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学习时代学习过程演变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2020-01-14赵鹏燕

大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习者研究教育

赵鹏燕 李 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反思教育》中提到,随着全球化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当今世界的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剧变,其中可能涉及到方法、内容和学习空间的改变,这就发起了对传统教学的挑战。[1]人类历史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农业社会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到了工业社会,由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课堂上,开始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简称D-Learning)、电子学习或网络学习(Electronic Learning,简称E-Learning,以下统一用 “网络学习”代替)、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简称M-Learning)应运而生,人类社会也逐渐进入信息时代。

一、问题提出

远程教育的出现,分离了教师和学生,却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效益,[2]但是远程教育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足、师生的教学交互性差、学生疑问得到解决的速度和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等说明远程教育需要移动学习的加盟。[3]远程教育从第一代函授远程教育,到第二代电子远程教育,再到第三代数字化学习,都不断发生着变化。随着通信技术及移动设备的发展,远程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第四代移动学习。移动学习基于移动设备和通信技术,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成为可能。[4]知识社会最重要的移动服务之一是何时、何地访问相关的存储信息。目前,在学习和教学环境中使用知识和最新的通信技术不仅是加强教育方法的有益工具,而且其多样性使学生有机会选择并最终利用他们可获得的最佳技术来实现最好的学习成果。

进入到21世纪初,也就是本研究选择的时间区间段(2000-2018年),远程学习已经随处可见,而网络学习的发展弥补了之前远程学习无法面授的缺陷。移动电话和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增长的速度也非常惊人,移动学习就是将这些技术应用在教育和培训领域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上,移动学习也是让学生能够在进行远程学习的空间上更加自由。随着技术的发展,远程学习已经达到了服务终身学习的水平。教育世界为它的目的完成的最后一环作品被称为“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用移动技术填补以前远程学习系统不足的候选系统。[5]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依靠的主要技术是4G技术,主要的属性是具有更快的通信速度、更广泛的网络频谱、更好的图像和视频传输、沟通更灵活。[6]以此技术的特点,移动学习可能是未来远程学习的主要形式。无论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赞成在教育环境中利用移动技术,他们表达了一些安全和覆盖问题,需要相应地加以解决。[7]

因此,本文选取了远程学习发展进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运用科学准确的方法分析移动学习发展的热点以及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探索前沿的学习方式,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路径。这也响应了我国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号召,用教育信息化来引领教育理念、模式、体系。[8]对于相关领域的理论建构和研究实践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为CNKI)为文献源,将期刊发表年限设置为2000-2018年,通过高级检索在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以及CSSCI期刊 中检索主题为“移动学习”的文献。经数据转换,共得到适合Citespace 分析的原始文献966篇。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文献计量学是采用定量手段以各类文献为对象,研究文献交流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数学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9]这种定量研究的方法必须基于各类统计数据,对一定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本文采用此方法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分析,利用陈超美博士研发的Citespace软件对近18年来大数据背景下移动学习研究的关键词进行数据分析,并且运用软件进行关键词共现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从而探索移动学习中学习方式的演变。[10]

三、学习方式演变

本文选取的文献来源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期刊,由于2000年之前移动学习都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本研究期刊检索限定时间为2000-2018年,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得出时间标签图(图3-1),每个聚类又包括诸多研究内容,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大体变化。

图3-1 移动学习关键词聚类时间标签图

(一)聚类#0:移动学习

关键词主要为:比较研究、研究模式、发展现状、未来趋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接受行为、UTAUT模型、远程学习。移动学习自2002年首次研究以来,学习方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图书馆—移动学习系统—Android系统—移动学习APP。移动学习逐渐实现了设备的可移动性,使得学习更加方便快捷。移动设备作为应手之物的学习工具,通过对日常任务的编码、塑造、重组,为学习者带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相比较传统教育形式,科技在促进教育变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育应用产品因此受到推崇。有研究者做过关于APP学习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82.22%的学生使用超过3个(含)以上教育学习类APP。84.44%的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到工具类、参考类APP辅导自己的学习,如印象笔记、PDF阅读器、任务管理等。[11]学生使用APP频率的增加,表明移动学习更能适应现代化学习特点,学生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获取知识的速度显著提高。

