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思想“军火”:论抗战时期的时代出版社
2020-01-14吴星晨
◎ 吴星晨 庞 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时代出版社是抗战时期上海唯一揭露法西斯暴行的宣传机构,它为起义的奴隶运送思想军火,同时为新生的红色政权输入健康的血液。时代出版社创办于1941年,1956年并入商务印书馆。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众多实力超群的大书局相比,时代出版社在十几年间,从最初的一个编辑、一个周刊,发展成为具有相当编译力量,并拥有印刷厂、装订厂、门市部、发行网的出版社,出版的日报、杂志、书籍也在望平街占据一席之地。在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政治性、商业性兼具的时代出版社,创造了“逆势而生”的出版奇迹,其生存之道、编辑理念尤值得探讨。
当前出版史研究对时代出版社的关注寥寥无几,仅散见于文学、翻译类著作和回忆文章中,出版社的贡献一直不被大众所知。本文以时代出版社为考察对象,力求还原和丰富上海抗战文化记忆,探讨出版活动的社会与思想价值。
一、创办背景及出版特色
1.出版特色:借苏抗战
时代出版社的成立与上海所处的特殊国际国内形势相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与英、美结盟,利用上海租界的中立地位从事新闻活动。上海租界全部沦陷后,进步报刊几乎无一幸免,相反各种法西斯宣传的书籍和小册子在沪大量编印刊行。为揭露法西斯的阴谋暴行,传递世界战场的真实消息,中共地下党派人与苏联塔斯社联系,创办《时代》周刊,主要刊登苏德战场的消息、战地特写、通讯、军事述评。“《时代》的创刊,使关心国事的上海市民精神振奋,仿佛在污浊的空气里吹来一股清风。”在《时代》周刊基础上,时代出版社以“苏商”名义在汪伪政府正式登记。
介绍与传播苏联反法西斯斗争与革命建设的事迹与经验是时代出版社成立初期的工作重心。该社出版物包括报纸、期刊、书籍三类:报纸有《每日战讯》《时代日报》;期刊有俄文《时代》、俄文《今日杂志》、中文《时代》、中文《苏联文艺》、中文《苏联医学》、英文《每日战讯》;书籍主要有文艺小说《不屈的人们》《人民不死》《伊凡·尼古林—俄罗斯水兵》《试炼》《暴风雨》《戏闹的河》《妻》《特烈勃林卡地狱》《外科医生》《高尔基选集》,戏剧剧本《战线》《赴苏使命》《侵略》《俄罗斯人》,俄语教材和读本《俄文读本》及《史大林言论集》,等等。
2.出版宗旨:政治性与商业性的双赢
自五四时期《新青年》《新潮》等刊物热衷文学评论开始,强烈的政治革命色彩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本身的商品性,亦要求在编辑出版、刊载内容、文学本体等方面尽可能满足读者。时代出版社尽可能兼顾了政治性、商业性、文学性。
政治性是时代出版社的突出标签。出版社的诞生与苏联塔斯社和中国共产党有着密切联系:时任塔斯社社长罗果夫是苏联共产党员,给予时代出版社间接指导与援助;实际主持人姜椿芳是上海地下党戏剧支部书记、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编译人员队伍或是社会进步人士,或是中共地下党员。时代出版社顺应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政治潮流,同步译介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是中共在沦陷区的重要宣传机构。可以说,时代出版社是“非常时期”的政治产物。
另外,出版社也兼顾了商业性。时代出版社在登记声明中说,“设立出版社的目的是经营出版社及出版图书期刊的商业活动,以获得法定的利润”。时代出版社深知沦陷区民众的阅读需求,出版物往往一经面世便被抢购一空。仅苏联红军击破纳粹德军的战场地图就发行了10万份以上。姜椿芳回忆,“时代出版社的杂志书籍在上海销路很大,能够自给自足”。据统计,抗战时期中文《时代》发行2.17万份,《苏联文艺》发行2.6万份,《时代报合订本》到1947年每月最少有3万册发行量。
二、艰难处境中的生存之道
上海全部沦陷后,日方实施了严密的查禁和查封活动,中国出版界遭受沉重打击,被毁图书无可统计。在“日军查封沪上书业”事件中,商务、中华、开明等五大书店总店及分店五家遭查,印刷厂四个、仓库十余处被封,1 900多万册书籍被没收,其他各书局亦被“席卷一空”。到1943年,整个上海出版界出版新书仅62种,尚有文章抱怨半年来小孩都无书可看。时代出版社运用各种“弱者的武器”,隐蔽、曲折、巧妙地进行反抗。
1.借助苏联的掩护与斡旋
1941年,苏日两国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因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也在表面上维持着友好关系。苏联侨民能够以第三方身份在上海租界活动,并免于被日本政府查禁。时代出版社以“苏商”的名义创办,从此布尔什维克、社会主义、列宁、工农苏维埃政权等字样,便公开地呈现在广大中国读者面前。姜椿芳感慨,“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出现的奇迹,是利用了当时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所形成的特殊局面而出奇制胜的结果”。
