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造房子”引发的“追·破·活”策略启示

2020-01-14郁晓洁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园教育集团文苑幼儿园

幼儿100 2019年33期
关键词:房子幼儿活动

文/郁晓洁 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园教育集团文苑幼儿园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与家长的重视。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出台与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不断深化,各地园区都在探索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大计。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也正不断发生变化。而目前学前课程在改革中存在着三大矛盾:“课程理念凸显儿童中心”与“行动以教师立场为重”,“教师心中有课程意识”与“行动上离不开教材与文本”,“教师有尊重个体差异的意愿”与“行动中大一统教学”之间的矛盾。

矛盾一:“课程理念凸显儿童中心”与“行动以教师立场为重”之间的矛盾。

“以儿童为中心”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教师也都知道课程中要关注幼儿,但是当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时,总会存在部分教师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及立场对课程开发的“点”进行简易化处理、浅表性处理、断章式处理的现象。这样一来就容易造成幼儿兴趣寡淡,学习积极性差,与预设实效相距甚远的问题。

矛盾二:“教师心中有课程意识”与“行动上离不开教材与文本”之间的矛盾。

教师都知道应该有课程意识,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原有经验,要关注幼儿学习领域的核心价值,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不乏一些教师存在“本本主义”的思想,即严守“教学参考书”,以教学参考书为“圣经”。

矛盾三:“教师有尊重个体差异的意愿”与“行动中大一统教学”之间的矛盾。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更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孩子。同一个班级的孩子虽然年龄接近,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我国“大班制教学”与“两教一保”的配置原因,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大一统的集体教学,缺乏个性化的处理。

那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关系,从观念与行动上切实转变过来,助力幼儿身心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呢?

近期,我园中班幼儿开展了“造房子”的原创主题活动,在思想上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给我们的教育观也带来很大的冲击。

★启示一:“追”随幼儿兴趣——从“我想造房子”到“真的可以造房子”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尊重幼儿的原有经验,《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当幼儿的兴趣点爆发出来后,作为教师又是否能够接住这个“球”呢?在“造房子”主题活动中,幼儿从“我想造房子”到“真的可以造房子”,甚至还“可以造真的房子”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1.接“球”——敏锐捕捉。

中班“造房子”的活动主题起源于幼儿对于对面建造中“建筑工地”的关注。在二楼平台做操时,幼儿经常被对面移动的吊机、工人叔叔敲敲打打的声音所吸引。逐步建造起来、慢慢变高的房子让幼儿惊叹不已。正是捕捉到了幼儿的这一兴趣点,并且追随幼儿的兴趣,围绕“造房子”引发探究性原创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2.颠“球”——脑力激荡。

当然仅仅只有这些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进一步追随幼儿的兴趣点。于是我们又安排了“脑力激荡”活动,以此来捕捉幼儿对于“造房子”的探究兴趣点,发现幼儿对造房子的工具、材料、结构及施工过程等都十分感兴趣。有的幼儿说:“造房子是用水泥、砖头混一起的,需要挖土机挖坑,水泥搅拌均匀涂在砖头上造起来,然后盖上屋顶,造好后再涂颜色,还有吊机遥控……”有的问:吊机为什么要用遥控机来操控?为什么造房子外面要铺上布?为什么要有柱子?为什么要戴安全帽……通过脑力激荡,“造房子”的主题内容越来越丰富!

3.传“球”——价值判断。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在教育过程中应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在脑力激荡后,我们从幼儿的交谈、介绍中了解到他们对于造房子的想法很精彩,困惑也不少。

那么,是不是所有幼儿说的相关内容都要在主题开展过程中呈现出来呢?是不是幼儿表达的每一个困惑都要组织集体活动一起去解决呢?其实不然!作为教师,不应被“尊重儿童”的观念绑架了手脚,教师除了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还应是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幼儿的这些原有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挖掘大家的共同兴趣与教育点,根据幼儿教育教学的核心经验、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最近发展区来帮助幼儿预设主题推进框架。

在价值判断后,本主题主线基本以造房子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从“策划设计房子、投票选择分组、细化方案”到“收集材料、探索造房子”,再到“参观工地、完善方案”,最后延伸“关爱工人叔叔”的思路展开,让幼儿主动探索和体验造房子的乐趣、问题、辛劳、成就等等。

★启示二:“破”除本本束缚——从“书上怎么说”到“我们去试一试”

学前儿童的学习是基于其原有经验的,之所以学前阶段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正是因为没有哪一部教材能够适合所有幼儿园的幼儿,都能有效地利用相关资源,与幼儿的原有经验对接。而且学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说教式纯粹以被动为主的学习方式,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方式、学习特点并不相适应,因而也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正如这次的“造房子”主题,相信没有哪本书会介绍幼儿如何造房子,类似主题是如何开展的。但这确确实实是这些幼儿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与主题,那么我们不妨一起去试一试吧!为了提升教师对主题课程的执行能力,以有效的教研带动课程的有效实施,进而提升课程质量,教师对本主题进行“主题审议”,即通过教师集体智慧对主题中的问题进行商议并作出选择和决策。随着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主题审议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价值显得日益重要。

1.“问题式”审议,针对前期脑力激荡中的关键性问题,进行重点审议。

“问题”是整个主题审议的关键点。因此在脑力激荡前,教研组内就已经商议出“关键性问题”,然后捕捉幼儿的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统筹性的剖析与价值判断,初步确定主题发展脉络。正如“造房子”主题在前期审议过程中发现幼儿对参与造房子的兴致很浓,但是在具体主体实施过程中如何让“造房子”主题活动不流于形式,使其真正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并且切切实实在主题推进过程中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呢?基于这样的重点问题,组内进行重点审议,就此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2.“辩驳式”审议,针对组内成员的不同意见,进行“辩驳式”审议。

