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肠息肉病恶变1例报告
2020-01-14方锡才彭胜建丁美胜赵世明范新宇
陈 银 方锡才 彭胜建 丁美胜 赵世明 范新宇
家族性肠息肉病(FAP)又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主要有大便习惯改变、血便、黏液便等非特异性表现,恶变率极高,后期可发生远处转移,如果治疗不及时,患者的生命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我院近期发现1例FAP恶变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8岁,因“排便习惯改变伴腹胀不适1月余”于2018年6月27日入院。患者诉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即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3~4次/天,伴黏液血便及腹胀不适。查体:神志清楚,精神一般,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对称,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腹部柔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4次/min。肛门指检于肛管内可及数十枚息肉,质软,有蒂,指套无明显血染。肠镜检查提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密布大小不等息肉样隆起,结肠黏膜水肿、可见散在充血点。乙状结肠可见一溃疡性肿块,大小约7 cm×5 cm,表面糜烂,活检易出血。肠镜病理结果提示:乙状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癌变不除外。腹盆腔CT检查提示:乙状结肠管壁增厚并周边多发淋巴结显示,考虑占位。其父兄皆有肠息肉病史,父亲因直肠癌去世(未见病理报告)。故考虑为FAP恶变。各项术前检查均未提示明显手术禁忌症,予积极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8年7月4日在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全结直肠切除术+末端回肠造瘘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予抗感染、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恢复顺利。术后病理结果显示:乙状结肠低分化腺癌,溃疡型,大小约为7.0 cm×3.0 cm,癌组织侵及外膜层,未见神经及脉管侵犯,肠周淋巴结阴性(0/30)。结直肠管状腺瘤,腺上皮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多发性,符合:家族性肠息肉病。术后大体标本见图1。
图1 术后标本
2 讨 论
2.1 发病机制 FAP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具有家族遗传性,发病率约为1/10000~1/5000,男女发病概率基本相同[1]。其特征是在婴儿期并无息肉,青年期之后开始出现息肉,主要为不同大小和分化程度不等的多发性腺瘤,多数有蒂,数量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全结肠和直肠均可累及,极少累及小肠[2]。大约50%的FAP患者会在15岁前发展成结直肠腺瘤,95%的患者将在35岁前发展为结直肠腺瘤。如果不及时行预防性手术治疗,随着病程的延长,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发展成为结直肠癌[3]。目前认为,FAP的发病主要与APC和MYH两种基因突变有关[4]。APC基因位于第五对染色体的长臂上(5q21-22),存在于肠道、皮肤、免疫系统、骨组织和脑组织中,一旦发生突变,其抑制Wnt信号传导通路来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功能丧失,引起细胞过度增殖并最终导致肿瘤形成[5]。另外,还有5%~30%的FAP患者是由于MYH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位于染色体1p34.3-p32.1,称之为M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MAP),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是FAP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病情较轻,息肉的数目一般为5~100个,发病年龄也较晚,平均55岁左右[6]。
2.2 临床特点 FAP患者常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以腹泻、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而FAP恶变患者也是以腹泻、便血为主,并且持续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这是癌变的早期预警信号[1]。由于FAP患者初期症状较轻,且均为非特异性表现,常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本文中FAP患者的初始症状轻微,自己无法回忆起具体的初始发病时间,估计只有1月余。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部不适等表现,并可能伴有贫血和极少数的肠梗阻症状。FAP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在肠道内广泛存在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时可达数千个[2]。除了结直肠的腺瘤,FAP患者的胃、十二指肠、空回肠也会发生腺瘤性病变,西方报道其发生率为30%~90%[7]。此外,FAP患者通常都会有一些肠外表现,如骨瘤、皮肤疾病、牙齿异常、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硬纤维瘤(常见于肠系膜、腹壁、四肢等部位)及其他肠外脏器的恶性肿瘤(如甲状腺、肝脏、胆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5]。
2.3 治疗方法 由于FAP具有高度恶变倾向,早期治疗的意义至关重要。
2.3.1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FAP的药物主要包括舒林酸和塞来昔布。由于FAP的高发趋势,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至关重要。舒林酸-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进而影响前列腺素在腺瘤-癌序贯性事件中的作用,可有效减少FAP患者结直肠腺瘤的数量,并降低其大小[8]。然而,也有一些研究表明舒林酸在抑制癌变发生率方面并不起作用,反而会使结肠黏膜发生散在的少量小糜烂,并且停止使用舒林酸后会导致息肉的数量增加、体积增大,数目可以达到或超过服药前的水平,但是再次服用舒林酸仍然是有效的[9]。塞莱昔布是COX-2选择性抑制剂,与NSAIDs药物相比,它能明显避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国外的研究证实塞来昔布能明显减少FAP患者息肉的数量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其在心血管方面的致死率[10]。
2.3.2 手术治疗 由于药物治疗对FAP的远期疗效不佳,最终会发生癌变。因此,FAP一经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最常见的手术方式有:①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腹壁造口术:该术式被目前的医学专家们认为是最经典、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因为其去除了FAP发病的病理基础,不会残留结直肠黏膜,可以杜绝息肉复发,从而解除癌变之虑。但回肠造口粪便不成形,腐蚀性强,容易引起患者造口周围皮肤的感染糜烂。此外,造口丧失了控制排便的能力,便次频繁,患者的生活质量差,一般患者及其家属难以接受。因此,该术式适用于直肠息肉较多、不能保肛或已发生癌变的患者。②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这种手术简单、安全,不需要对患者进行腹壁造口手术和盆腔解剖,术后患者不会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或者性功能障碍。但是术后残留的直肠容易复发腺瘤,进而导致癌变[11]。③全结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所有危险的结直肠黏膜均可以通过该术式得到切除,保留了患者的肛门及部分排便、控便功能,具有一定的储存粪便作用。既能满足根治性要求,又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目前,有学者认为它是治疗FAP的主要手术方式[12]。但是,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息肉的分布情况、有无癌变、手术医师的技术水平、患者及其家属的诉求等进行合理地选择。对于已经发生恶变的FAP患者,应当遵循结直肠癌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本例患者就诊时,因其腺瘤已发生恶变,故而施行根治性结直肠切除及末端回肠造瘘术。
总之,FAP的手术治疗虽然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欠佳,因此,亟待寻找新的手术方式,提高FAP患者术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