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学说及其临床研究概况
2020-01-14郭妍男吕冠华
郭妍男 吕冠华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从中医阴阳理论的角度分析,万物皆可划分阴阳。“人身有形,不离阴阳”五脏六腑也可划分阴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故脾也可划分为脾阴,脾阳。而关于脾之阴、阳,历代医者也都侧重于脾阳学说对于临床疾病的指导作用,而忽略了脾阴学说的重要性。至明清时期众多医家对脾阴学说有了较为系统的阐述。脾阴学说得到现代医家的认可,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使该学说趋于完善,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1 脾阴的理论研究
1.1 脾阴学说的源流 纵观古今,论脾阴者颇多。秦代的《黄帝内经》早发其端,文中虽未直接提到“脾阴”之词,但其关于脾脏和营阴关系的论述已涉及到了脾阴的内容,如《灵枢·本神篇》中有“脾藏营”的说法,苏建华[1]根据《灵枢·营气 》中提到的“营气之道 ,内谷为宝……从脾注心中。”认为“营”与“卫”相对而言属阴,且其质地类血而能化生血,故脾脏所藏之“营”即为脾阴。汉代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体现出其顾护脾阴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其运用麻子仁丸滋阴润肠通便的功效来治疗便秘。脾阴之说的雏形是元代《局方发挥》中提到的“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明清医家对脾阴学说进一步深入探讨,使脾阴学说日臻完善。缪希雍是脾阴学说的首倡者,其撰写的《神农本草经疏》曰:“胃主纳,脾主消。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饮食少则后天元气无自而生,精血坐是日益不足也。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节其起居,适其寒温,此至论也。不如是则不足以复其脾阴”[2]。其后胡慎柔创立“慎柔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还特别提倡养脾阴药的煎服法。张锡纯[3]《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慎柔和尚治阴虚劳热专用次煎,取次煎味淡,善能养脾阴也。”表明胡老所倡之法也得到了认可。至清代,吴澄又针对脾阴不足创立理脾阴的观念,并据此设立九个理脾阴之方。关于脾阴学说理论的论述者还有陈修园、唐容川等。至此,脾阴理论的发展趋向完善,能够指导临床用药,并为后世治疗脾阴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2 脾阴的生理功能 脾阴的生理功能在原始文献中较少涉及,因此其备受争议。后世医家大都根据脾的功能来推导脾阴的生理功能。脾脏所藏之“营”为脾阴,而营气是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因此,脾阴是脾中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等精微物质,是脾进行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张利静[4]认为脾阴的功能包括三个方面,其一脾阴具有濡养脏腑,四肢百骸及形体官窍的作用;其二水谷的运化需脾阴的资助;其三脾阴具有化生血液成形的功能。周向阳[5]在张氏[4]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认为脾阴还具有制约阳热和宁静的功能。但李太炎[6]认为:脾阴本身就有消化水谷、运行水谷精微、排泄水湿、化生血液的作用,而这一论点突破了“阴静阳躁 ,……阳化气,阴成形”的传统观念。
1.3 脾阴的临床表现 根据1986年5月郑州会议制订的全国《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7],并结合临床实际,总结出脾阴虚的主要症状为:不思饮食,食后腹胀,大便干燥,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光剥苔。次要症状为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手足心烦热,或见少量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紫癜等),脉细无力。凡具备上述四项主症或三项主症加两项次症(都必具舌象)者即可诊断为脾阴虚。田维君等[8]也认为此论述既简明扼要,又定性定量,可提高脾阴虚证的诊断率。
2 临床应用
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针对一些疾病出现的脾阴虚的症状,采取中医滋脾阴的方法可获得较好成效。
2.1 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的疼痛、嗳气、胀满、痞闷、纳呆、大便不正常等,内镜下可见粘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甚至消失,是一种癌前病变。中医临床对该病属“脾阴虚型”的患者进行辨证论治,获得一定的疗效。叶柏[9]在临床中多用慎柔养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杨尚荣等[10]遵循脾阴虚证“甘淡平补”的治疗原则,创制“脾阴一号丸”治疗脾阴虚型萎缩性胃炎患者36例,总有效率高达91%。可见从脾阴学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已具有一定的成效。
2.2 肝病 丁建平[11]发现自拟汤剂滋脾汤能缓解肝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一系列脾阴虚症状。中药汤剂滋脾汤与西医肝硬化动脉栓塞术的完美结合使原本生存期只有3~6个月的病人能延长至1~3年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杨震[12]认为肝硬化日久易耗气伤阴,加之反复出血,损伤阴血,相火内生,进而耗伤脾阴,用自拟汤剂“滋脾饮”滋补脾阴,疗效显著。
