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柳梧隧道山体绿化技术探讨
2021-01-29普布顿珠边巴多吉许新勇
普布顿珠,徐 磊,普 罗,边巴多吉,许新勇,侯 伟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拉萨 850000)
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随着西藏国土绿化工作的推进,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拓展生态空间,在干旱、半干旱区,水土条件良好的待绿化土地已越来越少,干旱山坡、高寒荒漠等困难立地已成为开展国土绿化工作的主攻方向,如何因地制宜、科学绿化,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工作成为主要问题。为探索困难立地条件绿化技术,提升国土绿化科学水平,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决定在柳梧隧道这一重要窗口地带,开展山体绿化试验示范。
柳梧隧道山体绿化实验区位于拉萨河流域南岸,在拉贡高等级公路、青藏铁路、拉日铁路三线柳梧隧道进出口周围,区位优势突出。以拉贡高等级公路、铁路穿越的山体由东南向西北延伸,山体脊部两翼逐渐下降,小地形呈为山地坡麓地地形,地表破碎且起伏明显,局部坡度较大,具有典型的区域代表性。
1 建设思路
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西藏为总目标,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态需求为总任务,以维护森林草原生态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增绿增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依靠创新驱动,依靠人民群众,依靠法治保障,多途径、多方式增加绿色资源总量,着力解决国土绿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国土绿化事业发展格局。
根据干旱山坡和困难立地条件,选择经过西藏林业科研实验选育成功的乡土树种和引种成功的外来树种,通过规范开展植苗造林、播种造林,辅之以西藏应用成功的节水灌溉措施和抗旱保水等实用技术措施,营造人工乔、灌、草混交林。采用数量充足、品种对路、引种规范、质量优良的林木种苗进行科学栽植。
2 立地条件分析
采用温度带、水分带、酸碱度、土质和地貌5个因子,作为立地划分、命名的依据[2],据此划分西藏拉萨市柳梧隧道周边山体绿化科技示范工程建设范围内的立地类型可分3个,分别为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山地阳坡弱碱性沙土(立地类型代码:Ⅰ),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山地阴坡弱碱性沙土(立地类型代码:Ⅱ),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坡麓地弱碱性沙土(立地类型代码:Ⅲ)。
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山地阳坡/阴坡/坡麓地弱碱性沙土立地类型分布在拉萨河谷两侧山地、缓坡等区域,海拔在3400~4400m之间。其土壤类型为山地灌丛草原土。该土种母质多为泥质板岩、页岩等风化的残坡积物,土体砾石含量较高,细土质地以细沙为主,土壤pH为7.5~8.5,呈微碱性。
根据区域地貌特点,阳坡面因长期被太阳暴晒而地温高且干燥,岩石受物理化学风化强烈较为强烈,故风化速度比阴坡较快而土层深厚。阴坡面蒸发量小而保墒较好,其土壤质地粗骨且瘠薄。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持水能力也差,需要补充养分,提高地力;作业区地形条件以坡地为主,对整地、栽植均有不利影响,拟采用对地表破土面小的穴状和鱼鳞坑整地方式挖掘种植穴;作业区内无水源条件,拟采取抽取拉萨河河流水的方式,解决灌溉问题。
综合而言,拟实施造林绿化的区域,立地条件相对差,应选择耐干旱、耐瘠薄、易成活的乡土树种栽植为宜。
3 植被选择及配置
3.1 植被选择
