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泰山记

2020-01-14董燕翔

陕西档案 2019年6期
关键词:泰山民族

文/董燕翔

上大学期间,就想到泰山走一走——毕竟一个学中国历史专业的应当知道这座被历代皇帝魂牵梦绕的神山。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等就是30年。

说起泰山,人们自然会想到五岳。但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泰山会成为五岳之首。从历史的进程看,五岳之中,泰山地处东部,离太阳升起的地点最近,且所在区域文明化进程最早,影响也最为深远。从传说中的太昊发迹于沂水,到孔子云游到泰山,这个区域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礼仪规制的重要发祥地。而礼仪之中又以祭拜天地为最要,“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彰显治国安邦的圣明。既然要拜天,当然要登临高山,尽量凑近天神的耳朵,以防地面嘈杂,影响神人对话的效果。而在这片区域的群山之中,尤以泰山最为奇特、别致。于是,从太昊开始,到泰山祭祀天神就成为一种风俗。久而久之,随着东方文化的广为传播,历代帝王便约定俗成,视泰山为唯一天人对话的场所了。至于其他四岳,所在区域由于文明开发较晚,缺少帝王光顾,虽然自然奇景四溢,骚客游人不绝,毕竟已经是迟来了一步,自然也就不可能与泰山比肩了。当然,作为一名山东人,我对此亦不无自豪之处。这也是我对泰山难以割舍的重要原因。

但我登泰山,还是带了一个疑窦的。只是这个疑窦只有亲临泰山峰顶之后才会有答案。

到泰山,照例要先到岱庙一游。一进庙门,便看见烟雾缭绕,法事连连,念咒诵经,鸣丝吹竹,场面好生热闹。这让我很是啧奇。这个历代皇帝祭天的行宫,竟是一座道家的庙堂。皇家祭天原本是天人合一的仪式,所祭天神当然也为皇家独有。而道家尊仙祭神,虽然仙神众多,却绝不敢僭越祭拜皇家独有的天神。然而在这里,皇家祭天与道家尊神齐聚一堂,并为一谈,好像并无抵牾之处。而接下来当我“牛喘”于泰山盘蛇路上时,竟又看见佛家寺院,这就让我更为惊讶,佛道儒三家齐聚这片山林,泰山真可算得上祭祀建醮的风水宝地了。

快到中天门时,我突然产生出一个遐想:天人感应,这个“天”究竟是什么呢?从太昊到此祭天,到秦始皇固定下泰山封禅的仪式,历代封禅的皇帝无不以登临东岳、昭告天下作为承平四海、天下归心的象征。但封禅仪式略同,天人对话却相去甚远。秦始皇天人对话,祭告苍天,既不是仙,也不是神,而是天庭之上统御万物的天帝。到汉武帝发明了天人感应学说,强力推行独尊儒术的方略后,他的祭天一定又成了另外一个天帝——祖宗。宋真宗干脆直接祭拜元始天尊。可见,历代皇帝设坛建醮的目标不一样,祭告苍天的对象也一定会相左。由此一来,泰山作为天人合一的唯一场所,不就成了百种思想的祭坛了么。但仔细一想,其实诀窍并不在这里。表面上他们祭拜的仪式不同,祭拜的对象也是千奇百怪,但实际是,他们祭拜的对象从根本上还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所祭拜的只有一个“天帝”——自己。

到泰山祭拜,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所祭对象是谁,这些皇帝中有些是真信苍天之上、冥冥之中会有一个能够保佑他及他的后裔千秋万代的无形或有形的力量的,但更多的皇帝则非常清楚,他们的举动,无非是要说明只有他们自己有权在特定的地方与这股力量对话。至于他说了什么,怎样交流、那股神秘的力量又是怎样给他传授机宜的,那是没有关系的,自己根据需要编排就是了。但为了使这种连他们自己都知道的子虚乌有更加逼真,首先要动用全国的财力物力为其铺路,随后便是使用威风的仪仗队为其鸣锣,沿途大小官吏为其开道,轰轰烈烈地行走着过场。而对那些目不识丁的善男信女来说,确又想知道皇帝此次出行,云游泰山,天神又会颁下怎样的天书,盛世又将怎样延绵不绝了。或许,在这场神秘大典的背后,有三类人会得到好处,第一当然是皇帝,他作为天之骄子,又从“神灵”那里领回了新的旨意,统治亿万苍黎黔首,自然是多了一点底气。第二是道家,虽然老聃从来没有说过外在的天神会指导皇帝怎样统御万民,但随后建立的各种天尊体系,自然是皇帝青睐的对象,道观也就可以借机火上一把;第三类就是屈指可数的少数人群了。皇帝祭拜泰山当然要大赦天下,于是有些人便借此机会得到释放,有些人可以得到兑免赋税,有些人则有机会获得一点官家的赞助。虽然为了筹措银子祭拜天地,早在皇帝出行之前,黎黎众生之中已经有相当人员家破人亡,但总归是“不破不立”的,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

