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交叉特点的环境设计方向艺术硕士培养路径探索

2020-01-14王泽猛

湖南包装 2020年5期
关键词:交叉艺术设计研究生

王泽猛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艺术硕士是艺术设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简称。国家艺术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研究生的指导意见是强调其“应用型”的专业技能而非理论研究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对应则是实用美术的工作范畴,这是设计不同于纯美术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求的是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使专业创作(设计)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论作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手段被应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如何基于“应用型”这一总体要求培养合格的艺术硕士,有不少问题值得探讨。

1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科交叉性特点分析

1.1 专业方向的演变及学科特点的形成

属于艺术设计学科门类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首创,当时主要以室内装饰设计为主,至20世纪90年代各个拥有设计类学科的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使得环境设计专业成为设计院系开设最多的专业之一。环艺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也是专业和学科相互影响、融合发展的过程。从创建初始的以室内环境美化到今天呈现出跨专业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仅仅满足于室内外环境的视觉美化并不能完整掌握专业和学科知识。对于环境设计方向研究生来说,学科的价值重点不在其既有的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同样学习研究的重点也不在于此,而在于对学科内知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解决问题和找寻发展的方向。在这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中,作为方法论的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不同知识系统的叠加和融合,更多地体现新知识新方法的产生。美国心理学家伍德华兹在1926年美国科学研究理事会上首次提出“交叉学科”一词。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来自于专业或者是行业本身的发展需求,环境设计行业的工作内容决定其跨专业和学科的特点。从横向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包含诸多非艺术类学科的知识点,而从纵向系统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建构过程,其中设计图纸的产生只是意味着设计工作的段落性结束而非系统工作的结束。充分理解系统的完整性和其包含的全部工作性质是做好设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环境艺术设计任务的产生一般是来自于建设项目或市政工程项目。例如房地产项目就含有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市政道路设计等。一个项目的诞生本身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从前期的社会和市场调研到项目目标定位再到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等等。系统中涉及到的生态、市场、社会等内容,这样看来前期的调查研究本身也是一个专业甚至学科。这些专业技能本身与艺术设计缺少关联性,但是却可以给设计师指明方向。仍然以房地产项目为例,较大的项目投资方往往会聘请专业的市场分析公司来做这项工作,而较小的项目这部分工作一般由设计单位来完成,因此调查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往往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1.2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学科交叉点的内容

学科是知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形成的专门化的知识体系,“一般意义上,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将人类的知识按照其内在联系,或者相似的表现形式加以划分,形成的一个个知识集合;故而学科是知识分类的产物,是指一定的知识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既往学科分类是为了厘清学科与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使得科学研究专门化,有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学科的边界线不断被改变,学科交叉成为一种常态。“布鲁尔(Garry D.Brewer)认为交叉学科是指多种专业知识针对实际问题的合理结合”[2]。环境艺术设计恰恰是利用多种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具备学科交叉的特征。文中笔者给处于学科交叉背景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重新定义其概念,主要阐述学科交叉点中的内容、意义以及研究和学习方法。仅就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景观设计来说,其设计本身包含土壤地质、植物、生态、力学、气候、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偏向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在社会科学范畴中又包含环境美学、环境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点,因此,要得到好的设计结果必然要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例如,若是对土壤地质以及气候问题缺少足够的分析研究则可能导致植物设计中出现成长缓慢甚至死亡问题。而如果缺少对使用人群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则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公共环境建造后使用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相对于室内设计方向来说景观设计方向更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

1.3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学科交叉点的例证

以“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为例,进一步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多学科交叉特点。1997年,时任多伦多大学建筑、景观与设计学院副院长的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首先将“landscape”和“urbanism”这两个曾经不相关的词语合并在一起,创造“landscape urbanism”一词,用来描述都市规划设计领域一系列新出现的理论与实践。“正因为跨越了多个学科,景观不仅成为洞悉当代城市的透镜(lens),也成为重新建造当代城市的媒介(medium)”[3]。使得景观设计所涵盖的范围更加广大,所包含的学科门类也更加齐全,学科交叉特征更加凸显。处于信息化大数据的当下及未来,环境艺术设计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和冲击,环境艺术设计所关注的工作范围也将部分转入虚拟空间中,也将会研究虚拟空间中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等等。而作为城市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将自己的工作纳入到城市的系统体系中去。按照当下的社会发展以及学科发展情况,城市系统中至少包含:建筑性能的系统方法、生态系统作用;系统导向设计;性能导向设计;生态系统城市干预措施;生态系统协同设计;景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适应性、公众参与性等方面的问题。而这其中任何学科都会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甚至决定设计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可见,仅仅拘泥于“艺术”这个学科门类也许仅能实现环境视觉美化、城市美妆的功能,并不能进入到城市的系统体系中更不用说按照瓦尔德海姆所倡导的景观设计将成为大的都市环境规划设计的灵魂和组织者。

