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审美观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
——以“比德”观为例

2020-01-14张宝华任晟萱

艺术设计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比德丝巾意境

张宝华 任晟萱

引言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源源不断地向世界输出文化。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的相互影响,设计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接踵而来的文化冲击势必会影响到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在学习外来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保持艺术设计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也变得更加重要,即在设计教育过程中坚定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在20世纪40年代,雷圭元、庞薰琹等学贯中西的老一代艺术家,特别强调图案的意匠如果失掉民族的自觉和自信,必在“虚构”和“假借”的幻景上绕圈子,设计应该基于大众的生活,将技术、艺术与大众的思想和感情相联系,设计出具有社会性的时代式样。这为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指明了方向,而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设计理念的作品,也就成为设计师们思考的重要命题。

在社会经济稳健增长之时,社会群体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逐步提升,致使产品的设计趋势开始越来越关注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丝绸”作为世界赋予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纺织艺术设计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在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中国优秀的传统设计理念与现代的设计思潮,以及时尚流行趋势都在影响着纺织品的设计风格,故应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把握文化之精髓,以避免文化复制。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一文中提到:“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现代化一方面突破了传统,另一方面也同时继续并更新了传统。”①因此,以文化为根基,并将其转化为现代语言的设计才具有更为持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多年来,笔者坚持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理念渗透于现代设计教育与创作实践之中,通过丝巾设计的方式,深入解读传统元素背后的文化内涵,将中国文化符号与观念融入到现代丝巾设计之中,力图探索并总结出一条符合现代审美观的设计之路。

图1: The Power of Pattern 一书中西方人对于中国元素的再创作(出自Susanna Salk.The Power of Pattern: Interiors and Inspiration: A Resource Guide.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2018:65)

一、承“比德”观于中国风格丝巾设计之初心

1、“比德”观之解读

雷圭元曾说过:“如果割断历史,企图独创一种风格的话,那就像树木无根则腐,水流无源则枯。即使有丰富的生活素材,如果不借鉴先人的智慧,不探索其中的奥妙,想超越先人是不可能的。”②

在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有众多传统观念影响着创作的内容与风格,而“比德”观就是其中之一。“比徳”观即以“物”比“德”的审美观念,其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观发展而来。孔子曾比德于山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③将自然品性和人的品德相比拟。这种以自然作比、物我合一的比赋,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德”④的哲学思想。张开诚在《君子人格与“比德”》一文中写到:“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予自然物以道德意义”。⑤周积寅在《中国历代画论》中将“比德”两字拆分理解:“‘比’,就是从不同角度联想和想象自然与人之间形、性的相类或相似。‘德’,即指政治、伦理、道德,‘比德’说,就是把大自然的美丑自觉地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伦理、道德观点联系起来的一种自然审美观。”⑥

综上所述,“比德”观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风格的个性所在。对于“比德”观的解读,能够为设计教学与设计创作开拓思路,并提供新的视角和手法。

2、“比德”观之启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高。同时,国内设计领域消费群体的民族文化自觉性也在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纺织设计中日渐增多,纺织设计领域迎来了“中国风格”的新浪潮。“中国风格”或者“中国文化”成为如今越来越多设计从业者用来增加附加价值的标签。设计家靳埭强曾说:“我们这一代设计师怎样传承创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一切现代化与国际化应以传统文化作基本。”⑦

由于中外纺织设计师对中国题材的运用与理解不同,设计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各有所依。西方设计师立足于西方艺术创作的逻辑和文化,对中国元素的再创作,是基于其对外来文化的解读,由于解读角度的差异,其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不同(图1)。对于中国的纺织设计师而言,要想借用传统文化之题进行现代设计语言的转化,就应该将“心德”与“比德”审美观中的道与德结合起来,也就是将设计师的思想、情感与设计的素养、品质相结合,以纺织品为载体促进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与造物哲学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传播。

