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泥咕咕艺术造型研究
2020-01-14于夏冰
于夏冰
Clay play is a kind of folk doll, which is made of clay, or plain or colorful, and is made by hand according to the image of human or animal. “Nigugu” is the general name of Clay toys, “Nigugu” in Xun county is not only a unique folk toy in the temple fair of Dapishan,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folk art in Central China.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regional folk belief, its shaping method is simple and childish; the coloring process is based on black, with bright and rough patterns on the surface; the visual symbols completely retain the simple and exaggerated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lk.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nheritance of “nigugu” in Xun Coun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its modeling model from the aspects of type, decoration and color.
“泥咕咕”造型来源
泥咕咕历史沿革极为悠久,因制作取材便利且材料价格低廉,民间留传甚广。据《浚县志》记载“古代浚地,左右伾浮,襟带淇卫,东控黄河,西据黑山”浚县居河南省北部,地处黄河古道,而黄胶泥是制做泥玩的优质材料,杨圯屯村紫金堤有着长达七八里宽的天然粘土带,为泥咕咕的制作提供便利。泥咕是基于浚县地域特色及历史民俗的物化形态,2006年5月,浚縣泥咕咕被名列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阳镇杨圯屯村也因此成为典型的民俗工艺专业村。
泥咕咕由来传说可追溯至隋末,当时农民起义军与隋军争夺黎阳仓(黎阳为浚县旧称),《资治通鉴》载有“李密遣房彦藻、郑等东出黎阳,分道招慰州县”,瓦岗军中有位名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杨圯教会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战士就地取材挖取河床淤泥,捏制军马、兵士等形象,以此追思阵亡的将士与战马。因此典故,每年正月浚县庙会的社火表演中还保存大量的武术表演,所以战马和骑马人在浚县泥咕咕的表现题材也占比重较大。
众所周知,“咕咕鸡儿”是浚县泥咕咕中最为经典的造型,它以斑鸠和燕子的形象为创作底本。民俗信仰和庙会“拴娃娃”等宜子、祈子习俗是其早期主要的社会功能,其次为乡村孩童的玩具,鸟形的塑造很大程度来源于黄河地域的鸟图腾的崇拜。因斑鸠的叫声为“咕咕咕”因此得名泥咕咕,其他鸟禽题材还包括麻雀等。
除此之外,艺人们还会根据中国传统戏剧小说所创作的一系列人物形象,诸如八仙、三国人物、西游记人物,还有十二生肖系列等形象。浚县传统形态的泥塑造型主要有上文提及的人物、走兽、飞禽三大样式,《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浚县泥咕咕卷》中收录有200余种造型。
二、造型特点及工艺面貌
浚县泥咕咕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捏型、模型和半模半塑。制作材料选用本地黄胶泥,浚县地区的黄胶泥土质细腻、柔软、黏性好、可塑性强。匠人多于农闲时节取土,将取回的泥土晒干、过筛、用水和泥,再用木棍捶打数遍成型至胶泥不再粘木棒为止。传统泥咕咕的造型具有高度的主观性与随意性,捏制过程中艺人会根据造型的大小,取适量的泥料粗略捏出大致轮廓后用塑料布将其覆盖密封,至此为捏制泥咕咕前期工作。
制作工具有竹棍、竹管和刮刀等,塑形完成后用竹棒和竹筒等工具在捏制好的粗糙泥坯造型上做进一步的加工。杨圯屯泥玩的庙会上的儿童玩具销售的泥玩、耍货,面向儿童娱玩设计的哨音结构是泥咕咕成为“咕咕”的关键性因素,这与它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将身体相应部位开洞、备腔,艺人首先用一个竹棍在泥咕咕底部,轻轻插一个大小适中的孔,用手指在靠近脚部的洞眼处轻轻按捏供发声时用。之后再用工具进行深入刻画,雕出眼、鼻、嘴和主体花纹细节。最后,将塑好型的泥坯造型晾晒一段时间才能烧制,冬天为防止冻裂,还需将泥坯造型作品放在阳光下晒干,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经过焙烤的泥坯外型通体为暗红色,用手指敲打时会发出清亮的声响。
