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临江地区深基坑工程中群井抽水试验的应用
2020-01-14龙治国宋增辉李翔
龙治国,宋增辉,李翔
(武汉市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22)
1 引 言
武汉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长江、汉江两岸高楼林立,大型滨江商务区相继开建。汉口临江地区在地貌单元上多表现为长江冲积Ⅰ级阶地,第四系覆盖层具典型的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上覆以黏性土为主,往下逐渐出现砂土,且颗粒由细变粗,砂土中地下水含量丰富,与长江、汉江具有较强的水力联系[1]。为保持该区域深基坑工程在干燥、安全的环境下开挖施工,通常要通过降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到开挖面以下。地下水的抽取,必然使基坑周围地下水渗流场发生改变,会在基坑周围形成漏斗状的弯曲水面,即所谓的“降水漏斗”[2]。降水漏斗的曲面趋于稳定后,就必然造成基坑周围地面的不均匀固结沉降,严重时会引起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倾斜或开裂,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巨大的风险。
本文结合武汉临江地区周大福金融中心深基坑抽水试验,计算获得武汉临江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并通过地面监测成果及数值模拟反演验证结果合理性。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了基坑降水阶段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工程概况
周大福金融中心项目位于武汉市江岸区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内,长江二桥与二七长江大桥之间,东邻沿江大道,西邻解放大道,南邻二七路。拟建项目1#办公大楼层数85F,高度约 442.3 m,建筑高度 475.0 m,修建后将成为武汉临江地区滨江商务区标志性建筑。基坑开挖面积达到6万平方米,挖深达 30 m~32 m,为超大超深基坑。基坑北侧紧邻运营中的轨道交通1号线,北侧及西侧紧贴滨江商务区地下环路,周边环境极其复杂。基坑底落在(4-2-1)层粉质黏土夹粉土粉砂、(4-3)层细中砂上,南侧距离长江堤防不足 500 m,砂砾石层中的地下水与长江有较强的互补关系。地下水降水对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本基坑工程的重点之一。本工程具体地层结构如表1所示。
地层结构表 表1
3 单井抽水试验参数计算分析
单井抽水试验的目的主要查明砂砾层(承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导水系数、弹性释水系数等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单井抽水试验共布设两组,每组3口井,即1个抽水井,2个观测井,每组3个落程。各井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
其中,单井抽水试验井间距与井身结构如下:抽水井与观测井间距 30.0 m~50.0 m,井深 40 m~45 m,井径 300 mm,成孔孔径 600 mm;上部 10 m为实管,中部 30 m~45 m为过滤管,底部 2 m为沉淀管。井孔间上部填充材料为黏土球,中下部为中粗砂;深井泵置于井深 22 m~25 m处。抽水试验井井身结构信息如表2所示。
图1 各井平面位置图
井身结构信息表 表2
每组单井抽水试验单井抽水历时 24 h,稳定观测 9 h。根据井管井身结构图,滤水管和含水层比值大于0.9,按完整井考虑。依据《基坑降水手册》[3],利用抽水井流量及水位下降资料,计算相关水文地质参数如表3所示。
单井抽水试验成果表 表3
综上,场地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K介于 15.30 m/d~26.51 m/d之间,取综合平均值K=20.86 m/d;其影响半径R介于 157 m~331 m之间,取综合平均值R=231 m;导水系数T于 459 m2/d~795 m2/d之间,取综合平均值T=626 m2/d。
4 群井抽水试验
群井抽水试验共布设一组,共7口井,即4个抽水井,3个观测井。Q1、Q2、Q3、Q4抽水井,Q5、Q6、Q7观测井,各井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群井抽水历时10天,稳定观测8天。
