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系统:空间尺度理论与标识设置
2020-01-14但维宇
但维宇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 长沙 410014;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城市监测评估中心, 长沙 410014)
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系统设计的重点是确定系统的层次、结构组成和功能(内容),另外生态标识的尺度与空间布置也非常重要,不但涉及到与设置区域环境(场地)和区域文化(解读者人类行为习惯)的协调,还涉及到要符合解读者的身体与心理的需求。
关于园林景观、环境小品和道路的尺度与空间布置设计少有学者关注[1-6],生态标识的尺度与空间布置,特别是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的尺度与空间布置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因此,笔者把尺度与空间布置设计作为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系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1 与空间尺度设计相关的概念与理论
1.1 空间与尺度概念
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在心理学领域,有时候与程度有相同的含义。本文的尺度是指某种比例关系给人的视觉感受,它与实际尺寸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能与实际尺寸吻合,也可能与实际尺寸有所差别。在具体的设计中,需要我们研究长度、宽度、体量,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环境、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视觉感受和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
与尺度概念相近的还有空间距离、尺度和比例。空间距离不是一个具体的距离,而是空间给人的心理距离;空间尺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以人为基准进行比较时,不同的实物与人的感觉会有不同的尺度感;空间比例则更难描述,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概念来描述,只能凭借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来衡量。
1.2 环境心理学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可以使外界事物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心里影响,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心理学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1.3 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生活、社交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规律的科学。标牌设计是直接面向人的体验和解读目的的设计,因此标识标牌设计的尺度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各种活动的尺度依据,再把这种依据应用到标识设计中,以保证标识的尺度符合人的活动需求,并强调其舒适和安全性。
在具体标识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的视点、视距、视角以及对各种活动的需求,把握整体形态、微观材料、质感等元素,得出良好、舒适和安全的尺度。
1.4 人体动作域
人体动作域是指人们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活动范围的大小,主要应用于室内设计。但是,作为室外设施的标识,也需要应用到人体动作域的尺度,特别是老人与儿童的动作域尺度。
2 尺度与空间设计理论和应用
2.1 人际距离理论与生态标识的大小
爱德华·T·霍尔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以及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为:亲密距离、个体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1)密切距离。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的空间范围,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有所变化。也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密切距离一般认为为0~0.45m,在这个尺度范围,个体之间可以互相体验到对方的辐射热、气味。进一步分为2个级别:接近相(0~15cm),这是一种表达温柔、舒适、亲密以及激愤等强烈感情的距离,具有辐射热的感觉,只有在家庭居室和私密空间里会出现这样的人际距离;远方相(15~45cm),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个体距离(0.45~1.3m)。
生态标识一般属于公共与社会性质的设施,因此,很少见到有设置距离为密切距离的标识。
2)个体距离。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一般认为是0.45~1.3m的距离。也可分为2个级别:接近相(0.45~0.75m),这是亲近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谈话距离,仍可与对方接触,是在家庭餐桌上的人际距离;远方相(0.75~1.3m),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细微表情的交谈距离。