树种选择坚持立地条件与树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遵循“适地适树、适种源”的原则,选择西藏本地选育和引种成功的抗性强、耐干旱瘠薄、生态效益明显兼有一定观赏效益的优良树种。灌草种子主要选择治沙成熟的品种。
包括樟子松、油松、大果圆柏、侧柏、银白杨、细叶红柳、刺槐、臭椿、白榆、山杏、紫穗槐、砂生槐、香柏、江孜沙棘、沙柳、醉鱼草、巨柏、花棒18个树种,花棒1种灌木种子,沙蒿1种草种,波斯菊1种花种。
3.2 植被配置
试验区海拔在3630~3730m之间,根据3种不同的立地类型,采用乡土树种、科学引种、混交林营造、节水抗旱等实用技术,将不同的树种、灌木和草种按科学有效地配置组合,共设计16种造林模式,以期实现试验示范效果,筛选较好的山地造林模式。造林模式详见表1。
表1 造林模式设计表序号地貌类型海拔/m坡位坡向坡度/°立地类型造林模式设计树种及结构初植密度1山地阳坡3 675下部西南30Ⅰ醉鱼草30%、江孜沙棘40%、砂生槐30%2 m×2 m2山地阳坡3 655下部南5Ⅰ大果圆柏20%、醉鱼草50%、香柏30%2 m×2 m3山地阳坡3 688下部南8Ⅰ油松50%、山杏50%3 m×3 m4山地阳坡3 638下部南2Ⅰ樟子松50%、白榆50%3 m×3 m5山地阳坡3 688中部西南15Ⅰ侧柏50%、沙柳50%3 m×3 m,2 m×2 m6山地阳坡3 720下部西南15Ⅰ油松50%、白榆50%+波斯菊撒播3 m×3 m7山地阳坡3 665下部西南15Ⅰ樟子松50%、山杏50%+波斯菊撒播3 m×3 m8坡麓地3 644平地无坡向0III银白杨3 m×3 m9山地阳坡3 652平地无坡向2Ⅰ刺槐40%、巨柏20%、臭椿20%、侧柏20%3 m×3 m10山地阳坡3 644平地无坡向2Ⅰ樟子松50%、白榆50%3 m×3 m11山地阳坡3 690中部西南20Ⅰ侧柏30%、紫穗槐20%、樟子松30%、花棒20%+花棒撒播3 m×3 m,2 m×2 m
续表1 造林模式设计表序号地貌类型海拔/m坡位坡向坡度/°立地类型造林模式设计树种及结构初植密度12坡麓地3 639平地无坡向3III樟子松50%、白榆50%3 m×3 m13坡麓地3 648平地无坡向0III白榆40%、樟子松60%3 m×3 m14坡麓地3 648平地无坡向0III细叶红柳2 m×2 m15山地阴坡3 693全坡东北35Ⅱ香柏50%、醉鱼草50%3 m×3 m16山地阴坡3 685下部东北40Ⅱ砂生槐100%+沙蒿撒播3 m×3 m17山地阴坡3 680上部东北30Ⅱ细叶红柳50%、醉鱼草50%+沙蒿撒播3 m×3 m18山地阴坡3 659下部北15Ⅱ江孜沙棘50%、细叶红柳50%2 m×2 m19山地阴坡3 725中部北35Ⅱ砂生槐100%+沙蒿撒播3 m×3 m
4 种植、抚育及管护措施
4.1 整地
采用局部整地方式,为鱼鳞坑整地、穴状整地方法。
鱼鳞坑整地:用于坡度比较大、土层较薄,地形比较破碎的山地和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地,具有一定的防止水土流失的效能。鱼鳞坑整地形状近于半月形,坑面水平或稍向内侧倾斜。规格有2种,一种长径80cm,短径60cm,深60cm,外侧用生土修筑半圆形边埂,高于穴面10cm;另一种长径40cm,短径30cm,深40cm,外侧用生土修筑半圆形边埂,高于穴面10cm。
穴状整地:适合在石质山地,如裸岩较多、植被稀疏或较稀疏、中薄层土壤的缓坡和中陡坡;有灌木生长,土层较厚的中陡坡;水分充足易发生冻害的山地和采伐迹地采用。其特点是可根据小地形的变化灵活选定整地位置,有利于充分利用岩石裸露山地土层较厚的地方和采伐迹地伐根间土壤肥沃的地方造林。整地投劳少,成本地。整地规格根据各苗木的种类及规格大小不同而各异。采用2种规格,穴径80cm,穴深60cm;穴径40cm,穴深40cm。
4.2 植苗及播种
1)植苗造林。植苗造林采用裸根植苗造林(带土球)和容器苗造林。
裸根植苗造林:栽植前,应浇水注满栽植坑,当水下渗至坑底时马上进行栽植,栽植深度比原土印深3~5cm。栽植时严格按照“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技术流程,第一步将表土(客土)和基肥碾碎混和均匀,平整、均匀地埋入穴内;第二步将苗木放入穴的中心扶正,不能窝根,接着培入心土,在培土到一半时,将树苗稍微向上提一下,使根系在土中舒展,并将已埋的土踩实;最后将剩下的心土埋入,一直埋到与地面平齐,进行第二次踩实。栽植后必须及时浇足定根水,并在植苗穴表面均匀覆盖一层松土,以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容器苗造林:定植穴深度和宽度略大于袋体,栽植时要将容器袋底部撕开,并保持苗木根团不散,根系完整。第一步将表土碾碎,平整、均匀地埋入穴内;第二步将容器苗木放入穴的中心扶正,不能窝根,接着培入心土,并将已埋的土踩实。栽植后整平穴面,穴面覆一层虚土,以利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
