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下台州市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
2020-01-14王金敖王京鹏
王金敖,王京鹏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 台州 318020; 2.温州城市大学,浙江 温州 325024)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自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累计建设一万多家乡村文化礼堂,这些乡村文化礼堂已成为集文娱活动、思想道德建设、科普知识普及为一体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村民心目中的“精神家园”[1]。进入新时代,乡村文化礼堂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和丰富文化礼堂内涵,创新管理方式,从硬件设施建设转向内容提升建设,从资源分割转向资源整合,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
1 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对公共文化空间重塑的必要性
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乡村文化阵地的重要载体,是改善村民生活、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村民精神家园的重要举措,对于构建文化公共空间,弘扬乡风民俗,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乡村文化凝聚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主体是村民,参与重塑这一公共文化空间的主体也是村民,村民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着文化礼堂的兴盛与发展。尽管近几年来,村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需要加强。定期在文化礼堂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2],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场所。并且通过组织集体文化活动,不仅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促使村民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提高了广大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家园的建设。
1.2 促进乡村的文化建设步伐
村民的集体文化生活大多是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和电影等,虽然这些活动满足了部分村民的个性化需求,但面向大众集体、全体村民的公共文化内容却严重停滞。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根据村民精神需求,将以“送文化”、“文化下乡”等形式与乡村本土特色相结合,有益于乡村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与开发,并塑造一批村民参与度、认可度高的文体活动和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和提升乡村文化品牌的内涵,有效地加快乡村地区文化的建设步伐。
1.3 展示乡村形象的新窗口
文化礼堂这一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为村民的交流提供了便利,而且有利于塑造公共精神和村集体形象。宏观方面,在一些宣传廊架上展示浙江人共同的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内容;微观方面,乡村文化礼堂内部的展示栏目以图片、文字、实物等方式来展示乡村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成果,以及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等诸多内容。把村情沿革、前辈先贤、重大事件、乡风民俗、祖训家规、村规民约、宗谱村记等资料搜集整理后进行展览,通过展示达到教育村民的目的,而且有效地展示了本村的形象[3]。
1.4 塑造乡村主流价值观
乡村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较为注重邻里亲情,遵循礼制教化。但随着乡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和劳动力逐步迁入城市,以往清晰的地界、家族血缘关系为界限的社会关系逐渐消失,以往相对封闭的乡村格局被打破,村民的经济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乡村原来那种热情、无私、熟悉的的社会关系逐渐被冷漠、自私和陌生所取代,村民变得过分关注自身的经济生活,对公共文化生活逐步失去兴趣。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事迹等展现给村民,及时向村民传播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和先进思想,有效地促进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有利于培育村民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观。
1.5 创设乡村公共礼仪
重构传统礼仪、重建社会道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4]。在乡村文化礼堂举办一系列的具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礼仪互动,不仅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村民乐于参与其中;而且能让村民摒弃旧社会落后和糟粕的礼仪形式,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公共礼仪,并可结合现代文明社会的步伐,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设计出创新性的新型礼仪,有力地培育村民良好的礼仪观,使其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为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生活规则提供有力的保障。
2 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存在的问题
台州市乡村文化礼堂在过去7年的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对引导村民建立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文化礼堂的建设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足
近几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乡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在建设之初,浙江省就提出要建设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有机制和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五有三型”标准的乡村文化礼堂[5],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标准化、规范化、星级化的乡村文化礼堂相对较少。究其原因,大部分乡村文化礼堂都是在原有“村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而在规模和场地上限制于原有的“村部”,在硬件建设、阵地建设等细化要求上,无法有效地满足村民的需求。如图书阅览室藏书类型单一,没有定时更新,心理疏导室只是简单地放置几张桌椅,布局与其他办公室并无两样,这直接影响到乡村文化礼堂的评选,导致入选为四星级、五星级的乡村文化礼堂较少。
