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惠州市林业生态建设探索
2020-01-14刘金山巫添辉周湘红温慧玲
刘金山,巫添辉,周湘红,温慧玲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南调查规划设计院,长沙 410014;2.广东省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 惠州 516001; 3.惠州市林业局,广东 惠州 516003)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1]。森林蕴育了巨大的自然财富,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人们提供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森林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在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森林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生态功能[2-3]。此外,作为森林游憩的重要载体,森林生态系统贡献和承载了改善人居环境、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在珠三角转型与升级、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惠州林业对于惠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生态优化作用及整体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科学、全面、客观地反映惠州林业生态发展成就,总结惠州生态资源禀赋与特色,定位林业发展目标与方向,是科学认识森林功能与价值的有效途径,是适应新形势林业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迫切需要。
1 形势分析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的原则。“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4]这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国家赋予的新使命[5]。粤港澳大湾区处于陆海交接地带,是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也是陆海统筹的核心区,因此推动大湾区的绿色发展尤为关键[6]。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区域背景下,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优势,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打造国内知名度极大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担当,惠州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生态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 生态资源特色
2.1 生态重点区域
惠州市生态重点区域数量多、品质高,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及水源保护区等,截至2018年,保护面积合计占国土面积的27.29%,为人们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惠州市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87592.37hm2,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为7.72%。按保护区级别分,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面积40731hm2,占45.60%。其中,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粤东地区唯一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惠州市有森林公园 93处,总面积为54232.39hm2;有湿地公园9处,总面积为1473.61hm2。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面积合计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4.91%。划定水源保护区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通过对重要的水体加以特殊保护,对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惠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调整方案》,惠州市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8个,保护区总面积1662.3km2,占惠州市国土总面积的14.7%。
经过多年的建设,到2018年末,惠州市生态公益林总面积达300669.21hm2,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3.81%。生态公益林地已全面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管护组织健全,管护措施有力,生态效益逐步显现。此外,惠州市先后出台并施行《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惠州市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条例》三部实体性法规,审议了《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用法律红线保护惠州的绿水青山与历史人文资源。经过长期的绿色发展实践,2016年惠州市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一;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级别为“优”,位列珠三角首位,且各县级评价单元生态环境状况均为“优”;东江干流惠州段水质符合国家Ⅱ类水质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三。“惠州蓝” “惠州绿”已经成为惠州一张骄傲的名片。
2.2 标志性森林生态资源
惠州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土层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南亚热带的天然植物园,是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保存较完整且面积较大的原始次生林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天然药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具有地带性的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
1)森林地标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南昆山
2)植物地标
根据惠州市自然保护区等科学考察报告、相关文献资料[7-13],国家一级保护植物8种,二级保护植物26种;原始格木群落;中国特有植物类群9种,分别为倒卵叶女贞、钟萼粗叶木、单生觿茅、罗浮紫珠、罗浮蕗蕨、罗浮山瓶蕨、罗浮鳞盖蕨和罗浮梭罗、惠州异药花;以正名出现的含有罗浮(山)的植物计12 科14属14 种1变种,分别为蕨类植物中碗蕨科的罗浮鳞盖蕨、膜蕨科的罗浮蕗蕨和罗浮山瓶蕨,裸子植物中买麻藤科的罗浮买麻藤,被子植物中壳斗科的罗浮锥、冬青科的罗浮冬青、梧桐科的罗浮苹婆和罗浮梭罗、柿树科的罗浮柿、槭树科的罗浮槭及其变种红果罗浮槭、绣球花科的酥醪绣球、茜草科的罗浮粗叶木、马鞭草科的罗浮紫珠,以及莎草科的罗浮飘拂草,另外2种作为异名出现,即罗浮杜鹃(正名为弯蒴杜鹃)、罗浮山柳(正名为华南桤叶树);罗浮山现查明有药用植物1042种,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
3)动物地标
根据惠州市自然保护区等科学考察报告、相关文献资料[14-16],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二级保护动物45种;中华秋沙鸭、云豹、蟒蛇、黑鹳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中国最南(海拔最低)分布点;惠州蜻蜓已发现的种类达183种,约占广东省已知蜻蜓种类的70%,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有以惠州地名命名的蜻蜓种类:南昆山黑额蜓。
