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养猪生产主要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2020-01-14赛力克巴合达吾列提韩若婵崔尚金
赛力克•巴合达吾列提,韩若婵, 梁 琳,崔尚金*
(1.中国农业科学院 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193;2.新疆阿勒泰地区动物疾病控制与诊断中心 ,阿勒泰 836500)
自2018 年8 月辽宁省发生首例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国内多地先后发现多起非洲猪瘟疫情。2019 年全国共报告发生非洲猪瘟疫情63起,捕杀生猪39 万头。这次的非洲猪瘟疫情给养猪业带来重大影响,生猪存栏量明显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一度导致猪肉价格飞涨,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在2020年2 月9 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表示将着力推进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猪生产经营秩序,坚持生猪生产恢复和非洲猪瘟防控两手抓。从2019 年12 月24 日开始,全国没有报告非洲猪瘟新发疫情。但因为中国非洲猪瘟病毒的污染面比较大,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没有完全根除。如何防控猪场常见传染病,有效恢复生猪生产是规模养殖场和中小散养户等养殖从业者必须重视的问题。笔者就猪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以及疫情封锁解除后养猪生产恢复应当采取的措施,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 猪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1.1 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传染病
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传染性胸膜肺炎(Porcine contagious pleuropneumonia),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气喘病(Mycoplasmal pneumonia of swine),以及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多杀性巴氏杆菌共同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Swine infectious atrophic rhinitis,AR),是三种猪场最常见的猪呼吸道传染病[1]。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能感染,且多以仔猪易感。猪的气喘病以1 ~2 月龄仔猪最易感,死亡率高[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猪气喘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仔猪断奶、天气骤变、环境改变等应激时较易发病,猪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也是在春秋季节较为流行[1]。猪气喘病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母猪体内多呈隐性感染,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仔猪的发病[1]。
1.2 以消化道感染为主要特征的常见传染病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pigs virus, TGEV)和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三种最易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的病毒,其中轮状病毒的致病率和死亡率均为最高,致病率在一些猪场可达100%[3],病猪会表现腹泻、呕吐、不吃东西等现象,仔猪最为易感,感染后症状典型,脱水也较明显,死亡率高于成年猪[1]。猪的流行性腹泻疾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的秋冬季节,主要通过患猪排出的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等方式传播,除此之外,猪的传染性胃炎还可经由呼吸道和分泌物传播[1]。
1.3 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几种常见传染病
猪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瘟、猪布鲁氏菌病等都是猪场常见的可引起猪繁殖障碍的传染病[4],会导致母猪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等,给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3.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动脉炎病毒属病毒引起的,主要侵害繁殖母猪和仔猪。感染母猪有明显排毒现象,如鼻分泌物、粪便、尿液中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并不断向体外排毒,主要经由呼吸道传播,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胎儿最易感[1]。
1.3.2 猪 细 小 病 毒 病(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
猪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多见于初产母猪,一般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目前猪是已知的唯一易感动物,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可经胎盘、交配或人工授精、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感染[1]。
1.3.3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仔猪断奶后多不发病[1]。其他家畜和野生动物也可感染,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是伪狂犬病的重要传染源,健康猪可因直接接触感染,也会经由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交配等途径感染[4]。
1.3.4 猪瘟(Swine fever)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直接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方式[1]。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弱毒感染不表现临床症状易被忽视,但持续排毒污染环境,与非洲猪瘟相同,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需要加强各种肉制品的进出口检疫。
1.3.5 猪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布鲁氏菌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主要宿主是牛和羊,猪感染布鲁氏菌后可在妊娠的任何时期流产,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膜炎和胎儿受感染所造成[1]。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受感染的妊娠期母猪最为危险,流产后的胎儿、分泌物、乳汁等都含有病菌。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皮肤感染和交配感染,蜱虫叮咬也可造成传播[4]。猪布鲁氏菌可感染人,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需引起高度重视。