2)播种造林。土地平整后人工把草种撒播在地表,撒种时应作回纹或纵横向后退播种,撒播后用耙或人工将土覆盖在种子上,覆盖厚度约1~2cm,以保证出苗率。
4.3 抚育
1)林地土壤。在林地土壤管理中,松土和除草同时进行,要做到清除树盘中妨碍幼苗生长的杂草灌木,同时通过松土切断土壤毛细管,可改善土壤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
2)幼树。幼树生长的第二年起,对自然整枝差的树木,需要人工修枝;对枯死木及时清理干净。采用刀锯平切式修枝,严禁用棒打斧砍,对樟子松、油松采用斜切方式,下锯既从枝条基部膨大部位修剪,但切口上部贴近树干下部。并不是所有的都必须进行修枝,而是应该根据树种特性、长势来决定[3]。对于杨树和柳树,在造林后由于人畜损伤、病虫危害、冻害或生长势衰弱等,而使幼树生长不良,丧失培养前途时,可把树干齐地面截去,让其从根颈处发生萌条,选其中1~2 根抚育成长。
3)播种。播种区域后期管护以围栏封育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刚播种的草地幼苗嫩弱,根系浅,经不起畜牧践踏。沙地草地补播后,禁放牧时间应最少5年以上才能改变流沙地的面貌。不论哪种补播草地,除必须做到上述管理措施外,还应注意防鼠、防病虫害,确保幼苗不受危害。建植后加强围栏管护,严禁刈割放牧和牲畜践踏。
4.4 辅助措施
1) 土壤改良措施。客土选择应根据造林地土壤情况,造林地需进行土壤改良。因拟造林地土壤为沙土,需采用客土改良土壤。客土选择黏粒、粉粒、沙粒含量适中的、质地介于黏土和砂土之间、通气透水、保水保温都较好的壤土,不应有大于25mm的石块。客土量按栽植穴坑土体容量的50%进行。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加快苗木生长,对土壤贫瘠造林地进行施肥。植苗定植时要施入基肥(熟化农家肥),施入量为3kg/坑;追肥(复合肥)结合灌溉施入。追肥应与灌溉同步进行,将化肥放入穴中,浇水融化而渗入土壤中,每次施入量为0.1kg/坑,每年施肥一次。
2)灌溉及抗旱节水措施。采用冲水式潜水泵(QS15-65/5-5.5)和消防水带通过2次提灌,将水提灌至造林作业区最高处布设的卧式储水缸内;最后,采用pvc网纹管(DN25)引水对坑浇灌。
抗旱节水可使用保水剂和采用滴灌和喷灌系统相结合的节水灌溉。保水剂在施用前应将其在大容器中充分浸泡,使之充分吸水呈饱和凝胶后再和土壤混合使用,并要浇透定根水。保水剂施入量一般情况下以占施入范围(植树穴)干土重0.1%为最佳,在80cm×60cm的穴坑施入量120g/株,在40cm×40cm的穴坑施入量60g/株。在造林前期(第一年)采用临时浇灌方式实现造林用水,而造林中后期在运行滴灌、喷灌节水灌溉系统进行智能化灌溉。
3)防护措施。为了避免人、牲畜对幼苗的践踏、啃食等破坏,对造林作业区周围设置荷兰网进行保护。为保障造林区周边的重要交通设施和车辆安全出行,在隧道口等局部区域进行设置临时防护网。
5 结语
开展拉萨周边困难立地条件山体绿化工作是适应当前国土绿化形势的客观需要,也是对“拉萨绿色围城建设工程”[4]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尤其对包括“柳梧隧道”在内的进出拉萨的山体门户实施国土绿化尤为迫切。通过广泛的筛选乔灌树种、灌草花种,复合配置,局部整地栽植,加强后期抚育管护,结合灌溉、土壤改良、抗旱节水能措施,最终实现拉萨周边山体绿化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为探究项目设计的合理性,适时调整技术措施,并总结可复制和推广的技术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对栽植树种适生性、生物和生态学特性、科学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研究,实现具有科技含量,并起到科技示范作用的山体绿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