(二)聚类#1:微课

关键词主要为:移动学习、移动终端、Flash、微型移动学习、在线学习、MOOCs、高等教育、热点变迁、翻转课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微课作为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载体,主要运用于高校,以移动图书馆为载体,移动设备或者手持设备为工具,主要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移动学习出现以来重要的学习方式,相较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更多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互联网的发展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尤其是高校学生群体运用自主学习的几率更大,自主性更强。调查显示,对研究生帮助最大的学习资源主要有搜索引擎(44%)、电子学术刊物(24%)和课程学习网站(15%),可见好的学习资源应贴近学生专业、具有权威性,且优秀、充足,方便学习者获取。[12]自主学习,自我总结,才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增强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和分析的能力。网络学习也为自主学习扩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网络是一个巨大数据库,它的出现将知识的层级化逐渐变为了网状,不仅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也加强了纵向联系。同时,网络学习能够创造交互条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与他人进行交流,分享知识。使得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的同时能够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协作学习是移动学习必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学习的空间和环境,在一定的网络学习平台讨论问题。相比传统的教育,网络学习中强调的协作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习环境的建构,也就是虚拟网络的应用。这就要求平台具备多样的协作机制,移动学习更能满足此特点。

翻转课堂是学习的典型代表。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利用视频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讲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针对讲解内容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12]利用视频教学并且在课前完成,节省上课的时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也可通过收集相关资料适当拓宽知识面,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制作视频对于教师的挑战较大,又通过优化革新出现了类似的网络教学,包括慕课(MOOC)、在线学习等学习方式,正逐渐被学校教育推广应用。新型的学习方式比如智能手机出现以来的微信、教育APP等移动学习工具正在成为主流,为师生所喜闻乐见。

(三)聚类#2:远程教育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情感认知、认知风格、设计原则、远程教育、短信息服务、德斯蒙德、研究现状、MOOCs。移动学习作为远程教育的延续和发展,研究内容很多都与其相关。研究关键词包括移动终端—微课—微学习—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包括科学化的选课、网络学习资源的便利阅读以及可以通过网上的系统进行学习的评价。这种学习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基于远程教育的很多“一对一”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发展,针对个性设计学习方案,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习的方式会更加先进。

慕课成为远程学习的主要类型之一。作为在校教育的补充,实现课堂学习与在线课程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慕课学习者约3,000万人,国外几个主流慕课平台的学习者约6,000万人。2017年,MOOC提供商宣布推出几门基于MOOC的在线学位课程,吸引了超过7,000名学生注册学习。注册在线课程、实现远程学习的还有“终身职业学习者”。在企业培训方面,截至2017年年底,共有超过500家公司注册了Coursera for Business服务;EdX for Business现在正在与40家公司合作提供培训。注册在线教育课程,能使学习者获得更优质的高校教育资源、其他大学的学分、在线学位,或者获得终身职业学习的机会,从而提升职业能力。[13]

(四)聚类#3:教育信息化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学习资源、资源设计、开放大学、内容设计模式、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教育技术、地平线报告、混合式学习。教育信息化为移动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创建了便捷的学习平台和环境,使得学习者获取资源的手段更加多元,获取的知识更加全面丰富。

(五)聚类#4:智能手机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学习资源、资源设计、开放大学、内容设计模式、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教育技术、地平线报告、混合式学习。智能手机聚类从2010年开始凸显,依次为: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实践教学、微课程、翻转课堂、网络以及高等教育。智能手机作为移动学习必备的设备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在线学习、教育APP应用、跨文化交际等等。手机的各种软件能够将课上的学习和课下的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的延伸以及互补。手机方便家校联系,也能够适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得到老师的反馈,还能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蓝墨云班课”,能够进行签到服务,还能完成学习资料的传送、各种通知的推送等等,为学习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为移动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六)聚类#5:大数据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英语教学、移动智能、移动学习资源设计、三维计算、成人教育、微信平台、信息通信技术、社交网络。大数据是现代移动学习得以实现的技术背景,互联网实现了数字校园、远程教育,以及移动教学。“互联网+”时代学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学习者完全是自己选修课程;其次,学习变成了协作式、探究式的深度学习;第三,学习过程更加关注自我评价及学员互评,强调学习者自己以及学员之间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14]

运用微信是大数据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微信通过微信群功能把不同特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和教育经历、不同学习动机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使各个学习者通过微信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自己擅长的东西与微信朋友分享,及时学习自己所不擅长的知识。相互之间进行知识的共享与协作,是基于微信的协作学习的最大优点。同时微信还提供订阅号服务,对使用者感兴趣的公众号信息直接推送,方便学生把微信作为自己个人学习研究的平台。[15]通过微信的网络协作学习使学习者分享不同的知识和信息,并且能够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学习,是良好的学习方式。