2.2 建设和运行管理欠缺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目前大部分乡村文化礼堂的通病。虽然上级政府和管理部门对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1)专业管理者缺乏。调查发现,大部分文化礼堂的管理者为乡镇驻村干部,或乡村网格员,他们身兼数职,难以集中精力管理,只将文化礼堂作为工作中的一部分,验收完成了也就完成了任务;而专职的管理人员少之又少或者能力不足。在活动策划上,生搬硬套,没有因地制宜地结合实际,导致文化活动存在高度雷同而缺乏新鲜感,无法吸引村民的注意力。2)智能化应用欠缺。虽然政府有固定订阅的报纸杂志和app等软件产品,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只是摆设,利用率并不高,当遇到实际问题,还是通过电话、微信的联系获得所需的内容,导致这些软件形同虚设。3)社会服务能力不足,缺乏一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虽然有些乡村文化礼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尽量为村民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但是有些村民并不认为这些活动为村民所需,反而认为没有考虑到村里的特殊性和实际性,内容上墨守成规,不能引导村民产生对文化礼堂的归属感。究其原因,乡村文化礼堂的社会服务没有深入群众,没有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焦点,没有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中,使文化礼堂社会服务与村民的思维理念截然相反。4)利用率低下。大部分文化礼堂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根据镇政府要求进行,但是调查发现,平时文化礼堂基本大门紧闭,利用率较低,即使有,也是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很少驻足文化礼堂,导致设置的各类活动室基本成为摆设,使用频率相对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2.3 群众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村民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不满足于纯粹的唱歌跳舞、露天电影等活动形式,乡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正是呼应广大村民对文化需求的最大心声。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层次、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礼堂没有因地制宜地依据功能要求设置文化内容。调研发现,村民希望本村的文化礼堂的功能是担负起促进本村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的解读、科学健康养生、生活文娱活动等为主导的文化活动,并能够定期开展,以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礼堂在精神生活中引领作用。这足以说明现代村民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视野狭隘的村民,已将目光投向能促进其自身思想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文化活动,同时说明当前乡村文化礼堂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方面存在的缺陷。
2.4 创新能力不足
乡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缺乏多样性,创新能力不足,存在着简单的复制现象。在调研中,发现一些五星级乡村文化礼堂堪称典范,他们深入挖掘本村的文化底蕴、地域特色和文化发展脉络,建设成适合于本村村情、村民群众认同、能够代表本村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礼堂。但是很多乡村文化礼堂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深入理解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对本村的文化积淀了解和挖掘甚少,只是“依样画葫芦”,导致文化内涵单薄,与村民心中的文化礼堂相差甚远。有些村仅将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本村的面子工程,利用集体资金将礼堂建设得豪华无比,但在文化主题等实质性内容上运用形式单一的几张图片而一闪而过,导致乡村文化礼堂的文化建设势单力薄,缺乏创新理念,严重地阻碍着乡村文化礼堂的推广与发展。
3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重塑下的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台州模式
3.1 实现乡村文化礼堂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至2019年底,台州市已建成乡村文化礼堂1 495家,建成率达49.1%,其中台州市已建成并通过省验收达标的乡村文化礼堂当中,2017年被评定为五星级乡村文化礼堂有31家,位居浙江省第一;在刚刚公布的2018年验收合格的浙江省293家五星级乡村文化礼堂中,台州占了38家,位居全省第二。纵观台州的五星级乡村文化礼堂,在设施建设等6个方面40多项指标都形成一系列高标准、严要求的机制体制,保障了文化礼堂长效化运行,提升了惠民力度。从建筑构建上,以原有村部和闲置建筑为载体,建筑面积都超过200 m2;在建筑外立面醒目位置设置文化礼堂名称和全省统一标识,在文化礼堂广场前设置国旗,并在建筑外观或宣传栏上设计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务实、守信、崇学、向善”4个核心词[6];在内部墙体上布置背景鲜明、主题突出的“某某村文化礼堂”几个大字;在硬件设施上,配备必要的舞台、灯光、音响、桌椅、电教设备等必要的基础设施来开展各项中小规模的政策宣讲、主题教育、技能培训、交流恳谈等功能的文化活动;在场地布置上,大部分乡村文化礼堂还建有诉说村史村情、乡风民俗等展览场所,以及按上级部门标准建有文体活动室、广播室等文体活动场所。从建筑、硬件和场地等三方面实现了乡村文化礼堂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3.2 实现乡村文化礼堂总部管理体系纵深发展
为了更加全面有效地管理台州市的乡村文化礼堂这一公共文化空间,台州市以天台县为试点,以乡村文化礼堂县级总部、乡镇分部和农村理事会为主体的纵深式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进乡村文化礼堂“统得了、管得住、用得好”,进而面向全市其他县(市、区)铺开,有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总部管理体系建设。
