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清琳应用腹针结合神阙拔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
2020-01-14赵海娟魏清琳
赵海娟,魏清琳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73002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73002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西医主要以促进胃动力、抑制胃酸、抗幽门螺杆菌、助消化、抗抑郁等对症治疗为主,但临床效果并不明显,且复发率较高,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中医针灸治疗FD有其独特优势。
魏清琳主任系甘肃省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及重点专科负责人,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导师,国家学位办硕士生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魏清琳主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年,擅长应用针灸治疗胃肠疾病,并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介绍魏清琳主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于2019年7月19日初诊。主诉:间断性腹胀1年余,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满,进食后明显,伴嗳气、反酸、乏力、纳差,大便不规律,遂于当地医院行全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给予酪酸梭菌活菌片、酶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口服治疗(具体时间不详),但上述症状改善不明显。1周前患者进食海鲜后腹胀较前加重,每日腹胀持续存在,进食后明显,伴早饱感,纳差,夜寐不安,服用上述药物诸症未见改善,遂来求诊。刻下症:腹胀,呈持续性,自觉饱腹感,食少,纳差,疲乏,大便不规律,烦躁,面色晦暗,寐一般,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脾虚气滞证。给予常规治疗及针刺、拔罐治疗。具体如下:①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给予生活及心理、饮食指导,嘱其避免服用刺激性食物和药物,建议少食多餐。②腹针治疗。A.取穴:引气归元[中脘(神阙上4寸)、下脘(神阙上2寸)、气海(神阙下1.5寸)、关元(神阙下3寸)]、天枢(神阙旁开2寸,双侧)、大横(神阙旁开4寸,双侧)。C.针具选择:0.22 mm×40.00 mm薄氏腹针规定针器。D.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进针部位,助手先用标准量尺定位穴位后,用75%乙醇消毒液进行穴位消毒;进针时要轻、快、准,针尖尽量直刺,并避开血管和毛孔,施针顺序为先上后下,先内后外;进针到一定深度后做轻捻转、慢提插动作1~2 min,留针30 min。对于针刺深度,魏清琳主任强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宜深刺,即将针刺入较深的皮下组织中,深度以患者的感觉为度;天枢、大横宜中刺,即将针刺入腹部的脂肪中。③神阙拔罐治疗。嘱患者仰卧位,神阙穴消毒;医者先将95%酒精棉球用镊子夹紧,点燃后迅速伸入3号玻璃火罐中,再瞬间拿出并将火罐吸附于神阙,首次留置15~20 min后起罐,并用酒精棉球将皮肤表面擦干净。针刺及拔罐操作每日1次。首次治疗后,患者自觉腹胀减轻,饮食有味,自觉饥饿感,次日继续上述治疗,但神阙留罐延长至30 min。治疗后患者述其腹中有“噜噜”水声,矢气每日4~5次,自觉腹部较前松软。继续上述治疗1周,患者诸症好转,继续如前巩固治疗,隔日治疗1次。继续治疗3次后,患者面色红润,述无脾胃不适症状,睡眠质量提高,情绪良好。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腹胀未再出现。
2 小结
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非器质性、系统性的代谢性疾病。目前,FD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多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敏感性增加、胃肠激素、精神心理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及遗传易感性等有关。FD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根据餐后饱胀不适症状归为“胃痞”。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当患者脾胃虚弱时,则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中焦气机转枢不利,最终出现胃脘部疼痛、痞满、纳呆等症状。魏清琳主任认为,痞满病机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造成气机壅滞,发为胀满,多以脾虚为本,胀满为标,属于虚中夹实,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消胀为主。
腹针疗法是治疗脾胃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引气归元”由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中脘、下脘属于胃脘穴,两者合用可理中焦,调升降;气海主一身之气,为气之海,可行气散滞;关元位于神阙下3寸,是十二经脉精气的根源,是人生命的根本,可聚一身元气[1]。四穴合用,共奏调理中焦、调畅气机、行气散滞之功。大横属于足太阴脾经,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具有调整脾脏功能、祛湿健脾的作用;天枢是大肠经募穴,可调理肠腑,散滞消食,改善胃肠功能。针刺上述穴位可在短时间内消除患者腹部胀满的症状,并健脾开胃,促进患者食欲恢复,疲倦感减轻。针刺过程中,魏清琳主任强调不同穴位进针深度要有所不同,根据进针深、中、浅分别起到治疗脏腑、经脉、筋骨的作用。总之,腹针具有运行全身气血及调理全身脏腑经络、促使其功能恢复的作用。
魏清琳主任擅于将多种外治法联合应用治疗FD,如针刺联合拔罐、艾灸、穴位埋线等。神阙拔罐属于中医脐疗法之一,其作用机制是应用拔罐对神阙及周围皮肤产生刺激,通过穴位、皮部传达到经脉和脏腑,达到调整脏腑阴阳、祛除病邪的目的。从经络循行来看,足阳明经“下夹脐”(《灵枢·经脉》),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灵枢·经筋》),神阙与脾、胃密切相连。从部位来看,脐与脾、胃、大肠、小肠距离很近,脐的深部即为大肠,神阙拔罐可直接调理胃肠,促进肠道蠕动及胃排空。临床运用神阙拔罐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健脾和胃之功,但目前临床应用相对较少。如杨雪莲等[2]采用神阙拔罐治疗12例婴幼儿腹泻,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综上所述,腹针结合神阙拔罐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可明显缩短患者病程,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