笔者在教学和科研中进行了大量的设计实践,例如《礼椅天下》丝巾(图2)设计,以明清家具中的椅子造型作为丝巾设计的主题来体现中国的礼仪文化。椅子折射的是中国传统礼节中的坐礼,中国古典的坐具形态与结构决定了对人坐姿的要求,其中蕴含着中国人以礼待人的“德”性。作品《礼椅天下》是基于中国“礼”文化而创作的,选取了显贵的交椅、舒适的圈椅、内敛的官帽椅、精巧的玫瑰椅四款最具代表性的明清椅子。在设计构图中,笔者将椅子朝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意为礼待四面八方的宾客。考虑到明清家具造型的时代气质,在底纹图案的选择上,运用了清代云锦四合云莲纹和明代织锦富贵万代纹,而边饰纹样则结合了清代建筑彩绘旋花纹和古代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借用传统元素配合现代丝巾设计的构图特点,使传统之题活化且具有时尚感。如此一来,通过传统元素、设计角度、构图框架和刻画方式等的结合,在“比德”观与丝巾主题设计之间创生出一种新的设计逻辑。

二、缘“比德”观于中国风格丝巾设计之意境

“比德”观是中国特有的自然审美观及思维模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亲、与山水为乐、与万物共生的精神境界。这种哲学观与审美观常常会营造出客体之景与主体之情相交融的艺术感受,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中国意境;而给人以意境感的丝巾设计,则显得简洁、婉转,且富含诗意。意境的渲染通常是由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与主观精神的意向表现两部分构成,并藉此此给欣赏者传递“画外之意”。结合“比德”观,我们在创作“中国风格”山水植物题材的丝巾时,将意境美深刻地灌注到作品设计的布局、色彩和展示等各个环节中。

1、“比德”观之虚实布局

图2: 《礼椅天下》中国风格丝巾设计(笔者摄)

图3: 《竹林香茗》中国风格丝巾设计(笔者摄)

图4: 《九霄环佩》中国风格长巾设计(笔者摄)

图5: 《窗前鱼影》中国风格丝巾设计(笔者摄)

“比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委婉含蓄的隐喻手法,具有虚实相生、远近交替的自然美意境。 “竹”是常见的“比德”题材,其中空外直、清秀挺拔等特点,与人之“虚心”“坚韧”的美德不谋而合。因竹之气节与其在中国绘画及造景艺术中所营造的雅致意境,笔者在创作《竹林香茗》丝巾(图3)时,借用了园林营造意境时“移竹当窗”的造景手法,将茂林修竹、幽幽香茗的静谧氛围带入丝巾之中。同时以画中画布局,通过透窗将丝巾图案分割为两个部分,窗内是烹茶的幽静场景,窗外是伏案对饮的灵动情境。其中,两两相对的竹提壶与竹段壶是近处的“实”景,若隐若现的密林竹影是远处的“虚”景。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将中国传统的吃茶待客之道与含蓄的“比徳”意境融为一体。

图6: 《幽兰雅韵》中国风格丝巾设计(笔者摄)

图7: 中赫时尚艺术馆“丝·维——张宝华丝巾艺术展”空间展示(笔者摄)

图8: 中赫时尚艺术馆“丝·维——张宝华丝巾艺术展”空间展示(笔者摄)

《溪山琴况》曰:“稽古之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⑧认为“琴操”和人的德性修养是密切相关的。由此意出发,笔者借用梅花、曲谱、古琴等元素,创作了风雅古朴的《九霄环佩》长巾(图4)。长巾画面以俯视的角度,透过梅间,静置一把“九霄环佩”古琴。依稀之间,仿佛一曲《梅花三弄》正从画面上溢出,让视觉上的“实”与听觉、嗅觉上的“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梅香萦绕、宁静致远的氛围与意境,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比德”观之色彩联觉

色彩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同的颜色会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在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下,主观颜色的运用包含着对客观自然的感知与象征,例如强烈的色彩关系给人醒目、丰富的视觉效果,邻近的色彩关系给人和谐、雅致的情感投射。在中国风格丝巾设计中,意境的渲染离不开柔和的色彩关系。

笔者创作的《窗前鱼影》长巾图案(图5),与李贺笔下“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⑨”的惬意之景不谋而合。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的营造,窗格是借景时的取景框,与植物共同构成一幅幅画作,长巾的设计正是对此情景的刻画,同时静中取动增加了窗前涓涓细流、鱼翔浅底的欢愉之景。丝巾整体以黄色做底,黄色象征光明,代表着中国至高无上的皇家文化传统,在京城园林中被广泛使用。同时,我们在图案中穿插了象征生机的绿色植物,邻近色的运用产生了柔和的色彩关系,使图案更具意趣与希望。在丝巾设计过程中,我们对中国色彩文化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使艺术设计与社会需求对接,更是为了让设计的思考过程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即从“以色动人”达到“以理服人”的高度。⑩