时代出版社的成立也离不开苏联方面的实际帮助。中文《时代》创办时,由塔斯社提供经费,苏联政府宣传费用预算里有时代社的专项经费,苏联侨民和团体组织对时代出版社也时有捐款和赞助。出版社所需的俄文稿件和资料,主要翻译塔斯社电讯、俄文报刊及苏联文艺作品。在上海物资急缺、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出版社所用纸张皆由苏联方面提供。上海沦陷后,中文《时代》周刊被查封,经由苏联友人和日本方面积极斡旋,刊物在停刊三周后恢复出版。中文出版物的稿件审查,由苏联人出面把稿子送去,同日伪政府周旋“蘑菇”。一旦出版社人员遭到逮捕或迫害,苏联方面会积极交涉并设法营救。在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日伪更通过收买、监视等手段,企图干预出版社的工作,经过苏方的协助,时代出版社在停业整顿的情况下,仍然保留了编辑、翻译人员和印刷工人,为后续出版工作打下基础。
2.注重迂回,不触碰底线
时代出版社在其刊物中从不涉及抗日战争、亚洲问题及太平洋战争问题,坚决不触碰日伪底线。在新闻宣传中,时代出版社不做“爆炸性一击”,主要报道苏联对纳粹德国的斗争及英美军队的军事行动等。出版社虽然未做正面的宣传鼓动,但总是利用一切机会鼓舞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如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纪念时,刊物发表郭沫若、邹韬奋、茅盾、柳亚子等寄至重庆、香港的贺电,希望中苏人民团结一致,“以雷霆万钧之力,扫荡纳粹狂魔”;发表大量介绍和评价苏联人民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强调游击队在反对法西斯的斗争中,“在战略上,其意义是日益提高的”。
3.开展智慧斗争,突破新闻封锁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政府对时代出版社日夜监视、威逼利诱、传讯不断,出版社的正常发行工作常常遭到干预和限制。在恶劣的出版条件下,时代出版社采取智慧的斗争方式,多次化险为夷。为突破日伪的新闻封锁,出版社在发行部门口挂一幅苏德战事地图,用红线和小红旗表示战事进展,每天更新,吸引了众多关心时局的人。出版社内都是一些隐蔽身份的共产党员,但不建立党组织,彼此之间不联系,时代社内部也不再发展新党员,保证党员的安全。时代出版社虽免遭查禁,但仍处于日伪严密的监视下,无法获得正常的稿件来源,为此出版社培养了自己的翻译队伍,保证稿件的供应。汪伪政府每天要检查时代社报刊的“清样”,当审查文章被抽掉后,刊物便采用“开天窗”的办法,引起读者对日伪审查的猜忌和不满。
三、抗战时期时代出版社编辑理念
时代出版社植根于自身特色和沦陷区抗战实际,一方面深受苏联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努力迎合中国读者的需求,完成本土化改造,维系进步文化的传播阵地。
1.刊物装帧“苏联化”
时代出版社以翻译和介绍苏联文艺作品为主,利用苏联的装饰、绘画、文字,结合书稿内容,往往别出心裁。整体看来,刊物设计简单干练,图片居于显著位置,呈现出严肃性、政治性的风格。封面图片多为铜板印刷,以领袖形象、前线战士、少女、民众影像为主流。从文字看,大多以象征“血”和“铁”的红黑二色装帧,常用手写单线扁体字。在编排上,刊物采用横排,从左向右。作品的标题、作者、文中的人名、地名下面均附注俄文。按照苏联出版物的习惯,目录排在刊物最后,中文目录之后还有俄文目录。篇头的头花和篇末的尾花,都用苏联报刊上常用的图案花式,大多是镰刀、斧子和五角星的变化图案。这些编排方式体现了对苏联出版物的借鉴和效仿。
2.译介注重趋时性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进攻苏联,无数作家和诗人奔赴前线,控诉敌人的罪行,向民众发出保卫祖国的呼吁,成为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文学的显著特点。上海和苏联虽相隔万里,但在塔斯社的支持下,出版社想方设法获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并及时译介。《时代》周刊、《苏联文艺》从第1期开始,翻译大量苏联卫国战争的报告文学、诗歌、小说,这些作品很多刚在苏联问世,就被介绍到中国。1945年前后,苏军不断收复失地,重建家园、恢复工农业生产成为苏联刊物内容主流,时代社大规模译介苏联的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情况,并利用插画描述苏联人民热火朝天建设家园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展望。
3.编译队伍本土化
抗战时期,时代出版社除罗果夫外,编译人员基本都是中国人,呈现出明显的本土化特征。主要翻译人员有:姜椿芳、陈冰夷、许磊然、叶水夫、戈宝权、草婴、任溶溶、朱烈等,后期他们被分散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单位,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俄文编译人才。