(七)聚类#6:可用性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学习环境、知识可视化、聚类分析、共此分析、研究热点、因子分析、教育技术。移动学习可以应用于微信方面,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人工智能学习分析。比如现在在北京各中小学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进行学习的分析,最后以“教育大数据分析平台—成绩分析报告”作为反馈。试卷根据维度划分,学生考完试之后会将各个部分的成绩分别上传,从而分析你的作答情况、年级最高分、年级最低分、年级平均分,年级得分率、考察的知识点以及考察的能力,最后给出学习建议。目前的分析报告是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因此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可以看出,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学习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的事情,学生也不能仅仅在象牙塔学习,对症下药是改善学习的良药,而移动学习使用的教育技术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最佳手段之一。抓住时下流行的“云技术”,凸显其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的优势,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八)聚类#7:终身学习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终身学习、学习情境、移动通信技术、学习模式、课程设计、小组协作、模式构建。终身学习从2008—2018年都注重学习环境的建设。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课堂媒体诸如PPT逐渐过渡到课上或者课下的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学习者大多通过移动终端获取信息,这种自由化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利用任何闲暇时间都可进行碎片化学习,及时得到知识的补给,尤其是成人教育的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与体验者。如此一来,成人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化得到发展,不再一味地需要寻求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学习方式发生很大转变。终身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移动学习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移动学习来实现终身教育。

(九)聚类#8:情境感知

主要关键词为:移动学习、情境感知、泛在学习、认知风格、学习现状、无缝学习、课程开发、基础教育、解构与重构、掌上电脑。情境感知注重学习者体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词为:学习模式—云计算—无缝学习—学习情境—教育游戏。学习者由无意义学习过渡为意义学习,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游戏的作用。关注学习者的兴趣,以及考虑到学习者注意力集中程度,设计游戏推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体现灵活性,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能学习知识与技能,一举两得。

无缝学习是与泛在学习以及移动学习存在些许差异,主要指学习者可以使用个人移动设备在各种情境下随时随地学习,并且保持学习的连续性。无缝学习有时空无界限、方式多样化、知识相融合的特点。[16]

四、学习过程的五要素分析

(一)学生

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移动学习使用主体包括五种,大学生(12)、新时代农民工(4)、农村教师(2)、博士(2)、高职学生(2),可以分为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其中学生群体频次最多为16次,占据主体总数的72.7%。这表明移动学习在大学生群体内使用广泛,主要由于大学生更加强调自主性学习,尤其是博士阶段,而移动学习主要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还有教师群体,主要论述农村教师,表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农村教师自2013年开始逐渐开始重视移动学习的重要性。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是新时代农民工,移动学习扩大了学习的对象,不仅是在校学生,社会人士也能使用移动学习获取知识,从而加速了终身教育的进程。

(二)教师

在移动学习时代,为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需寻求不同路径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但由于信息化支撑的移动学习是以教师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为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要进行的是个体的学习活动,即以自身专业发展为导向,利用各种智能终端设备搜索和访问大量的学习资源。此时,教师由“教”转变为“学”,由“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17]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以及学习效果都产生影响。很多教师尝试将课堂的重点、难点以及习题讲解制作成微视频应用于教学中,视频教学成为信息化时代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随后,教师通过在线学习记录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以及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来把握教学的进度和讲授课程的重难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通常会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情境,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的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进一步促进教学过程实施。

(三)教学内容

移动学习的资源是移动学习得以开展的媒介,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建立优质的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18]数字化的课程资源是重要的支撑。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需求,需要开发不同的资源,比如:微课程视频、在线题库、多媒体课件、教育软件等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提供了可能。

(四)教学媒体

移动学习的发展得益于技术的更新,早期教学媒体主要是黑板和粉笔,还有一部分靠教师的口头传授,一般局限于教室的面对面授课。工业时代逐渐出现了幻灯片和投影。这种通过图像以及声音传递的信息更加生动形象,相应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但是学习的交互性比较差。到了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各种数字化走进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协作性。移动学习使用的媒体主要有移动教育网站、移动通讯设备以及计算机媒体,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更加方便快捷。

(五)教学环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逐渐取代传统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对移动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移动学习持续发展。相较于传统的教育来讲,移动学习可以一定程度解决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教育资源的地区不均等现象,促进教育得到生态化发展。而移动学习实现的条件必须有技术和媒体的支持,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建构交互学习环境。归根结底,教学环境是移动学习实现的根本保障。

五、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影响。总体而言,移动学习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一种远程学习方式,网络学习弥补了远程学习不可面授的缺陷,移动学习又打破了远程学习空间上的束缚,是独特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移动学习越来越受到学者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来说,由于“大数据”的特有优势占据足够的主导地位,在促进教育的转型发展上,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主体的特点