城市应该是一个系统,城市化中的“化”只是一种表象,而作为一个系统它自身必须有逻辑关系才能自成系统。同时这个系统的功能是什么?它发展的动能又是什么?是否可持续发展?这都是需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长期以来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由于有多学科交叉之名而无学科交叉之实的现象导致其过于偏向城市美化,缺少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缺少对自身系统的认知和建设,更谈不上在系统中发展自己的专业优势。

2 环境设计方向艺术硕士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学科交叉特点在培养过程中的意义

综合前文所述,充分了解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科交叉特点是培养该方向研究生的前提条件。知识体系包含在学科之中,学科交叉必然带来知识体系的重新建构、完善和发展。针对学科交叉特点,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有规划有目标,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强调学科交叉问题并非要产生新的学科,而是利用学科交叉研究作为一种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方法论和理论指导,也是全面、系统看问题的必要手段。例如吴良镛院士将总体人居环境分为5个大的系统:“一,作为支撑的自然环境(自然);二,人类本身(人);三,在环境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四,人类本身建构的庇护场所(建筑物);五,环境中的交流信息(网络)”[4]。环境问题是一个总体问题,以上5个元素中任何两个元素的结合就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的甚至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以一个城市公园设计为例,不仅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理解该城市公园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在城市运转中的作用,还要兼顾其在城市休闲系统中的作用。如果根据服务的目标群来定位就必须做相应的调研,因为这里涉及到社会学、人类学,还有普遍性的城市生态要求。目前中国城市公园都要求起到一定的生态性、小气候调节作用,但是如何评判生态性指标的达成度还有待提高。现在城市公共环境的设计还基本都是偏向于视觉方面的设计,学科交叉性在设计应用方面的体现很不充分。

2.2 学科交叉特点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必须知晓研究生所倾向的研究方向的相关研究的现状、成果、方向,应该给研究生预留创新性研究的可能性,这就对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议一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在研究范围方面要相对集中而不要过度分散,研究生应该是推动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可以说从读研究生的第一天起学生就应该开始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做准备。学科交叉应用的过程本身是不同专业知识整合应用的过程,这个整合应用本身也是知识扩展和研究能力的提高过程。本专业内的单一的学科知识应该在本科学习阶段全部获得。例如环境艺术设计的历史、基本理论、原理等。环境艺术设计项目本身是综合性的多专业多学科的,因此学科交叉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研究问题、讨论问题必然会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3学科交叉与研究创新

关于创新性,学科的交叉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艺术设计学科下的各研究方向,环境设计最具有学科交叉的特征。学科与专业的交叉点往往能够形成新的知识点甚至产业,例如人工智能及信息化、大数据的发展必定带来智能环境的发展。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应帮助和鼓励研究生在专业和学科的边缘和交叉地带寻找研究话题,这对于培养创新能力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作用。环境艺术设计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尤其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定会带来新的结合点和创新点,而人文社会科学也有诸多方向与环境设计向交集,例如哲学层面的生态美学、环境伦理学等。生态美学关注的是环境中生态元素的美学价值以及环境审美问题;而环境伦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若违背伦理使得环境生态遭到人为破坏则该环境也不具备生态美学价值。生态美学、环境伦理学涉及到环境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生态学多方面的学科知识,主要研究目的是规劝和约束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从宏观角度看是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文环境中通过环境设计建立良好的人和人之间和谐关系,在自然环境中以建立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形式保护物种多样性以及保护野生动物。另外,生态美学的目的是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引起生态灾害时勾起人们对生态美的向往从而逐渐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理念和环境价值观。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景观设计本身具有被多维度研究的可能性,从客观物质层面它具有地理学(地质学)、物理学、生态学的维度;从社会方面又兼有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研究维度;从文化的角度又具有人文地理学、美学和环境文化研究的维度。当下对于景观设计学研究的新趋势是综合性地探讨景观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功能问题。从环境认知的角度来看,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多维度”性,因此不同的“角色”所观察的相同环境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期和时间段观察环境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环境艺术设计是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动态性特征的学科。要对其全面深入研究也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支撑。在培养过程中要求研究生要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考能力,对相关的理论能够理解运用:例如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环境的美学理论等等。以环境哲学为例,环境哲学的诞生意味着哲学家们已经总结出并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和思考环境问题。环境哲学在以往人类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全面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位置与价值,探讨人、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的内在关系,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更为科学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攸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促进人———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5]。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经常会反思其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并将思考结果总结成册甚至成为一种理论体系。例如中国先秦的哲学思想对人与环境问题的思考已经达到很深刻的境界。与景观设计较为密切的哲学门类有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这些哲学门类在现实中都会对景观设计的实践活动产生指导作用。另外社会人文学科的堪舆学(风水学)、宗教也与景观设计密切相关。一方面,很多宗教中都会对环境有特定的描述,例如:天堂、极乐世界、地狱等;另一方面,宗教环境或称宗教景观也是环境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一种。