2.3 便秘 便秘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大便干结或者排便次数减少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中医主要原因之一为脾阴虚而导致肠道失润。阿片类作为中晚期癌症患者治疗癌痛的主要药物,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即为便秘,胡作为[13]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以滋养脾阴为核心论治此种便秘,患者大便得以通畅。赵梓芸等[14]利用慎柔养真汤临证化裁治疗脾阴虚型便秘,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黄德铨[15]运用甘淡滋脾法治疗脾阴虚型便秘,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佐证。党琳[16]用药时首选凉润、酸甘之品培补脾阴,合以补气、理气之品,以行气导滞法来治疗老年性便秘获得满意的疗效。徐霞[17]针对小儿脾阴不足型便秘采用滋阴健脾、行气通便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确切疗效。
2.4 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肠道反应,属中医“痢疾”“久痢”等病范畴,主要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陆宇衡[18]认为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忧思愤郁、过用溫燥之品、久泻久痢均可劫伤脾阴,因此用药上常用百合、黄精、山药、莲子肉、玉竹等甘凉滋润之品滋养阴血,扶持脾土,使阴血渐生,虚火下降。王旭[19]依据古代文献得出脾阴虚是泄泻的根本原因,故用健脾滋阴之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5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属中医“消渴”症的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近代研究表明其多与脾阴不足有关。崔梅梅[20]提出治疗“消渴”病需要意识到养脾阴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脾为太阴,太阴者二阴之长,脾阴足自能灌溉诸脏腑。王成果[21]将糖尿病从脾阴虚的程度分为“散精不及,酿生痰浊”和“脾阴亏极,精微下脱”两种情况进行辨证,用药采用甘寒滋润及甘淡平之品。赵杰[22]进一步将糖尿病按照脾阴虚的程度分为“脾阴独虚”“气阴两虚”“脾气下脱”3个阶段进行辨证施治。董方正[23]认为消渴病使营阴受损,伤及脾阴,故脾阴虚者较多见,临床上采用甘淡补脾阴的方法获得良好疗效。王萍[24]也持此观点。吴连恩[25]对116例脾阴虚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补脾阴法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较好。
2.6 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引起口、眼、鼻、咽及阴道在内的黏膜表面干燥,并累及多系统脏腑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李思运[26]对脾阴虚型的干燥综合征进行临床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中药对照滋脾阴法在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何静[27]予治疗组30例患者口服薯蓣地黄汤,对照组28例患者口服羟氯喹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主要中医证候方面起效更快,疗效也更明显。党琳[28]从滋脾阴的角度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延缓病情的发展,疗效稳定,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2.7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纹状体多巴胺减少、脑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动作缓慢或缺失、姿势不稳等临床症状。曾冬娟等[29]认为脾主肌肉,若脾阴出现亏虚,肌肉失于濡养则出现肌强直,运动迟缓,故可在脾阴学说指导下进行治疗。郑园园等[30]从现代研究中得出中医养脾阴复方对帕金森的神经保护作用可发挥多重靶标优势,而神经保护治疗是帕金森病的根本疗法,可推迟发病或延缓病情的发展。郑国庆[31]以周仲瑛老师的地黄饮子加减方治疗帕金森病,收效较好。
2.8 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慢性食欲障碍,临床上以1~6岁儿童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表现为长期食欲缺乏或者减退,甚至拒绝进食。《格致余论·慈幼论》[32]云:小儿“惟阴长不足”,所以小儿脾常不足大多数时候表现为脾阴的不足。一些医家从脾阴不足的角度来治疗小儿厌食症也有了一些成效。张芳兰[33]应用益脾养阴汤对58例临床患儿进行治疗,总有效率达90%。张宏玲[34]对70例厌食患儿采用加减麻仁滋脾汤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7%。倪萍[35]应用自拟方滋脾冲剂进行治疗,也取得满意的疗效。刘玉辉[36]采用甘淡育阴、甘寒柔润、清燥养阴等方法治疗小儿脾阴虚证,疗效确切。
3 小结
滋脾阴法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中作用明显,不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