1.4 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特征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非洲猪瘟仅以猪和野猪为易感动物,所有品种的猪以及野猪均可被感染[1]。非洲的疣猪对该病毒的流行以及传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软蜱、病猪甚至康复带毒猪都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野猪和软蜱是该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健康猪群被软蜱等带毒的吸血昆虫叮咬,或采食了被病猪以及死猪的体液、组织、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过的饲料、泔水,或接触了被其污染的围栏、衣服、器具以及圈舍等都可引起感染。短距离内污染的空气以及精液也有可能成为该病毒的一个传播途径,该病毒主要通过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饲喂被病毒污染的食物以及吸血昆虫的叮咬造成传播,而软蜱之间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经卵和交配传播[5-6]。
非洲猪瘟病毒在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在半熟肉以及泔水也可长时间存活,腌制火腿中可存活数月,未经烧煮或高温烟熏的火腿和香肠中能存活3 ~6 个月,4 ℃保存的带骨肉中可至少存活5 个月[7]。因此病死猪的猪血、猪肉、腌制产品、肉骨粉等均不能售卖,也不能用作饲料。
2 合理的防控措施
根据以上猪场常见传染病的流行特点,恢复养猪生产时需要注意的防控措施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2.1 净化疫源猪场
对于发生过疫情的猪场,经过42 d 的封锁观察,在没有新的疫病暴发的情况下,通过取样检测、专家评定合格后,进行彻底的卫生清理和消毒净化,才可以继续养猪。
2.1.1 消除传染源
恢复养猪生产工作中,彻底消除传染源是重中之重。感染致死或处死的淘汰病猪,其尸体应在规定地点集中焚烧、深埋,并按照规定做好环境消毒[8]。猪圈内外定期开展灭鼠灭蝇工作,对于非洲猪瘟的关键传播媒介蜱虫,可通过环境中喷洒杀虫剂,杀死自生阶段的软蜱。同时做好场内定期驱虫,如投喂伊维菌素,对体内外寄生虫特别是线虫和节肢动物均具有高效驱杀作用。杜绝传播媒介,对降低绝大多数猪场传染病的传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非洲猪瘟病毒不耐热,56 ℃、70 min 或60 ℃、20 min 即可灭活[9]。疫源地可通过封闭发酵处理杀灭粪污中的非洲猪瘟病毒,其他衣物、毛巾等物品可以通过煮沸进行消毒。
2.1.2 优选仔猪
健康的仔猪是猪场发展的保障。疫情结束后,先实施2 个月试养,从无非洲猪瘟病原的健康猪场少量引进仔猪,确保无感染后,再逐步实施规模饲养。
选择品种优良的仔猪,要充分考虑猪种的抗病能力、种猪的免疫情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仔猪进入猪场前应完成正规检验检疫,确保健康才能进入猪场进行饲养[10]。
2.1.3 全进全出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同圈舍内饲养同日龄猪,需要转群时必须同圈舍猪全部转群,圈舍清空及时清理消毒,并空置一段时间,为下一批猪的饲养做准备。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可有效降低猪场传染病的发生几率,保障猪群的健康生长[10]。
2.2 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水平
生物安全是猪场防控的重要环节。提倡封闭散养猪场,特别是退出山林放养,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
2.2.1 合理布局
规范生产布局,要综合考虑转群的方便性,圈舍间的安排尽量做到能够以顺时针方向进行转群,可有效保证降低猪只之间传染的几率[8]。保证各个饲养区域的间隔距离超过500 m,多点隔离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常见的大猪传染小猪情况。同时要对原有猪场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防疫设施[10]。
2.2.2 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
猪场需要制定完善的消毒制度,以杜绝疫情的再次暴发。切实做好猪场的全封闭管理,所有无关人员和车辆不得随意进入生产区域,工作人员在工作前后都要沐浴与消毒。猪场的进出口应修建消毒池、消毒室、消毒走廊,保证所有进出人员和车辆都能彻底消毒,办公生活区要与生产区完全隔离,保证每一个猪场出入口都设有消毒走廊。注意消毒药品的选择,至少选择两种以上的消毒药品,定期轮换使用。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多层囊膜结构,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10]。据报道α-单月桂酸甘油酯可有效阻断囊膜病毒,临床也证实了对同为囊膜病毒的PRRSV 有抑制作用[9]。定期对猪舍实施全面消毒,净化猪群生活环境。同时注意对猪场场地、生产工具、饮用水以及污水的定期消毒。
2.2.3 加强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一定要对猪场实行封闭管理,对外来人员、车辆严格消毒,使消毒工作常态化、规范化。
严格筛选猪场使用的饲料,保证饲料质量,杜绝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猪。
2.3 提高猪群免疫力
2.3.1 科学饲养
保证圈舍通风。确保饲料营养全面,没有霉变、腐烂、变质等情况发生。此外,饲养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猪群的应激反应。尤其是加强对仔猪的科学管理,绝大多数传染病都是仔猪易感,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生产过程中注意对仔猪实施科学断奶、更换饲料、转群等。另外,在气温骤变或是季节更替时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应注意圈舍保暖。
2.3.2 科学免疫
接种疫苗是控制猪场传染病的最有效方法。但每个猪场情况不同,应根据本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本场猪只的体内抗体水平选择接种疫苗的种类、免疫时间和免疫次数。例如,仔猪25 日龄需要首次免疫接种猪瘟疫苗,到65 日龄进行第2次补强免疫[10]。其他细菌性疾病如猪肺疫、传染性胸膜炎,则需要经过血清学检查与抗体检测之后,再确定是否免疫以及具体免疫最佳时间[9]。合理制定猪场的免疫程序,编制每头猪的免疫档案卡,将所有猪只的免疫接种情况详细记录在免疫档案卡中,保证100%免疫。同时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规范免疫操作,严格“一猪一针”原则,避免因疫苗使用不当、疫苗失效、母源抗体影响等原因造成免疫失败[11]。
2.3.3 加强保健意识
结合猪场实际情况制定疫情监测制度,密切关注猪群健康状况。结合自身养猪经验,做好猪场环境净化工作,对季节性传染病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可配合使用中药、益生菌等免疫增强剂提高猪群免疫力。
3 完善联防联控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以及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各部门间定期沟通,确定工作重点,落实工作内容。促进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信息通道的流畅性,一旦发现重点疫病的疑似感染病例,各部门间做好配合,及时进行信息的共享和传达,采取措施弥补联控防控工作的薄弱部分[12]。
各辖区应加强对可能出现疫情以及交叉感染的区域进行重点防控。各级畜牧部门及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联合监测,落实责任的主体,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一旦发现疫情或是出现病死猪的情况,及时采样检测,上报管理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2]。
除上述防控措施之外,进一步落实防控宣传工作,加强对一线养殖工人、兽医等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畜牧兽医行业整体的防控意识和对突发疫情的处理能力。只有各项防控措施在基层有效的贯彻执行,才能在疫情歼灭后更好的恢复养猪生产,确保生猪养殖安全,杜绝疫病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