由于个体距离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所以一般而言,属于公共设施的生态标识一般会在这个距离以外,但是有时由于特殊需要,有些标识不可避免会设置在这个距离以内。个体距离的生态标识一般是可以接触的,这类标识对安全性的要求会更高一此,因此设计的重点在标识的材料、质地与图案。
3)社会距离。在眼睛垂直视角60°的视野范围内,可看到对方全身及其周围环境的距离,是在大多数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较正式关系的体现,一般确定为1.2~3.75m(也有的确定为1.2~3.6m,可能是因为不同的人种,身体高度的不同的原因)。分为2个级别:接近相(1.3~2.1m),在社会交往中,同事、朋友、熟人、邻居等之间日常交谈的距离;远方相(2.1~3.75m),交往不密切的距离,在旅馆大堂休息处、小型会客室、洽谈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
社会距离的接近相是生态标识类型中生态教育解说标识的主要设置距离,是标识与解读者间的最佳距离,处于接近相的标识能够清晰的解读标识的文字与图案,其设计重点在于标识的文字、图案和质地;远方相一般用于距离比较大的,不能让人直接接触的标识,其设计的重点在标识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4)公共距离。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间所保持的距离,无细微的感觉信息输入,无视觉细部可见,一般确定在3.75~7.5m以上或更远距离的范围。接近相(3.75~7.5m),主要表现在自然语言的讲课,单相交流的集会、演讲、正规而严肃地接待厅;远方相(>7.5m),借助姿势和扩音器的讲演,大型会议室等处,会表现出这样的人际距离。
接近相距离的生态标识一般也用于距离很大,或者被解说的物体很大,一般人不能够直接接触到,或者没有必要直接接触感受,其设计重点在标识的大小与文字,一般应用在导向标识上,因为人们希望在这个距离范围内,就能得到下一步前进方向的提示,并且有时间进行选择。
远方相的标识大部分是巨大的宣传牌,或者是交通道路的指示牌标识。
2.2 生态标识尺度设计
2.2.1 生态标识尺度设计影响要素分析
标识牌的大小,目前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主要是因为确定标识大小的要素很多,不合适提出一个系统的标准。影响标识牌的大小设计的要素有:
1)解说目标物体。这个是一个主要衡量标准,就是把标识牌放到特定的空间里,按空间大小来设计。这里遵循的一个重要准则是主仆次序,解说的物体是“主”,生态标识是“仆”,生态标识的大小是为了突出解说目标物体,而不是喧宾夺主。
2)场地。当设计的标识处于较为开阔环境中时,在视觉尺度上通常比实际要小,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加大尺寸或处理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以期达到设计的效果。有实践经验显示,一般视觉尺度与实际尺寸的比值在1∶1.2~1∶1.5之间最为适宜。
3)人体工程学要求。考虑使用者的解读需求,是标识大小设计的重点。在什么样的场合,有什么样的人群来解读这些标识非常重要。比如儿童游乐园,主要对象就是儿童,标识牌的大小肯定要比常规的尺寸要小一些,以适合儿童的需求。
4)设计理念。生态标识的尺度与设计理念是分不开的,设计中的不同理念对尺度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想要强调标识的视觉冲击力,可以选择较大的尺度;强调其功能,可以选择适合人们平常观看的尺度;想要渲染气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么可以选择较小的尺度。
2.2.2 生态标识尺度设计
在标识的尺度设计过程中,常见的视觉尺度设计有四种情况。
1)视觉尺度和标识实际尺寸一致。当人的视觉尺度和实际尺寸一致时,标识会给人一种真实、自然、舒适、便利的感觉。当生态标识处于社会距离时,一般可以考虑视觉尺度和标识实际尺寸一致。
2)夸大的尺度。为了满足精神功能需求或强调标识的特殊作用,可以有意识地采用夸大的尺度。采用大尺度以构成雄伟、壮观的气势。一般生态标识在具有政治意义或者标志性质的时候,会采用夸大的尺度,突出标识的功能。
3)视觉尺度比实际尺寸要小。为了突出 “主仆”次序,有时候,会采用视觉尺度比实际尺寸要小的设计手法,这样会产生一种自由的、随意的亲切感。
4)边界距离。边界指生态标识在空间设置上与它所解说的物体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这个距离是在解读者的视觉范围内。最好的边界是在摄影时,生态标识能与它所解说的物体同框。
3 格式塔理论与应用
3.1 格式塔理论与生态标识的空间布局
格式塔心理学的信条就是整体不同于部分之和,强调结构的整体作用和产生知觉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格式塔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类具有不需要学习的组织倾向,使我们能够在视觉环境中组织排列事物的位置,感受和知觉出环境的整体与连续。
格式塔应用到森林城市标识设计,主要是通过标识牌的空间的布局,增加解读者对系列标识牌整体性认知。在生态标识设计中,我们往往需要设计一个系列的生态标识,来表达一个内容主体,我们把这些称之为“主体宣传廊”“主题步道”“主体宣传点”等,在科普知识类型生态标识中应用广泛。一般利用邻近与相似、连续与封闭来达到群化的效果。
1)邻近与相似(群化原则)。视觉组织会将一组对称、规则和形态简单的刺激人们视觉的群体认知为一个整体。使多个刺激被感知或者认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通常称为群化原则。行为、或者产品标准化就是利用格式塔的群化原则进行的实践。
邻近原则,相互邻近的元素容易被感知为有内聚力的统一整体,因此,距离相近的各部分容易趋于组成一组,构成整体知觉对象;相似原则,人的潜意识里会根据形状、颜色、大小和亮度等,将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动整合成一个集合或是整体。
在森林城市标识布局中,我们会把同一类型或者同一知识系列的标识牌通过统一大小、形状、颜色和亮度,让解读者认知这些在形状大小、颜色文字上统一的标识是一个整体,尽管这些标识是不连续的,甚至是相距离很远的。
