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实施策略探讨
2020-01-14胡成云
胡成云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队,云南 金平 661500)
在历史进程中,由发展需求导致的天然林资源被过度消耗以及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全球林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回顾我国林业的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沿江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大幅下降,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给中国带来了刻骨铭心的伤痕。自此,我国围绕林业可持续发展以及天然林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林业持续发展战略开始逐步建立和完善。而在新背景下,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可利用森林资源大幅减少以及国际林业发展形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产业的发展逐渐由产业层面上升至国际层面。
1 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
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并制定了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如对于荒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以充分发挥林木的涵养水分与防沙作用为主导,制定了利用生物与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如在边缘地带进行封沙育草)。而相关措施的落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等问题,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仅就区域林业的发展来看,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案,积极探索林业发展的新技术,必然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改善,而这一变化产生的间接效益,不仅能够为区域提供乡村旅游、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条件,还能够大幅降低水土流失、沙尘暴以及其他季节性灾害的发生频率。而对天然林的保护,就目前的实践经验来看,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意义:(1)确保生态平衡,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实现空气的净化,确保人类的健康生活。此外,林业资源的保护与物种多样性密切相关,一旦天然林出现严重问题,物种多样性也将受到影响;而物种灭绝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森林生态环境、自然和谐发展局面的破坏。因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围绕生态保护的现状与问题,提出生态建设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2 林业生态保护现状
森林的修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科学的规划,而且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不断地投入和试错,任何原因造成的停滞或中断,都有可能直接反馈到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林业的持续、稳定发展。2017年起停止全国的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9年出炉的天然林保护修复方案制度以及2020年开始实施的新《森林法》等措施、方法,给我国的天然林提供了有效保护。根据2019年披露的数据,经过20多年的保护和修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回升到23%,而作为我国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与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的天然林则净增2800万hm2,这与我国天然林保护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森林面积持续增长,是对我国近些年在恢复森林上所做努力的肯定,但在肯定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成效的同时,仍然不能疏忽长期过渡砍伐森林资源以及其他人为干扰因素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天然林总体质量水平偏低,水土流失问题给天然林保护带来的困扰,自然灾害的频发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仍然存在,围绕林业生态保护的新需求,制定更加与时俱进的保护策略,成为林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3 林业生态保护和天然林保护策略
3.1 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2019年,国务院出台《天然林保护制度方案》等文件,提出构建自然保护地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等建议,此类措施的落地对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的精准保护而言,无疑是有力的“武器”。但实践阶段,自然保护区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管理工作的高要求,仍然是困扰工作人员的难点。根据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初衷,工作人员要做好保护区的建设,首先应当有完善且合理的规划,即以保护区的综合数据为支撑,科学分析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意义、目标以及可能面临的困境,而后结合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建设思路,充分考虑保护区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现存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等要素;而在管理方面,则需要管理人员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细化的管理方案,确保保护区建成后能够以此为“工具”开展工作。如在保护区内幼林的保护方面,除了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为幼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外,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对幼林进行保护宣传教育,引导当地的居民有意识地参与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之中,最终提高群众保护森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2 加强天然林保护技术的研发与使用
新保护技术的研发一直是林业生态保护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林业部门在技术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而保护技术的研发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林业生态保护方面发挥的极大作用,让林业从业者看到了技术创新带来的无限可能。针对天然林,相关部门有必要重视新技术研发的精准性,尽可能确保技术研发取得理论成果后能够依靠现有的技术条件顺利实现转化。就我国林业技术创新活动现状来看,林业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研究的实际意义不大或者研究的深度不足,这直接导致了林业技术的创新活动停滞不前的局面。以提高技术研发的针对性为前提,密切联系天然林保护现状与保护需求,分析现阶段主要采用的保护技术存在的不足,继而明确技术改进或者技术研发的方向,是确保研发有效的可行思路。但实际环境中,需求分析以及技术缺陷突破都面临着不少的不确定性因素,制定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提升天然林保护技术研发团队的整体实力,仍然是天然林保护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相关决策者应当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以及技术创新的真实需求,兼顾科技成果的获取以及转化,并关注人员结构问题,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创新模式,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引。
3.3 推进退耕还林工程与人工造林工程
自《退耕还林条例》出台以后,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被推上了新的高度,各地的林业部门根据林业保护需求,制定了一系列“退耕还林”工程推进的实施方案,这为工程的扎实推进提供了思路与方向。根据2019年林业部门披露数据,自1999年启动实施两轮退耕还林工程,20年来,我国已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亿多亩,退耕还林工程总投入超过5000亿元。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不仅为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的遏制以及生态的保护提供了思路,也给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林业人员有必要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林业生态的进一步改善。
从林业发展的整体态势来看,天然林数量逐年减少已经是既定的事实,要确保生态改善工作取得效果,就必须兼顾天然林的保护以及森林覆盖率的提升等要素。针对这一问题,人工造林技术的提出以及实施,无疑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对天然林总体质量水平偏低等问题,人工造林工程的任务繁重,加之部分地区的林业人员受到传统的育林观念的影响,过分关注人工造林的面积,这对林木质量的提升形成了制约作用。为适应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减少或消除天然林数量减少带来的负面效果,育林工作者需清醒地意识到人工造林技术的内涵以及“政绩观”植树、忽略造林质量带来的严重危害,根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如气候条件、水文地质情况等)以及相关因素对植树成活率的影响,兼顾面积与质量,稳步推进人工造林工程。
3.4 开展生态旅游建设项目
就融合发展层面来看,近年来,林业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呈现出一种密切的关联:(1)做好林业资源的保护,修复现有的生态问题,能够大幅改善周围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旅游的实施创造条件;(2)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将吸引一批游客,借此机会进行生态保护方面的宣传教育,对群众的林业保护意识的提升有助推作用。但在实践中,需要警惕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风险以及游客行为的约束,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有序开展生态旅游建设。而依靠生态旅游项目,林业产业将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能够应用于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以及相关保护技术研发之中的资金也将更加充足。
4 结语
在当前形势下,林业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天然林的保护,同时加强生态问题的治理,是经济、生态均衡发展的基础。为提升林业产业的整体发展质量,相关技术人员需加强种植技术、保护技术的创新研发工作,而管理人员则应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天然林的保护措施以及规范管理等角度入手,制定完善的保护方案实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