只是这样一个天人感应的地方,夹杂着佛、道、儒等众家一起谈经论道,却独独没有显示出皇家特有的威严,总归是出乎我的意料,也让我感慨泰山与许多凡山相比似乎并无二致。

这样想着,便心不在焉地踏上了走向泰山之巅的漫漫征程中。由于是冬季,我以为风景总会打一些折扣,所以只想快快到达玉皇顶,去解我那久久萦绕在心田的谜团。然而,当我步履维艰,在冷冬中盘行的时候,泰山巍峨而不失凝重、峭立而不显张扬的场景很快就映入了我的眼帘。即使面对“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盘”的尴尬,即使处于冥冥苦思、应景各类遗存的时候,泰山博大与雄浑的气息仍然不停地浸入着肌体,庄重、沉稳的魂灵仍然归附着心扉,使我根本不需要每物必看,每景唏嘘,就会像喝过醇香佳酿一般陶醉其中。泰山的青石、泰山的松柏、泰山的溪流、泰山的气象果真具有神灵之气!但,这种神灵之气又来自何方呢?

仔细品品,哦,那其实是一种文化气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并未由皇家祭天而独享,也未由各家集聚而自用。它所浸出的恰恰是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韵味:泰山的雄伟,是民族文化沉淀的结果;泰山的高大,则是民族文化凝聚的结晶。

作为皇家圣地,泰山因其独具的政治特征而闻名天下,使它背后更加丰富的内涵渐渐被人忘却。其实,泰山从一开始就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使其不仅成为历代皇家眷顾的场所,平头百姓也同样吸吮着这座山峰所独具的民族气息。在中国文化中,泰山早已成为民族性格的象征。“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气质的最为典型的表现。曾几何时,我们一直在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贯通古今的发展感到自豪,也为世界上其他民族不断消亡、民族文化纷纷出现断层感到惋惜。我们的孩子阅读哪怕是最为权威的世界发展史,也会被世界各个民族的纷繁复杂、兴亡累迭搅得昏头涨脑。唯独中国历史,不管经历怎样的政权更替,也不管出现怎样的外来入侵,这个民族始终能够独立地屹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这难道不是包容、融合的结果么?不断吸收、不断融合,这是需要一些勇气的。而这一点我们的“泰山”做到了。不论你来自哪里,不论你资质如何,不论你性情怎样,也不论你品行优劣,只要是“土”则必兼收并蓄,当仁不让。于是才有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壮观场景,才有了拔地参天、直接苍穹的雄伟身姿。当此之际,孔子以一介大儒游历这里时,才会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而其他四岳在荣登“上岳”之时,也必尊泰山为其首尊,不敢望其项背了。

“安如泰山”是我们这个民族又一种民族气质的表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在各种世情变故中巍然挺立,在沉沉浓雾苍茫时尽显风采,由此彰显出我们这个民族的坚韧不拔的性格,也流露出倔强、不屈不挠的真情品行。从西周时期戎狄的入侵,到上个世纪八国联军对中国的瓜分,再到日本倭寇欲对我们亡种的灭绝,中国的祸患不可谓不多,中国的灾难也不可谓不深,但中华民族却总以他独有的藐视群雄的气概面对这一切。礼仪在先,安之若素,兵戈随后,淡定自若。不管你来自那邦,也不问你武器若何,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弹指之际,世间重归宁静。而这个民族就在这一次次洗礼中发扬光大,在炼狱般涅槃中得到重生。泰山作为安稳的定海神针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标志性符号么?

当然,泰山之宏伟、之雄阔、之威严、之庄重,都足以令每一个国人去寄托、去依凭。但这些还不能概言它的全部。“恩重泰山”则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泰山所具有的慈祥仁爱、温柔似水般的胸襟。泰山抚育的黎民不仅心胸敞亮,而且永远怀着感恩的心理走过每一天。一举手、一投足,都浸透着善恶分明,一凝思、一言语,都流露着以德报怨。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从不讲求附加条件,当民族处于危机的时刻,他们舍生忘死,从不计较身后之事。我们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国家栋梁、民族英雄,都或者是知遇之恩的体现,或者是骨肉之恩的流露,或者是一饭之德的补偿,或者是一水之恩的回报。整个民族固有的驱恶向善,共同凝练出巍峨泰山的精神,也共同造就出泰山之下黎黎众生的形象。凡此种种,只有到过泰山的人们才会更好地感觉它,更好地体味它。

由博大引来了宽广、由宽广孕育了慈祥、由慈祥萌发了感恩,用感恩之心面对人生,这不就是泰山透露出来的神灵般的气息么?