泥咕咕制作要诀为“三分捏,七分画”,图案民间艺人至今沿用古代传统五色观,并根据不同的对象随类赋彩。其施色方式一般为泥坯上全部铺以黑色打底,再用白、红、青、蓝、黄等高纯度、高明度的颜色,在黑底上绘制宛转流畅的花样,极富装饰趣味,也极具随意性。泥咕咕的配色原则在很大程度反映出民俗色彩审美心理。
经民间艺人的精心提炼和高度概括后,图案呈现出符号化的风格特征。装饰规律一般从大处着手,将泥咕咕的背部作为绘制装饰图案的重点部位,有意忽略细节。其装饰纹则繁多,以花草植物题材为主,遵循“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观念,纹饰呈现出均衡且对称的格局。虽然装饰套路有迹可循,但在具体的纹样选择和运用上没有刻意修饰的痕迹,而是表现对象做随机处理,最终呈现效果纯朴自然。
三、现代造型模式的转换
民间泥咕咕艺人大多非专业人员,主要在农闲时节作为副业制作泥玩,为追求数量与售卖的效益,绘制相对随性粗糙。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民俗艺术事业持续升温,刺激了浚县泥玩生产的专业化转变,黑底彩绘的程式化造型模式逐渐向精细化绘制转型。
首先,由于颜料的改进,绘制效果大大提升。原本泥咕咕的上色颜料主要是黑色锅底灰与动物皮胶混合熬制而成,不仅颗粒粗,而且易斑驳脱落。2000年以后,由于现代广告色与清漆的出现,泥咕咕的绘制逐渐采用丙烯颜料,使敷色效果有了质的改善,表现为色彩的饱和度提高,彩绘效果更加明快鲜艳。
其次,传统的泥咕咕造型泥玩体型小巧、易于携带,尺寸一般在5厘米至15厘米,适合于庙会上销售。20世纪90年代,在浚县泥咕咕销售市场上可以见到的高度从6厘米至20厘米不等尺寸,主要的功能从民间儿童玩具,转变为案头摆件或礼品。制作工艺开始大量使用模具,形体饱满、造型规整,形象趋于写实,装饰彩绘图案也愈加细密。
如装饰挂件、百态泥猴等被市场认可与接受,说明由泥玩转向生活装饰品已成为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同时为了迎合现代人家居装饰需求,泥塑艺人主动将泥咕咕尺寸不断放大,适应市场需求。大型泥咕咕产品的出现,促使泥咕咕逐渐向生活装饰品转化,其造型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对于杨圯屯泥塑的发展而言,哨音结构的创新仍具有标志性意义。哨音的响亮与否是评判一个泥咕咕好坏的重要标准,这也最能代表传统泥咕咕的泥玩性质。哨音这一结构并没有因市场转换而消失,反而作为杨圯屯泥塑的重要特点而存在。2015年,民间艺人王红瑞与河南省博物院合作开发的“尊”咕咕文物衍生品,卡通化处理了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晚期青铜器“尊”形象后,还特意增加了“咕咕”哨音功能,成为文创市场一款受欢迎的商品。
因此,杨圯屯泥塑的功能转化带来了艺术造型结构的变化,传统的泥咕咕造型蕴含的审美趣味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特色。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庙会上主流的泥塑产品以泥咕咕、五彩马等视觉效果好、装饰性强的产品题材为主,中小尺寸咕咕最受欢迎,人物类泥塑题材已经十分少见。在公司型经营的泥塑作坊中,来自外地客商的大批量订单主要是大型泥咕咕、泥塑生肖、企鹅等卡通造型类题材,由于当代人审美趣味的变化,泥咕咕在艺术造型上不断向大众美学趣味靠拢。
结语
浚县泥咕咕是艺人在农闲中创作出的极具趣味性的民间泥玩。从类型、纹饰、色彩可知其传统造型模式始终保持着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综合价值结构,主要表现为求子、镇宅、玩具等实际用途。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泥咕咕转向生活装饰品已成为趋势性的变化,它的商品价值与工藝装饰品特性日益凸显,现代审美观念等现实因素对泥咕咕造型带来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箪.中国民间艺术与宗教[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4.
〔2〕马刚. 浚县泥咕咕形象艺术特征考释[J]. 装饰,2005(10).
〔3〕倪宝诚.“浚县“泥咕咕”与鸟信仰”[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4〕张帆.河南浚县正月古庙会文化保护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5〕杨苗青. 浚县泥咕咕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J]. 焦作大学学报,2011(3).
〔6〕李朝霞 ,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