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系统的水面无人艇在远洋地区定位性能分析
2020-01-14吴有龙陈维娜
吴有龙,杨 忠,徐 楠,陈维娜
(金陵科技学院 智能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0 引 言
自20 世纪90 年代,水面无人艇(Unmanned Surface Vehicles, USV)已被美国海军应用的战场上,它具有小型化、反应快、隐蔽性好、长航时等优点[1]。导航定位系统作为水面无人艇重要传感单元之一,决定着无人艇航行的精度,利用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实现海上精准察打一体的功能[2]。远洋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航线价值,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日益激烈,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 BDS)的崛起,评估无人艇在远洋地区的定位性能有着重要意义。
BDS 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于2018 年12 月27 日开始开放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当前BDS-3 已经进入密集发射期,预计于2020 年将实现35 颗卫星完整星座提供全球定位能力,包括5 颗地球同步卫星(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GEO),3 颗地球倾斜轨道同步卫星(Inclined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 IGSO),27 颗地球中轨道卫星(Medium Earth Orbit, MEO)覆盖全球[3-5]。到目前为止,BDS 星座主要包括33 颗卫星组成,其中5 颗GEO 卫星轨道高度为35 786 km,位于赤道上方与地球同步运行;7 颗IGSO,卫星运动轨迹以赤道为对称轴,绕“8”字运行;21 颗MEO 卫星,卫星轨道为21 500 km,为7 天13 圈回归周期[6]。
自2012 年以来,BDS 系统已具备基本的导航定位功能,实现了对我国区域性和沿线“一带一路”国家增强覆盖,BDS 实际观测数据得到广泛应用,卫星信号的强度、可见性、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PDOP)值以及定位精度等多个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工作[7-10]。BDS 系统目前仍处于战略建设的最后阶段,尚未实现全球定位,特别是远洋航海区域其系统性能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基于此,本文利用BDS 满星座仿真数据和GPS 真实广播星历数据联合计算,从可见星数量、PDOP 值以及定位精度等方面对BDS 卫星导航系统及其组合的定位性能进行详细比较分析。
1 数学模型与方法
当对星钟误差、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误差进行补偿后,单个卫星修正伪距观测方程可简化为[8]:
式中:ρ 为测量伪距;下标G 和B 分别表示GPS 和BDS;上标m,n 分别表示GPS 和BDS 卫星序号;
(x,y,z)为地球坐标系下用户坐标; (xm,ym,zm)和(xn,yn,zn)分别表示GPS 和BDS 卫星地球坐标系下坐标;b 表示接收机时钟等效距离误差;ε 表示伪距测量噪声。
将式(1)、式(2)在接收机近似坐标(x0,y0,z0)处进行泰勒展开,得到伪距定位线性误差方程[8]:
式 中: (Δ x,Δy,Δz)为 迭 代 求 解 的 位 置 坐 标 改 正 数;(k=1,2···,m+n)为信号发射时刻卫星k 至接收机近似位置的几何距离; lm=ρm-r¯k为观测方程常数项。
式(3)写成矩阵形式:
式中:A 为观测方程的系数矩阵;X 为待估计参数矩阵;L 为常数项矩阵;V 为残差矩阵。观测权重为高度角模型定权P,应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式,计算出未知向量为[8]:
权系数矩阵:
PDOP 值是评价定位精度的重要参数,其值与接收机及各观测卫星间的几何结构有关,定义为[8]: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据处理方法
为了评估基于GPS 系统、BDS 系统及其组合系统的无人艇在远洋地区的定位性能,利用4 个测站进行数据仿真,分别设置为南海海域(测站1)、印度洋海域(测站2)、太平洋海域(测站3)和南极罗斯海海域(测站4),测站的坐标参数和位置分布分别如表1 和图1 所示。仿真过程中,采样数据长度为24 h,采样间隔为30 s,截止高度角为10°。GPS 星座使用2019 年3 月2 日0:00 时-2019 年3 月3 日0:00 时的真实广播星历计算卫星位置,表2 所列开普勒轨道根数用于计算BDS 卫星位置,共有31 颗GPS 卫星和35 颗BDS 卫星。
表 1 测站位置坐标Tab.1 Observation station coordinates
表 2 BDS 系统星座参数Tab.2 Constellation parameters of BDS system