在移动学习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倾向于对教育技术进行探讨,比如提到的远程教育、慕课、学习方式等,对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产物,如何适应学生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这些新兴的学习方式是否可以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而安排教学?是否能够运用到所有学习者身上?如何应用能达到最优的效果?解决此类问题,研究移动学习的发展和使用规律是关键,可结合学习者发展特点进行移动学习的课程建构以及教育教学实践。

通过对关键词的整理分析还发现,研究主体大多集中于大学生以及成年人,比如提到的“成人教育”“大学生”“高等教育”以及“高校”,从未涉及到小学和中学阶段。一方面说明移动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管从设备还是人的接受能力可能更适用于成年人,另一方面可能是研发不够完善,尚未形成针对中小学生的完整教学体系,还可能是其研发主要依托于高等教育机构。扩大研究主体,使我国的教育整体走向信息化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移动学习不能止步于高校,对于小学和中学如何善加利用科技设备、提高教学效率,如何实现个性化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等等,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关注教师的专业素质

目前移动学习的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在于信息化的建设以及设备的更新,研究移动学习环境下教师发展素质的内容很少。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者,理应承担起传授新技能的职责。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知识储备以及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各项能力,对于移动学习的新发展,教师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操作设备,教授新知识,是否能够通过移动学习的方式完成教学的完整环节,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提出良好的建议,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移动学习背景下,教师做一名很好的行动研究者将是最佳选择。

(三)完善与整合教学内容

移动学习研究时间不长,就内容本身而言虽然有教学、学习和课程的区别,但是通过网络这种手段进行学习一方面使知识的碎片化比较明显;另一方面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信息技术背景下,大数据研究较多,课堂教学中提到的远程教育、慕课及翻转课堂占据了论述的主要部分,技术平台主要是微信。其余内容不论是关键词数量还是文献数量都寥寥无几。因此,缺乏对完整的教学或者课程体系的阐述,如何借助移动学习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尽可能减少因运用移动设备学习所带来的问题,如何加快促进教学向纵深发展,进行教学实践与评估是日后研究的重点。

(四)教学媒体的多样化发展

在移动学习的研究领域中,教学背景主要为“互联网+”以及信息化发展,教学媒体以移动设备和教育类的软件为主。研究中主要介绍智能手机以及微信的功能,对于其他类教学媒体设计较少。这表明教学媒体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移动学习如何应用在这些设备中,具体的操作程序是什么?有哪些新兴的媒体,如何发展教学媒体来促进因材施教,以及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将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六、总结

通过Citespace软件对移动学习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移动学习时代学习的整体状况。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移动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翻转课堂、慕课等使得教学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仅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效率,对学习者的发展大有裨益。

注释:

[1]反思教育:向“全世界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5:47.

[2]Desmond Keegan.从远程学习到电子学习再到移动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0,(5):6-10.

[3]张媛媛. 硕士研究生移动学习的调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Inceoglu M. M., Donmez, O., Gelibolu, M. F., The New Face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Mobile Learning, IETC ,2006,(4):19-21.

[5]Bai, V.S., Kanickam, S.H., & Vijayaraj, N.. Research on M-learning supported by 3G/4G[R].2nd National Conference in Emerging Trends in Informative Computing Applications (IWAY), 2012:12-15

[6]Hamid R. Abachi, Ghulam Muhammad. The Impact of M-Learning Technology on Students and Educators[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4,(30):491-496.

[7]何克抗.如何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远大目标[J].开放教育研究,2018,(5):11-22.

[8]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10.

[9]陈悦,陈超美,等.引文空间分析原理与应用——Citespace实用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2,16,75-76.

[10]范泽宇. 基于学习者体验的移动学习App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7.

[11]王晓丽,刘占波,刘畅,等.研究生网络自主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7,(10):110-112.

[12]宋美喆.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6,(3):71-74.

[13]赵占香,张平.手机媒体对学习方式的影响[J].传媒,2018,(11):41-43.

[14]汪雅霜,汪霞,付玉媛.“互联网+”时代研究生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改革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4):28-34.

[15]苏佳. 基于微信的研究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河南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16]王梦婷.无缝学习研究述评[J/OL].成人教育,2018,(12):1-7.

[17]韩吉珍.智慧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8,(8):84-88.

[18]何涛,曾春霞,刘纪平.移动学习环境下高职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J].河南教育(高教),2018,(8):112-114.

猜你喜欢

学习者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