关于艺术设计学科与创新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源于艺术门类本身的原创性特点;另一方面源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有利于创新发展。要实现创新性首先应该分析创新性在实际案例设计和研究方面的具体体现,首先每一个案例处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坐标系中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每一个项目由于其使用群体不同也具有功能方面的特殊性,这两个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项目本身必然是有独创性的特点,也因此能够基于深入研究的基础所完成的项目本身必然是具有创新性的。研究生参与项目是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3 作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3.1 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的意义

强调实际设计案例的参与和研究的实践引导性研究是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必要手段和有效路径。学术型研究生的研究内容基本在理论的范畴,而设计类艺术硕士的研究内容基本在实践领域,其前期文献研究的目标也应该界定于实践项目。现实中存在着“重学轻术”的不良现象,殊不知很多所谓高深的理论是来自于实践验证的过程,实践引导性研究是设计类艺术硕士研究生所从事研究的特性。设计的实践案例是指已经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的设计工作,因此具有空间和时间的叙事特征。初始接触实践案例一般是通过既往的类似设计案例的文献分析入手,以设计实践为目的的文献研究“需要寻找的是与设计项目相关的特定文献信息,这些特定的文献可能是物,可能是对该物设计的经验总结,也可能是材质、技术数据、标准化或法律法规”[6]57。总之,作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应该对“实践”性有充分认识,研究也应该围绕“实践性”展开。完整案例的设计能够为设计类艺术硕士的设计技能提高带来有效帮助,但现实中并非每个导师都会有实践类的项目提供给学生锻炼,这种情况下采用对既成的实际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假题真研究”。因为项目已经实施其前期的调研活动自然结束,调查完成后的使用情况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信息反馈也有一定的意义,这里可以借用前文所提的城市系统以及系统中的逻辑关系等理念来考证项目是否达到实施目标。

3.2 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的方法

切实有效的案例分析即是实际项目的全过程参与,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横向科研项目可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并提高其研究能力。在实际案例设计过程中才能够体会到设计项目从形成到实施过程中的学科交叉特点,掌握设计案例中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和优势。对项目的认知深度决定了项目设计可能达到的高度,这对于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设计前期,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本身是一个提高的过程,毕竟专业型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应该体现在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实际的景观设计项目的建造过程是一个由抽象概念到具体建造的需要不断深入完善的过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一定会涉及到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体现出多学科交叉多专业协作的特点。景观设计涉及范围广、设计和跟踪周期长,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任务要求,对于设计程序的理解一方面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另一方面也是强化了设计过程的逻辑关系,较大的景观项目往往由多位设计师或不同设计部门分工完成,因此程序分工相对比较重要。既往关于设计程序的概念和举证一般都是借助于工业设计,例如“新西兰工业设计协会主席达格拉斯·希思将一般设计程序分为六大步:第一步:确定问题。第二步:收集资料和信息。第三步:列出可能的方案。第四步:检验可能的方案。第五步:选择最优秀方案。第六步:施行方案。一般的设计程序,也因设计对象的复杂程度、条件和时间、参加人员等方面有所变动,我们从事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确定,设计程序的确定也是一种设计”[7]。实际上环境艺术设计的程序也大致如此,设计概念的形成几乎是任何设计方向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这一部分的研究工作更加体现出学科交叉研究的特点。在后期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学科和专业的交叉总体来说可以简单归纳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或者说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艺术效果。