着眼机构专职化,切实加强队伍建设。文化礼堂建设,队伍是关键。为实现文化礼堂建设队伍的专业化和职能化,一方面,为组建专业化的管理队伍,特选聘大学生专职管理员和招募文化志愿者,来细化和落实文化礼堂的项目审批、资源统筹、管理和服务各项工作,有效解决乡村文化礼堂“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打通乡村百姓的公共文化空间塑造的“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为了提升管理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养,不仅聘请“文化大使”对专职管理员定期开展培训和召开会议,而且与地方文艺协会和文化名家工作室紧密合作,组建太极、乐器和戏曲等文化骨干队伍,便于开展文化活动。除此之外,为激发管理员的活力,还建立文化礼堂管理绩效考评和竞争机制,选拔一批特别优秀的管理员输送到乡镇分部和县级总部在实际工作中培训提高,来提升乡村文化礼堂管理的综合实力。
着眼管理智能化,切实加强技能创新。随着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乡村文化与信息化、智能化的联系的紧密程度前所未有,呈现出互相促进,共同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台州市为了更好地指导文化礼堂工作,及时更新礼堂资料,实时掌握和规范礼堂,打破文化礼堂“建而不用,建而不管”等行为。台州市推出“互联网+文化礼堂”平台,利用文化礼堂视频管理系统,远程指导、监督乡村文化礼堂工作,有力地突破了偏远地域乡村文化礼堂的各类运营管理难题,不仅提高了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更有利于百姓通过视频网络开展网上文化走亲。乡村可通过台州市研发的乡村文化礼堂信息化管理系统app,如“礼堂e家”“礼堂云”等中的“礼堂展示、工作资讯、资源预约、随手拍”等功能实现文化礼堂与群众的互动。如软件的“点单服务”,实现网上社会文化机构、名家工作室巡演活动的预约下单及文创资源的供需对接,把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精准地送到乡村文化礼堂,有效地打破文化活动信息下达不畅、程序烦琐等矛盾,形成全局掌握、全区域统筹、全要素调配的发展格局,使全市文化礼堂的建设管理更加精准化、活动更加常态化、监督更加高效化、评价更加科学化。
着眼服务社会化,切实加强内容提升。文化礼堂的发展“三分靠建、七分靠用”。台州市的民营经济发达,民资丰厚,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礼堂建设,让社会服务丰富文化礼堂内涵成了一种新渠道,探索出定向捐赠、民办公助等方式来调动社会民资助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通过政府出资、服务委托、资源整合、组织培育、产业协同等运营模式,利用“文化大超市”项目、“礼堂淘宝”资源会、公益服务“资源库”等进一步优化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有计划、有步骤地向乡村文化礼堂免费配送“文化大餐”,又如市政府以地方合唱团、社团等为主力军,为乡村基层提供专业的指导,培训文化礼堂文体队伍,并积极利用党员、大学生村干部、文化乡贤等乡村礼堂志愿队伍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开展结对帮扶等常态化的优质服务,实现乡村文化礼堂的“送文化”到“种文化”到“育文化”的蜕变[7]。
着眼运行常态化,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推动乡村文化礼堂的常态化运行、可持续发展,台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农村文化礼堂总部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台州市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来不断完善和健全乡村文化礼堂的管理制度,促进村文化礼堂常态化运行。如台州市路桥区用APP“礼堂指数”中的排名功能,由专职管理员将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照片及实时情况上传,由上级部门进行考核,每月开展排名,将此考核结果与礼堂划拨经费及管理员奖励挂钩,有力地助推乡村文化礼堂之间形成比学赶超的发展态势。其他还有通过星级管理制度、数据支撑文化礼堂考评等激励机制,使文化礼堂的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真正实现文化礼堂内部的建设、日常活动等方面的常态化交流共建。
3.3 推进乡村文化礼堂“四万工程”,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内容建设是乡村文化礼堂的生命所在,为服务好群众的文化、教育、便民、医疗等内容的供给需求,台州市深入推进以万场宣讲活动进礼堂、万项文体活动进礼堂、万场志愿服务进礼堂、万场文明礼仪服务进礼堂为核心的文化礼堂“四万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充分整合市、县、乡三级部门资源,以当地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点,深入乡村广泛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面带动乡村文化礼堂的各类活动,进而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广大群众对乡村文化礼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精神力量[8]。据统计,目前台州市各地开展“宣讲进礼堂”活动3 000余场,提供的文明礼仪服务项目约1 100多项,全市开展各类志愿服务8 0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11.8万余人,极大地提升了乡村文化礼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3.4 发掘乡村文化礼堂文化特色,引领农村新时尚
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功能就是要农民能更好地记住“乡愁”,构建乡村文化新样态,重塑当代农民精神家园。这就要求乡村文化礼堂在建设过程中,要融合深化和吸引乡村群众进礼堂求实上下苦功夫,要深入区域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礼堂的各自主题,努力使每个乡村形成独具特色的建设品牌,实现“一村一主题,一物忆乡愁”。为彰显乡村文化礼堂形象标识,礼堂的主题与当地的美丽乡村培育相嫁接、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嫁接、与红色文化相嫁接、与名人文化相嫁接、与非遗保护传承相嫁接、与蓝色海洋文化相嫁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嫁接、与旅游精品村相嫁接,促成独特的文化新阵地。在此基础上,每个村建立一首村歌、一则村规、一个口号、一支文化宣传队伍,每年举办一台“村晚”,设置一个“善行义举”榜,每年开展一次“文化走亲”活动,张贴一张“村民全家福”,以及村史廊、风物廊、励志廊、民俗廊、风采廊、成就廊,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地标。与此同时,实施各种文化项目及文化活动配送服务,开展各类礼仪民俗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文化人才培育等群众最直接、最迫切、最现实的精神文化活动,从而形成文化培育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新趋势,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礼堂引领农村新时尚。
总之,乡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乡村资源禀赋,挖掘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展示当地独特内容,开展各自特色活动,将乡村文化礼堂打造成广大村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空间,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村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