穿越中天门,不久,终于来到了十八盘。应该说连续走了近两个小时之后,现在已经是人困马乏、饥寒交迫了。据介绍,十八盘总共8 公里长,1600 多级台阶。其陡峭堪称泰山行程之最。攀上十八盘,就是南天门,再到玉皇顶就触手可及了。可到了这会儿,真的没有一点力气了,于是,稍微停顿一下,补充一点巧克力和水分,但冬日的泰山寒风凛凛,稍一停顿,顿觉寒气逼人,毛骨悚然。眼前是陡峭的台阶,停顿则瑟瑟发抖,回头则更是遥不可期,我不禁立定住发呆,这竟是泰山分配给我们的厚礼吗?每一个虔诚的人来到这里,都会是这种礼遇吗?但转念又想,这或许是泰山的另一种暗示吧:没有气定神闲,没有舍我其谁,又如何敢到这里朝圣呢,这样想来,我不禁暗笑。当我一步步抬高海拔,一步步走向巅峰的时候,我所期望的场景不就在我的努力之中嘛。最终,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我终于摸到了南天门的红漆——泰山登顶成功了。

从南天门到玉皇顶,不再有任何险阻,行走也轻松了很多。虽然寒风依旧是那样地刺骨,阴云也越来越覆盖着山顶,一场绵绵细雨就在眼前。但此时,我已顾不上天气,顾不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的拥挤,急切地环顾着玉皇顶周围的山峦——我要解开登临泰山之初的疑窦,我要化解留存在我心底30年的谜团。

当我初上大学的时候,读到一本《唐诗选》。内中杜甫的《望岳》对我印象极深。《唐诗选》的作者使用很多词句赞美这首五言诗,但这些赞美语言却反衬着我的不屑。当时我认为,这不过是一篇诗人登临泰山的应景之作,算不得上佳极品。后人对这首诗的推崇,不过是因为诗人的名气所致,间或是历代登临泰山的大家缺少更为精妙的诗句,不得已而推出的泰山代表之作。之后,每每遇到有人歌咏这首五言时,都会一笑了之。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这首诗韵辙使用的是遥条韵脚,读起来不够雄壮、洒脱。诗中所描述的景色,像是搭积木堆砌起来的,不够连贯。泰山既然是五岳之尊,既然是一个连皇帝都向往的神山,那就只有压上言前或中东韵脚才能凸显出它的气概。但古今多人在不同时期对这首诗都不断有溢美之词,甚至连以赞美山川自然为仙的李白,描述泰山的诗句都没有这首诗那样被人垂青,这又不能不使我产生疑惑,描述泰山真无好句了吗?抑或这首诗真的算是极品吗?

这个谜团缠绕我多年,这次我有幸来到这里,自然想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所以,即使再为劳累,我都要自己爬上来,亲临体会不同地点的不同景色,验证《望岳》的描绘之笔,绝不乘坐现代人创造的什么缆(懒)车。到达玉皇顶时,答案终于揭晓了。“岱宗夫如何”——齐鲁大地尽收眼底。虽然处在冬季,一望四周,并无少许青色,但灰蒙蒙中隐隐绰绰透点着一行行林木、一簇簇枯草、一片片麦田,那不就是永无尽头的绿的资本吗?试想,当红日映照大地的时候,巨石映衬着松柏,松柏笑对着蓝天,溪流欢快地流淌,碧绿辉映着天蓝,一片秀色可餐的局面。而当白云飘浮、渐渐厚重的时候,山中便雾气缭绕,“荡胸生层云”,黑云笼罩着四野,好一个神秘莫测的所在。身在其中真有如临仙境的感觉。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所以,杜甫放眼望去所看到的入归鸟是一点全无,但我相信他老人家登临此处的时候,一定有许多竞相飞舞的鸟群觅到一天的食物后,纷纷归程的场面。我登的名山不多,但绝无一个登高而众山小的情况,所以也一直认为众山小是对泰山的夸张。但当我真的来到玉皇顶的时候,一览众山小的场景就展现在眼前,这可真真地让我瞠目结舌了。此时,我再回忆杜甫的诗句,才真正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分量。杜甫因地而作,感从景出,既讴歌造化,又舒放胸怀;既感慨自然神奇,又昭示政治抱负。情景交融之间,衬托出诗人身处大唐盛世,敢于凌泰山之绝顶,敢于览众山之渺小的气概,而这些,只有才大气高的英才才会有如此的感悟。是啊,没登过泰山,谁人会有资格妄议杜甫的这部诗作呢,而登了泰山,谁人又敢再非议这部伟大的杰作呢,我不禁感到一种歉意,但也圆满解答了我的疑问。离开玉皇顶时,我不禁高声背诵了一遍《望岳》,算是我对它的作者,一个一生潦倒、一生追求的诗圣的致歉吧。

走下山来,听到有人说,到泰山应当在黎明之前攀登,那样到峰顶时正好可以看到日出。对此,我颇不以为然。泰山的神灵之气随时都在沐露着大地,濡染着天空。登临泰山,无论是四季的任何时候,也无论是昼夜的任何时点,你都能够感受到它在浸润着你的肌体,滋养着你的魂魄,你又何必舍本而逐末呢?何况,你看那每天升起的一轮红日所绽放出来的光芒,不正是从泰山当中折射出来的吗?

猜你喜欢

泰山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党是民族的脊梁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雨中登泰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