2)连续与封闭。格式塔理论认为一个连续或者封闭的个体集合,无疑是可以被认知为“群”。在森林城市标识布局设计中,我们会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有意识的把同一类型或者同一知识系列的标识牌形成连续或者封闭的空间关系,暗示这些标识牌是一个“群”。
3)共方向原则(平行性原则)。或者是平行性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在森林城市标识布局设计中,我们沿道路方向设置主题宣传廊或者系列知识廊,就是利用格式塔的共方向原则,使得解读者把这些与道路方向一致的系列标识牌认为是一个整体。
4)对称与延续。对称的元素往往被认为是归属于一起的,而不管它们之间的距离远进,都给我们一种牢固和有序的感觉。排列在一条线或一条细曲线中的元素,往往被认为比那些随机排列或排列在一条粗线中的元素更相关。在森林城市标识布局设计中,一般系列标识的数量不大时,或者场地不大的时候,我们一般会采用对称与延续的方式,来暗示这些标识牌的整体性。
3.2 生态标识的空间关系分析
生态标识作为场地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与周边环境元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环境元素有:基底、解说物体、解读者。
1)基底(场地)。对于单一的标识一般指标识本身的底,就本文而言,这个基地指生态标识设置的场地的地面,有道路、林地、草地(坪)。背景:是指生态标识设置后,背面的环境物,一般尺度是指某种比例关系给人的视觉感受,它与实际尺寸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尺度可能与实际尺寸吻合,也可能与实际尺寸有所差别。在具体设计中,需要我们研究长度、宽度、体量,整体与整体、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环境、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视觉感受和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基底或者背景与生态标识的主题密切相关,有些标识,就是对这些环境物进行解说,比如植物的物种标识,一般就树立在该物种的前面,或者旁边。如果,一个生态标识与它周边的环境没之间有形成密切的联系,那么肯定不是一个成功的标识设置。
2)目标解说物体。指标识内容对应的环境或者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比如一棵树木;也可以是一种现象,比如落叶的现象;也可以是一个科学原理,比如树木的碳汇功能。
3)解读者。解读者指解读标识的具体个人。不同的场地,设置的不同标识,关注的人群或者实际解读者会有所不同。
3.3 生态标识的空间设计
生态标识的空间设置涉及到单个标识的设置和一系列标识的空间布置。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次序。有序性是环境审美的基本要求,寻求次序是人类基本的心理诉求,而发现自然界的次序是产生审美的源泉。对于单一的标识次序就是大小以及设置位置与解说的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生态标识在空间设置上与它所解说的物体之间要形成一个次序,让解读者理解到这些次序。其中最重要是主仆次序,所解说的物体是“主”,生态标识是“仆”,切不可颠倒;第二个次序是人与生态标识的次序,人是“主”,生态标识是“仆”,这种次序也不可颠倒。
公共环境标识牌的尺度设计还要考虑所处环境的尺度,做到尺度有序。例如城市标志性标识必然要具有较大的尺度,增强其空间控制能力,借以形成标志性的视觉效果;建筑标识要根据建设的尺度进行设计;步行道路标识尺度相对较小,以适合道路环境和人的视线为准则;为室内环境设计的公共环境标识尺度又要更小一此,以符合室内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的原则。
2)顺序。有序性的另外一方面是顺序,在森林城市标识中,特别是系列标识或者主题标识设置中,顺序是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邻近与相似、连续或者封闭、共方向、对称与延续原则来设置。当然,单一标识的顺序是要按照传递信息的内在顺序来设计的。
3)大分散、小集中。人连续轻松步行的最远距离约为200~300 m,因此每隔相应的距离设置一个(组)清晰的标志物,就会格外引起行人的注意。标志物可以布置在道路的一侧、横跨道路或是与道路相对成为对景的位置上。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掌握的对象的数量。经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涉及的范围也不过6~7个。为了让解读者认知这些标识是一个“群”,一般采用的是邻近与相似的原则,因此分组设置的标识距离应该在200~300 m,集中设置的标识最多6~7个。
4)系统化。系统化的要求也是利用邻近与相似的原则将大范围的标识统一,形成系统的认知。森林城市标识设计不是随心所欲地自由创作,而是要考虑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同时受到区域环境风格、建筑类别、空间布局等的制约,其本身的风格、尺度、色彩、材料、肌理、比例和位置既要体现个性化的单体特质,也要形成集体的认知效果。森林城市标志在标识系统中广泛应用,就是利用相似的原则达到系统化的目的。
4 探讨
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的尺度与空间布置涉及到利用尺度与空间设计理论来设计标识的大小;涉及到利用格式塔心理理论来布展系列标识的空间顺序、设计标识与解读目标物的次序,以及通过一定的布局,达到系统化的目的。
与尺度与空间的相关理论过去在室内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公园规划设计中广泛应用但在森林城市生态标识的尺度与空间布置基本没有系统的研究。关于标识与解读者的关系和距离设置,暂时没有见到系统的研究成果,解读者社会地位的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会有所差异,本文中的理解和解读也许不一定准确,同时因就森林城市的标识系统设计应用实践不多,不系统,此处只是依据笔者过去实践和理论学习的心得,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