[5] 沈小碚,樊晓燕.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教师教育学报,2020(01).
[6] 蒋龙艳,吴砥.中学生信息技術应用与信息素养水平的关系探究:基于潜在剖面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
[7] 朱梓菲,韩登亮,亓玉娴.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C].当代教育评论,2018第8辑.
[8] 王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
[9] 钱冬明.赵怡阳,罗安妮.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06).
[10] 吴砥,许林,朱莎,等.信息时代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8).
[作者:代玉(1976-),女,辽宁辽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连心睿(1996-),女,山西忻州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