地表沉降监测与抽水试验同步进行,地面沉降观测点布设成网状形式,布置范围为以群井试验区为中心的 80 m×80 m范围内。按监测点间距 10 m,地面沉降标数量为9×9=81个。每天监测1次,水位稳定后观测频率为2天1次,并连续观测不少于2次。地表沉降观测测点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地表沉降观测测点布置图
试验期间,当承压含水层抽水时,承压水位在起始阶段快速下降,其后逐渐平缓且趋于稳定。试验抽水井水量大,两组单井抽水试验流量在 44.5 m3/h~73.8 m3/h之间,降深在 3.07 m~8.47 m之间。离抽水区域近的观测井承压水位降深大,位置相对较远的观测井承压水位降深小。抽水时观测井水位响应速率快,地下水位反应灵敏。抽水井流量较为稳定,且抽水井在停止抽水后地下水位恢复快,表明地下承压水补给量大、径流、排泄条件好。虽多口降水井同时抽水时可使地下水位降深变大,但相互之间存在影响,不是单纯的降水效果的叠加,存在着群井抽水的阻力系数。抽水历时10天,稳定观测8天后,地表监测点以群井试验区为中心,呈现越靠近降水试验区,地表监测点累积沉降越大的漏斗趋势,沉降中心累积沉降量最大值为 10.9 mm。地表沉降累积值三维立体图如图3所示。
图3 地表沉降累积值三维立体图
采用《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中降水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公式对本工程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沉降中心累积沉降量最大值为 10.2 mm,与现场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5 三维数值模拟反演分析
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群井抽水试验的反演计算,取得有限元计算模型的相关参数。根据勘察结果,将工程场地地层由上至下依次概化为4层:①填土,层厚 6.0 m;②黏土,层厚 4.0 m;③砂层,层厚 35.0 m;④岩层,层厚 35 m。基坑开挖深度为 30 m,场地初始地下水位埋深 -12.0 m,以基坑开挖深度3倍~5倍影响范围为原则,建立计算模型[5]。模型计算参数如表4所示。
模型计算参数表 表4
根据群井抽水试验,布设4口抽水井,单井抽水量 65 m3/天,共降水10天。群井抽水试验反演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群井抽水试验反演计算模型
降水10天并稳定8天后的沉降位移量云图如图5所示。
图5 群井抽水后的沉降位移量云图
最大沉降位于群井中心,位移量为 9.51 mm。位移量以群井中心为圆心外扩,位移量逐渐减小至 0 mm。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基本一致,模型参数合理,验证模型构建正确。
现场监测结果、规范公式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三种方法得出的最大沉降量如表5所示。
三种方法的最大沉降量结果对比 表5
结果表明,现场监测的沉降量最大,规范公式计算的结果次之,数值模拟的结果最小。
6 预估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根据降水建议方案,本工程基坑外围布设落底式止水帷幕,坑内水位最终降至开挖深度下 1 m。基坑北侧紧邻运营中的轨道交通1号线,北侧及西侧紧贴滨江商务区地下环路,计算模型构建如图6所示。
图6 对临近环境影响计算模型
对基坑模型进行三维渗流-应力耦合计算,降水后地表沉降量最大 21.30 mm,沉降主要以坑内拟开挖土体为主。沉降量等值线如图7所示。
图7 降水后地表沉降量等值线图
将计算模型中轻轨网格单独隔离,计算轻轨沉降量如图8所示。
图8 降水后轻轨区间沉降量云图
计算结果表明,轻轨的较大沉降分布于轻轨各桥墩位置,最大位移沉降量为 0.64 mm。
将计算模型中地下环路网格单独隔离,计算地下环路沉降量如图9所示。
图9 降水后地下环路沉降量云图
计算结果表明,沉降区域主要为基坑开挖范围内,最大位移沉降量为 3.36 mm。
7 结 语
随着武汉临江地区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深基坑工程的降水设计施工不容忽视。通过群井抽水试验获得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结合地面监测数据验证三维渗流—应力耦合模型,合理预测施工降水期间的地表沉降量。本文结合武汉临江地区地标项目—周大福金融中心,通过抽水试验获取水文地质参数,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预测基坑降水对周边轻轨及地下环路的影响,以期为后期武汉临江地区类似工程基坑降水设计提供参考及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