2.2 可见卫星数和PDOP 值
图2 为4 个测站上空的BDS 卫星可视图,可以反映当天BDS 卫星在测站上空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可见,由于BDS 的GEO 卫星为高轨卫星,覆盖范围为58.75°E~160°E,5 颗GEO 卫星在测站1 和测站2 长期可见,在测站3 有3 颗GEO 卫星可见,测站2 和测站3 长期在[-135°,135°]方位不可见,卫星空间几何结构不强,而在测站4 附近GEO 卫星和高仰角卫星不可见。
可见星的数量是定位性能的重要指标,接收4 颗卫星时才能进行定位解算,多余5 颗卫星才有可能保证卫星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有效的可视卫星数目是定位有效性的一个标志。PDOP 值直接反映了卫星的空间分布情况,其取值越小,卫星的空间几何结构越强,定位精度也越高。表3 为4 个测站在一天内的可见星和PDOP 平均值,BDS 系统可见卫星数和PDOP 取值整体优于GPS 系统,特别在5 颗GEO 卫星覆盖的区域,平均值超过GPS 系统可见星4 颗左右,在测站4 由于GEO 卫星不可见,2 个系统的可见星数量和PDOP 取值相当。
表 3 可见卫星数和PDOP 平均值Tab.3 Mean values of visible satellites and PDOP
图3 和图4 分别描述了在4 个测站GPS、BDS 以及GPS+BDS 组合系统可视卫星数和PDOP 值变化情况。测站1 中BDS 可见星最多,最多可达17 颗卫星,最少可见13 颗卫星,PDOP 值基本都在2.5 以内;测站4 中BDS 可见星最少,保持在7~13 颗之间,PDOP值在2~4 之间。GPS 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相对均匀分布,可见星在10 颗左右。部分时间段PDOP 取值超过10,造成定位误差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卫星的几何结构不强造成的。GPS+BDS 组合导航系统,可用卫星数大大增加,在4 个测站中,最少有14 颗,冗余卫星在9 颗以上,可利用多余观测值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而组合系统的PDOP 值相对于GPS 和BDS 单系统显著降低,基本保持在2 以内,能够保障导航的定位精度。
2.3 定位精度
比较4 个测站中,测站1 一天内平均可见星最多,测站4 一天内平均可见星最少,以测站1 和测站4 为例分析GPS、BDS 以及GPS+BDS 三种系统定位性能。图5 和图6 分别为3 个导航系统在2 个测站上东(E)、北(N)和天(U)三个方向上定位误差,定位统计结果的数据如表4 所示。
在测站1,单独利用GPS 定位在ENU 方向分别为3.00 m,2.37 m,6.28 m,BDS 单系统在ENU 方向分别为1.42 m,1.74 m,3.69 m,组合系统在ENU 方向分别为1.17 m,1.13 m,2.76 m。可见BDS 系统的定位精度显著优于GPS 单系统,这是由于在测站1 上5 颗GEO卫星长期可见,整个观测过程中BDS 系统可见星明显多于GPS 可见星,GPS+BDS 组合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表 4 GPS,BDS 以及GPS+BDS 定位误差统计Tab.4 RMS Statistics of positioning errors for GPS, BDS and GPS+BDS systems
测站1 在18:00-20:00 时间段GPS 在东向和北向误差明显增大,超过10 m 的误差,这是由于对应时间段可观测的卫星数量在5~7 颗之间,部分时间段高程超过20 m 的误差。在测站4 位置上,单独利用GPS 定位在ENU 方向分别为2.03 m,2.55 m,7.23 m,BDS 单系统在ENU 方向分别为1.76 m,2.03 m,5.90 m,GPS+BDS 组合系统在ENU 方向分别为1.16 m,1.37 m,3.94 m。在该测站位置上,BDS 系统定位精度略优于GPS 系统,整个观测时间2 个系统的可见星数量相当,且BDS 的GEO 卫星长期不可见;GPS+BDS 组合系统在4 个测站中,可见卫星平均值都在20 颗左右,大大超过单卫星导航系统的可见星数量,并且空间几何结构强,其定位结果水平精度在2 m 以内,高程精度在4 m 以内。
3 结 语
本文介绍GPS 与BDS 组合定位原理与模型,模拟BDS 系统的全星座数据,分析远洋海域的4 个测站位置下的可见卫星数、PDOP 值以及定位精度等方面性能。具体结论如下:
1)BDS 在远洋地区的整体定性能优于GPS 系统,水平定位精度在2 m 左右,高程在5 m 左右,可见星在10 颗以上。
2)BDS 的GEO 卫星在南海海域长期可见,可见星数量保持在13~17 颗,卫星几何结构强,定位性能显著优于GPS 系统。
3)在南极罗斯海海域,BDS 的GEO 卫星和高仰角卫星不可见,GPS 系统和BDS 系统可见星均在10颗左右,BDS 定位性能略优于GPS 系统。
4)GPS+BDS 组合系统在4 个测站1 天内可见星在20 颗左右,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可靠性,改善卫星空间分布,显著降低PDOP 值,提高定位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