花卉是纺织品设计实践中最常用的题材之一。兰花是“比德”观中高洁淡雅的象征,孔子曾将其与君子作比:“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⑪笔者十分欣赏兰花的素雅端庄,并以多种兰科植物创作了丝巾《幽兰雅韵》(图6)。图案中心以黄色为底绘有中国的蕙兰,运用留白及虚实相间的手法,来体现兰花淡薄名利、优雅留香的意境美。周边围绕蕙兰的是迪格比亚喙丽兰(学名:Rhyncholaelia digbyana)、卡特兰(学名:Cattleya aurea)、洋 兰 (学 名:Sobralia macrantha)和白蝶兰(学名:Phalaenopsis grandiflora)等四种颇具代表性的兰花;设计运用蓝紫色调,体现了蕙兰的恬静高雅与悠远飘香的诗意。

3、“比德”观之展陈氛围

中国风格的丝巾设计具有独特的东方气质与艺术价值,丝巾不仅仅是服装的配饰品,也是室内装饰的艺术品。笔者在相关教学及设计创作中深刻认识到作品展示的重要性,因此在展览展示方面十分重视设计理念的传递,将作品从简单的平面呈现方式中抽离出来,使之和空间融为一体并与观者产生联系。笔者曾举办多次中国风格的丝巾个展,为了更准确地传达其文化意蕴,我们时常将丝巾作品用中国画的装裱方式呈现出来,并配以花艺、茶具、家具等来进一步渲染其中式意境(图7、图8)。展览中的花艺以备受中国文人喜爱的竹与兰为主,不仅为展览增添了生机,更是对中国“比德”观的具体呈现。丝巾与花艺、茶艺、家具等相互衬托,使整个展厅萦绕着珠光般的丝绸质地与多维度的感官效果,可谓一步一景、一景一情,让观者从视觉、嗅觉、触觉上沉浸在中国文化和合之美的气氛中,使设计中的信息与观者能够更好地产生共鸣,让观者从丝巾设计中获得传统的理念,并助力现代设计的发展。

三、扬“比德”观于中国风格丝巾设计之个性

人类发展至今,经济全球化、物质同质化,但各民族的文化却始终以各自的姿态发展着。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⑫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个性,不可取代的个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根源与发展动因。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优秀文化与艺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与创新,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在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民族文化的核心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质,即借民族文化的丰富题材,来发挥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新精神。笔者从事丝巾设计教学与实践多年,在中国“比德”观启发下,设计创作出了大量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中国风格的丝巾作品,受到观众和业界的好评。只有鲜明的个性才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相信拥有中国文化传统这个取之不尽的资源,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个性淋漓、广受欢迎的丝巾作品。因为我们并不满足于对传统元素的简单再现,而是要运用现代视角对其进行重新演绎与创造,以拉近文化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让人们能够接受和认同传统理念在教学和个性设计中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结语

本文对中国传统的“比德”观和中国风格的丝巾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与剖析。一方面,我们期待纺织品设计能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到足够的养分;另一方面,我们更希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在当代纺织品设计中获得新生。从而,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设计的良性互动。我们在中国风格丝巾设计方面的探索说明,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这种希望和期待都是可以实现的。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设计师能够加入我们的行列,为中国当代设计艺术的兴盛增砖添瓦。

注释:

① 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第 5-9页。

② 廖延彦:《雷圭元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124页。

③ 孔子:《四书五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第42页。

④ 孙利:《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与天地合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第6-9页。

⑤ 张开诚:《君子人格与“比德”》,《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第25-29页。

⑥ 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下篇)》,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第687页。

⑦ 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第154页。

⑧ [明]徐上瀛、徐梁:《溪山琴况》,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16页。

⑨ 叶葱奇:《李贺诗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年,第72页。

⑩ 范寅良:《凝练和输出价值观:展示策划教学的思考》,《装饰》,2019年第8期,第98-101页。

⑪ 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济南:齐鲁书社,2013年,第244页。

⑫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九日致陈烟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81页。

猜你喜欢

比德丝巾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套路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你送的丝巾,我要找理由带着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季后赛高光时刻乔尔·恩比德没有遗憾
丝巾
过程
大帝重生 乔尔·恩比德
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