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漯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

2020-01-14李红臣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0年10期
关键词:漯河市文明城市水资源

□李红臣

(漯河市郾城区水利局)

1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背景

1.1 概况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雨雪少,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春季干旱多大风”是其气候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773.80 mm,属沙颍河水系及洪汝河水系,总面积2 617 km2,全市人口280万人。漯河市是中国首个“食品名城”,先后摘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桂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3 亿m3,南水北调工程分配给漯河市指标为年供水量1.04亿m3。境内流域面积>1 000 km2的河流有沙河、澧河、颍河、吴公渠5 条,其它主要河流有唐河、汾河、柳河、马沟、黑河、灰河、泥河等11条。

1.2 实施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摆在与经济、政治同等重要位置。水利部2013 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旨在加快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努力促进人水和谐,建设美丽中国。漯河市水系发达,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人文、生态、历史、特色北方水城的打造及宜居、宜游、宜业美丽新漯河建设,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漯河市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也是推动漯河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选择。漯河市立足市情、水情,全面贯彻习近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想,通过水资源管理配置、水环境治理、水安全保障和水生态保护,提升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扎实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 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2.1 迫切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保障。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的重要过程,是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建成美丽中国的重要支撑。开展漯河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战略的需要,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是促进漯河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是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现漯河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2.2 可行性

漯河水系发达,水网密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着力打造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陆续开展城市水系整治、水系连通、污水处理厂建设,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工作和五大目标,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3 科学规划,创新引领

3.1 漯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时期治水战略,按照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等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将漯河市建成中原生态水城、生态宜居城市提供支撑。

3.2 因地制宜,对漯河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规划

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提出保护与修复措施。坚持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用水结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坚持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并重,地表水和地下水兼顾,统筹好水生态治理与保护,自然与人口、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关系;坚持节约优先、综合治理。加强节水、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源头控制。突出重点,采用先进合理的治理要求,突出河湖水系的综合整治措施。改善环境,惠及民生;将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让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民生,切实提高全市人民的福祉。

4 加强领导,高效推进

4.1 以上率下,高效推进漯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多名市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市委、市政府相关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高规格的项目指挥部,统筹协调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研究解决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投资融资、建设管理等事项。主要领导以上率下,分包项目,深入一线,解决问题。进一步明确年度重点任务,将建设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各级干部冲在一线,干在实处。抓进度、督质量、破难题,全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4.2 多方融资,突出漯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重点

资金投入是确保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漯河市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让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充分考虑市场、土地升值要素,按照市场化融资模式,搭建融资平台,广泛采取BT、BOT、PPP 等模式引进社会资本,保障了水生态建设需要。其中采用PPP模式投资20 亿元建设了沙澧河二期工程,投资4.40 亿元建成了幸福渠城区段水系连通工程,投资6亿多元建设沙澧连通工程。

2020 年,漯河市将围绕建设中原生态水城,实施八大工程,总投资226.13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64.85亿元。八大工程分别是:河湖水系建设与修复治理工程、水污染防治与中水利用工程、海绵城市建设与防洪排涝工程、饮用水源保护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工程、森林漯河建设与植物多样性工程、水安全保护与植物安全保护工程、健康设施与文化植入工程、水上交通与水上旅游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沙澧河二期综合整治PPP项目、幸福渠城区段水系连通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雨污分流设施项目和城市取水口上移扫尾工程等等。全市将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开工复工各项工作、建立日报告、月巡查等机制,以项目化管理、台账式推进和节点式督导,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努力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4.3 效益凸显,任务艰巨

4.3.1 对漯河市的社会效益

水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全市水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有极大促进作用。进一步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为漯河市产业合理布局、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区域知名度,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促进了社会稳定,实现了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4.3.2 对漯河市的经济效益

改善了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土地资源、投资环境将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得到提高,全市招商引资竞争力得到提高。提高了防洪除涝能力,降低了城市洪涝风险,减少了洪涝灾害带来的财产损失,降低了由于水质量问题导致的成本损失。通过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了间接经济效益。环境的改善促进了旅游经济发展,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4.3.3 对漯河市的生态效益

进一步改善了滨水生态环境,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有利栖息场所,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保障生态需水量和河道生态基流,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了河流水污染状况,实现了蓄水保土、生态改善;减少土壤侵蚀,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减少河道泥沙淤积,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改善了水体水质和景观,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4.3.4 任务艰巨

“十四五”漯河市规划重点水利项目135个,总投资226亿元,涉及重点水源工程、重大引调水工程、灌区改造、河道骨干工程及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水生态文明城市在建项目存在进展缓慢、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下一步,全市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模式,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巩固成果,加强短板,认真研究“土地、规划、拆迁、资金、政策对接”等问题。严格落实对水资源的管理制度,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实现水生态文明发展。

5 结论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持久性、长期性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不断地总结、提高、改革和创新,漯河市将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加快建设,把漯河打造成水清、岸绿、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中原水城。

猜你喜欢

漯河市文明城市水资源
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
水资源(部级优课)
文明城市
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政府提供防汛地图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漯河市
水文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风盛正是扬帆时——聚焦漯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