4)生态地标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一级廊道(主廊道)重要节点,以及惠州到香港沿海区域水鸟廊道骨架。
5)森林文史地标
历史文化名山罗浮山。自秦至清,罗浮山一直是皇家御用药园;“洞天药市”为宋代广东四市之一;北宋文豪苏东坡名诗《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南宋大诗人陆游七律《罗浮山》“十里山光翠障开,重游何事意徘徊?石楼自向云中见,仙岛谁知海上来?丹灶尚能含日月,龙潭还解起风雷。天涯为郡空华发,十二年间到两回。”
6)森林图谱地标
“活化石”桫椤、黑桫椤;树龄达1000a以上的古树资源3株,分别是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区华首古寺旁的人面子、冲虚观庙内的九里香和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乐斜的细叶榕;树木奇观3处,分别是树形奇异的南昆山“蛇松”、古田保护区的“巨藤”眼睛豆及惠东稔山镇伍配村的榕根古庙[17]。
3 生态建设思路与重点建设项目
依据区域空间特征,以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需求为目的,基于大湾区山、林、江、海等生态要素,以自然山水脉络和自然地形地貌为框架,以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和绿色生态水网建设为重点,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构建“两屏、三网、四区、五核、多点、全面”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3.1 生态安全体系建设
打造区域绿色生态主体,构建东部陆海生态屏障
深入推进新一轮绿化惠州大行动,积极实施重点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生态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区域性生态廊道建设、森林碳汇建设、储备林基地建设、森林进城围城和乡村绿化美化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集中连片建设区域尺度绿色生态保护空间和连接各生态空间的绿色廊道,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将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地划入生态公益林范围,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将全市天然林、公益林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逐步促进天然林顺向演替的稳定性。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造管并举、量质并重的工作思路,加大森林抚育力度,强化森林科学经营,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在全面保护地带性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的基础上,通过人工造林、套种补植、更新改造、封山育林等综合措施,实施东江水源地生态修复;以沿海第一重山体范围内的山林保护与恢复为主线,推进沿海防护林生态修复,构建防灾减灾功能与景观效果相结合的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以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为重点,加强灾损基干林带修复,老化木麻黄基干林带更新改造,营造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逐步实施退塘(耕)造林;对现有松材线虫病疫区内受到侵害或严重威胁的松树林或生态公益林中低效桉树林,通过更替改造、择伐补造、抚育改造、渐进改造等技术措施,进行退化防护林修复,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与生物多样性,保障防护林健康有序更替。
依托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资源,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等人文资源,结合生态廊道建设、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整合生态保护、生态体验、文化传承、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功能,将自然保护地串联成为生态保护与弘扬生态文化的有机整体,提升高质量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3.2 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推动乡村振兴与森林惠民
经济体系建设包括产业基地建设、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四个方面。加强岭南特色林药、林果、林菌、竹、茶叶、油茶、花卉、苗木、木本粮油、珍贵树种等产业建设,发展和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林,大力培育非木质林产业,建设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将象头山森林公园打造成为惠州市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建设惠州市梁化、南昆山等森林康养基地。以南昆山、象头山、莲花山脉、罗浮山区等山系、东江、白盆珠水库、惠州西湖、红花湖、潼湖等湿地及各大林区为基础,推动国家森林步道建设。
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融合森林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特色生态文化
挖掘、传承和发扬东江文化、罗浮山宗教文化、海洋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等生态文化内涵,将历史文化、森林生态文化和森林旅游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推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文化产品,开发结合红色旅游、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森林观光、文化体验、森林固碳、生态康养等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推动绿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绿色生态文化相融合,利用博罗县罗浮山保护区、惠东县梁化林场等与以罗浮山百草油为代表的中医文化的渊源打造中药展览陈列馆;依托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地打造生态科普宣教馆;依托叶挺纪念馆、叶挺故居、樟树古树公园,高潭老苏区与高潭森林公园、森林小镇等的联系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4 林业生态发展展望
美好的生活必须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健康良好的基础上,在建设美丽中国秀美画卷的背景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发展的战略机遇下,在惠州市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打造创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的征程上,一是树立“全生态”理念,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筑牢粤港澳大湾区山林和海防林生态屏障,打造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全民休憩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圈,在内涵上发展和深化“惠州绿”、“惠州蓝”名片;二是通过生态旅游、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等绿色生态产业,释放生态红利,打造惠民利民的康庄大道。进入新时代,通过创新林业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发展生态产品、生态文化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和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