3.3 设计案例分析与研究的内容

概念的形成离不开信息的收集整理,一般情况下,设计师在接到项目设计后,首先应对项目场地进行勘察,深入了解场地的实际情况、物理地质以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形成概念阶段的基础性和限制性资料;最后对市场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所谓市场情况是借用一般产品设计的理念,在环境设计中尤其是公共环境设计与建造的市场有两个方面的特别的含义:第一,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公共景观环境设计往往会被地方政府作为提高区域内土地价格的手段。因此,这一类的公共景观设计成为了土地市场化的手段。第二,任何人造环境的打造都是为使用者所打造,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使用情况本身类似于市场调研的行为。对相关案例调研分析阶段的工作非常重要也富有成效,这主要是因为既往的案例包含着诸多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就是环境的使用情况,既包含经验也有教训,可以得到确切的量化调研数据,对于设计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案例前期调研分析是针对于即将展开的设计项目的相应的内容、信息的收集、分类整理工作,是为接下来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引方向。具体又可以分为隐形环境调研和显性环境调研,显性环境调研比较容易理解。首先是基地的物理客观情况,包括地质、气候等等,其次是项目受众情况的分析,例如使用场地的人口的组成结构,他们的需求等等。有一部分的调研内容是介于隐形和显性之间的,例如对使用人群的调研,年龄职业性别等为显性因素,而文化背景成长阅历等等为其隐形因素,环境本身具有客观性,但在当其从纯客观的物理“地质”环境上升至“地理”环境时就必然包含一定的隐形元素。美国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先生认为任何有人类生存痕迹的自然环境都具有人文性,而这种人文性可能不是可以被瞬间感知的,所以其具有隐形的元素,其实无论显性环境还是隐形环境要得到其规律性的结论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例如,被誉为自然主义景观设计师和景观教育家的伊恩·麦克哈格主张在景观规划项目实施之前应该进行广泛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调研,得出正确的规律性的结论后才可以开始设计。他的理念在今天看来就是设计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也可以简单理解为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案例分析也可以分为设计实施前的前期调研分析;案例实施后的后期反馈信息分析。另外还可以按层级分为宏观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形而上的形势、政策等社会环境的分析);中观分析(这一部分的借助环境分析应该结合区域的规划和发展目标);微观分析(获得具体数据为设计的展开提供具体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学习法是培养“应用型”艺术硕士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研究生能够切实体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学科交叉特点,并逼迫自己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对研究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研究方法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高

4.1 研究方法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任何类型、方向的研究在确定论题之后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文献研究。可以说文献研究法是所有文科方向论文的首要研究方法。“在一开始做总体上的设计文献回顾时,要求尽可能地关注宽一些的范围,扩大你的视野,但到了集中论题时,却要你收缩视野,专注于具体的某个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有3种因素:自我能力、可用文献、有否新意。其中的每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到论题的可行性”[8]。文献的研究一方面是对研究生所选论题的既有理论知识及研究成果的全范围的了解,确保自己研究方向的价值性和自身能力的可承担性。另一方面是寻找此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研究盲点或者可以与其他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可能性。可以说文献研究是一个从宽逐渐收窄最后聚焦到自己选题的过程。

作为一级学科的设计学其主要研究艺术设计范畴中的各个方向,虽然方向各异,但是研究方法和过程却大同小异。研究生的选题一旦确定就需要根据选题确定研究的横向和纵向范围,同时导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研究的内容放到大的纵向性和横向性的学科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甚至人类学的背景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全面深入地认识所研究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放到一个大的知识体系背景中才能够理解自己所研究内容的内涵[9]。例如以中国古典园林研究为例:其中就包含起源的社会动因,发展演变的源流,地域文化等导致的风格形成与演变等等,若仅就形式论形式则研究的深度与高度都会欠缺,同时学生也得不到研究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作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也是培养目标中的主要指标,因此实际案例与项目的参与和调查研究、分析总结的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基于目标和理论验证基础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4.2 研究方法的跨学科特点及其应用