这种审议方式需要将教师分成两个团队,根据同一主题及幼儿的兴趣点,两个小组分别进行主题讨论,搭建主题框架。然后分别进行阐述介绍,进而两组成员进行辩论,发表主题搭建的观点。这样的审议方式最终可能形成两种走向:一是双方达成共识,取各家所长,优化成同一个主题框架;二是各有所长,且无法融合,此时允许求同存异,统一教研组内分两种模式推进主题。

在这次的主题审议中,中班教研组长先向大家介绍中班前期主题幼儿的兴趣点和问题。接着,所有教师分成两组针对中班原创主题“造房子”进行了主题前审议的分组讨论。每组结合幼儿兴趣点和问题,以《指南》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挖掘教育资源,从而进行目标的确立和活动的预设。分组讨论结束后,两组人员就自己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了展示,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面对主题审议中出现的异议,教师自动分成了两组进行“辩论”。两组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大胆地表达想法,多种思维在辩论的过程中得到了碰撞。

通过“辩驳式”的审议研讨,大家不仅知道了每组“造房子”主题开展的“所以然”,更加清楚了为什么如此设计与安排的“之所以然”。在互相的思维碰撞中,中班“造房子”主题不断被优化。

★启示三:“活”化主题推进——从“框架早搭好了”到“还有哪些生发点”

一直以来,主题的架构都是在主题启动前完成的,然后教师分头备课,按节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前期的脑力激荡,我们发现幼儿对造房子的工具、材料、施工过程、房子结构等十分感兴趣。梳理幼儿兴趣点的同时,也分析主题的价值,于是将本主题的开展主脉络梳理为“我们来造房子”,以任务驱动式进行“前期准备”、分组,并在建造房子过程中以问题形式逐个突破来“具体建造”。

1.改变一:横向发展——分组开展“项目式活动”。

在第一阶段“动工前准备”,幼儿在策划“造在哪里,造怎么样的房子”中,发现幼儿对三种房子的兴趣特别浓厚,分别是“木头轮子房”“草棚房”“砖头房”,正是基于幼儿这样的需求,我们决定对主题框架进行调整,以“项目式”的方式来分组推进。就这样通过幼儿的自主选择,三个建筑小分队正式形成,小组长又重新召集队员,对之前设计的房屋建造方案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并完成组内分工以及材料的收集。

感悟:“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们的不同学习需求”一直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的方向。在“造房子”主题推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协助幼儿通过“投票甄选—自主站队—竞选组长—小组优化—实施建造”的方式,将幼儿的多个兴趣点以小组推进的方式开展,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班内的三位教师分别分到三个小组,协助幼儿完成房屋的建造工作。在每一个造房小分队的建设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2.改变二:纵向推进——灵活安排“弹性化活动”。

三个建筑小分队在第二阶段“实际建造房子”的主题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比如“砖头房小分队”在初次尝试建造砖头房时,就遇到了问题,由于草坪地面不平,砌了很快就倒,房子又太小;幼儿自己探索解决方案,加水泥,加沙子,但依旧失败了。

于是幼儿去参观建筑工地,现场咨询建筑工人,还生成了“怎样拌好混凝土”的教学活动。回来后他们进行了二次建造,实现了四个改变:重新选址——草坪变水泥地,用木板丈量——小房变大屋,调整材料比例——随意搅拌变科学配比,真实操作——小玩具变真工具。第三次建造,又遇到问题,房子造高后会倾斜,会倒;于是电话联系泥水匠,邀请工程队现场指导,进行调整:砖块错位砌、挑出混泥土中的石子。眼看着造砖头房子迎来大进展,可是在后来的建筑过程中又遇到难题,连日暴雨,有些幼儿泄气了。于是生成了集体辩论活动“下雨天能不能造房子”。辩论后统一了思想,大家鼓起勇气,同时改进装备,穿雨衣雨鞋,继续建造。

通过幼儿不断探究与努力,三幢房子最终圆满完工。同时根据每一次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生发点,主题活动推进脉络不断地被调整。于是最终生成了主题网络图(具体见右图)。

感悟:实践告诉我们,预设活动要凸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生成活动更多地来源于幼儿在主体实施过程中的兴趣与问题。在预设计划时,不能将计划制订得过细、过于繁琐,而应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关注活动中的价值生发点,依据的幼儿的活动表现及兴趣预设多种发展思路,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依据教育目标及时调整预定的教育计划,制订出生成活动的最佳指导策略,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所以说,在生成活动中,教师预设的内容更多了,要做的准备也更宽泛了,只有将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课程的价值。

后记:

由于幼儿年龄的制约,这一阶段的幼儿思考与活动能力有限,常无法对事物做深入的研究,如何助他们一臂之力,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向深入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想当然地以为我知道,我了解,我明白,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行动与思想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矛盾的。只有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组矛盾关系,从观念与行动上切实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助力幼儿身心和谐而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我们在中班幼儿“造房子”的原创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与启发。从“我想造房子”到“真的可以造房子”启示我们应“追”随幼儿兴趣;从“书上怎么说”到“我们去试一试”启示我们应“破”除本本束缚;从“框架早搭好了”到“还有哪些生发点”启示我们应“活”化主题推进。幼儿“造房子”带来的启示良多,都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特别是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价值。

教育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我们愿意百分百地努力审视,去学习,去奋斗!

猜你喜欢

房子幼儿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孤独的房子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一百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