确定研究范围后研究方法便成为重要选项,研究方法选择恰当与否会对后续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研究的深入程度以及研究效率等起到关键作用。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张朋川教授在其《〈韩熙载夜宴图〉图像志考》中称“只有确认了绘画中图像的年代,才能用相应年代的文献去阐析图像特有的语境,揭示图像蕴含的意义。这还需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将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经济学、文献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法,综合地交叉运用,以求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加强《韩熙载夜宴图》图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10]。张朋川教授在著作中针对《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开脸、服饰、家具陈设与组合、生活器皿、屏风画饰等诸多方面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考证,逐项得到合理的坐标点,最后得出:故宫博物院藏品《韩熙载夜宴图》并非南唐顾闳中所画而是南宋摹品,尽管之前徐邦达、沈从文、谢稚柳、傅熹年等学者也提出同样的疑问但是作为长期担任甘肃省博物馆专业馆长的张朋川教授用考古学的方法全面对该画作进行考证,得到全面的、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考古学抽丝剥茧的论证与实验室反复多次的实验其工作性质有相同之处,这本身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然科学实验论证的方法和理念如果应用在人文学科将会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4.3 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李立新教授在其《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著作中将设计艺术的研究方式与方法大致定为六大类12个方向:“1.纵向性研究与横向性研究;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3.历史性研究与逻辑论证研究;4.相关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5.调查研究与田野考察;6.个案研究与综合性研究。”[6]71-83在著作中李立新教授结合案例分析逐条阐释了各种研究方法的内涵、作用以及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在实验性研究方法中他举的例子是中国美术学院郑巨欣教授研究古代夹缬工艺史,由于工艺缺少文献记载采用实验研究法,在做五色夹缬研究时通过在实验室的反复实验最后得出满意结果的案例。说明工科的实验性研究方法在人文学科的艺术设计研究同样是有效的。

现实中研究生在完成论文时才会把研究方法列入到论文的绪论中,一开始虽然也是在采用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非常缺失对研究方法的研究,这就类似于自己购买了一件电器不了解使用情况便开始使用,可以想象效率之低下。因此,有必要对研究方法进行先期研究和分析才能够有效使用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研究方法的确定需要根据研究生选题的方向和范围由导师给予制定。

绝大部分的研究都会涉及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侧重于对设计事物及活动的特征、象征和意义的分析与理解,最后明确理论,以文字语言描述,是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定量研究更多地是利用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设计学要科学地发展,对设计事物的量化测量和计算是不可缺少的”[6]13。定性研究明显属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及专业的研究方法,而定量研究则更多地被自然科学类学科所采用。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艺术+科学”的学科特点恰恰需要这两者的结合,但现实是许多研究生和研究项目偏向定性研究,忽略定量研究,存在定性研究缺少定量数据支撑的情况。尤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由于针对于环境使用者的数据性调研难以开展,即使有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研究生在读的3年时间要完成若干小论文以及一篇学位论文,这些研究工作都涉及到研究方法,不同的论题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日常课程小论文或学术报告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导师应尽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为撰写学位论文打下基础。学位论文是研究生3年学习的核心任务,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学习和研究是为了撰写论文做准备,通过论文的撰写研究生可以具备独立的研究能力。论文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但不能够等到开题后再开始研究工作,在开题之前就应该开展对研究方向的文献研究。研究生从入学至论文撰写结束仅5个学期,这其中还包括大量课程作业和小论文需要应付,而其中很多课程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是很紧密,尤其是基础性课程。但是这并不影响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当然导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引导很重要,同时也需要导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研究方向内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位论文的撰写既是研究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

5 结论

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教”与“学”是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背景中提高研究能力,建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高研究生的设计创作能力(应用能力)[11]。培养过程中有手段有目的,更需要有针对性,作为导师需要从每个研究生的本科专业背景和研究能力兴趣方向的不同制定研究和学习计划,除非导师有在研科研项目,否则应尽量尊重研究生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只要框定在研究方向的范畴之内,具备艺术设计的学科本质特征即可,同时鼓励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这本身对拓展导师的知识领域也有一定的帮助。近些年,由于招生制度等问题造成“学术型”研究生高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局面,其实知识无论偏向理论还是实践并无高低之分,何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能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传统基础知识还是前沿知识学生能够将其合理有效应用到实践案例中本身也会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而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跨学科与专业特点只有在实际的项目案例中才能体现其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生的培养实际上可以说是一个从“专业”向“学科”转变的过程,因为所有研究生都是从本科的“专业”学习升级到研究生时期的“学科”学习。“学科”包含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3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而“专业”所培养的是各类各级的专门人才,虽然同样有“应用型”的属性,但关键的差异在于“研究”二字。

猜你喜欢

交叉艺术设计研究生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星.云.海》
《花月夜》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连数
连一连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