时代社的刊物由一些有经验的翻译家从俄文翻译而来。他们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大部分人有学习俄文的经历,以时代出版社为中心团结在一起,树立了一种翻译风格。当时苏联作家的很多作品从英日和其他文字转译而来,大部分不太准确。时代出版社坚持从俄文原本翻译。《苏联文艺》在办刊宗旨中提出:“本刊所提的目的是发表完全从俄文直接译出的新苏和旧俄文学作品的译文。”出版社人员坚持鲁迅提倡的翻译方法,“严格按照原文句式、格调,不减不增,忠实翻译,宁信不雅”。虽然出版社的翻译人员还不太成熟,对文字的表达和原文的理解仍有欠缺,“但他们的工作态度是认真的,遵循的原则是正确的,介绍的作品比较充分和适当地反映了苏联当时文学艺术的情况和成就”。
4.内容提倡战斗性
时代书刊社紧扣抗战的时代需求,对译介作品进行遴选时,往往是现代的压倒古典的,战争题材的压倒和平题材的。通过《时代》周刊、《时代日报》的报道,声讨法西斯罪行,鼓动民众奋起抗争。译介的文艺小说多突出刻画仇恨德寇的心理,歌颂卫国战争初期苏联人民和红军为国捐躯的事迹,抒发人民对祖国炽热的爱。戏剧作品中,《前线》《赴苏使命》《俄罗斯人》等反映了苏联人民坚持斗争至死不屈的品性。美国人称赞《赴苏使命》是帮助苏美两国互相谅解和更加亲近的作品。关于柯尔纳楚克的《前线》,《解放日报》将其连载并发表社论,“同志们热爱这个剧本,争取演出以扩大影响,各地区又克服物质上的重重困难,进行了排演。格尔诺夫和欧格涅夫的形象,对我们全党、全军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四、抗战时期时代出版社的历史影响和经验
拉斯韦尔指出,“现代战争必须在三个战线展开:军事战线、经济战线和宣传战线”。作为战时宣传的一部分,时代出版社的宣传体现着战争的特性;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工具,时代出版社在“救亡图存”理念指导下,在建构认知、激发情感、指导实践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践。
首先,起到了政治动员与唤醒的作用。选择适当的诉求主题是政治动员成功的关键原因。时代出版社将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作为两大关键议题,报道世界战争的最新消息,是上海唯一揭露法西斯暴行的机构,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宣传世界人民英勇斗争的行径,坚持为民众灌输抗战必胜的信念,激发读者的爱国热情。
其次,清除了思想毒瘤。沦陷区上海几近成为法西斯宣传的阵地,被排除在全民抗战的主流之外。时代出版社刊物以鲜明的政治主张、强烈的民族情感获取民众认同,为民众提供精神激励和安慰,力图使民众摆脱法西斯的洗脑宣传。出版社译介各类反映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主流风气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教材,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带给读者健康积极的审美享受。
最后,为新生红色政权带来了思想火种。时代出版社译介出版苏联文学,培养了一批专业翻译人员,宣扬了先进的世界观和革命精神,推动一批批进步人士走向革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打下人才基础。出版社为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政权建设的“母本”,苏联革命建设的成就与经验对向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读者有重大意义。
出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代出版社通过曲折、巧妙、多变的斗争策略,在沦陷区乃至解放区传播了红色的思想火种,为中国在新时代条件下开展文化传播、打造国家形象提供了现实借鉴。事实证明,借势而为、因时而变、服务大局的理念才是有效的文化传播形式。出版社只有坚持崇高的理想,为国家、民族的文化建设、文化积累做出贡献,才能赢得受众,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注释:
① 邹振怀.20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43.
②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01.
③ 草婴.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时代[N].新民晚报,1995-5-7.
④ 罗果夫.时代书刊出版社五年[J].时代,1947,7(34).
⑤⑫ 姜椿芳.姜椿芳文集 第9卷 随笔三 怀念•忆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120.
⑥ 闵大洪.苏商时代出版社与《时代》周刊、《时代日报》[J].新闻研究资料,1986(3).
⑦ 小川爱次郎.日方援助中国出版恢复的当务之急[M].钟山,译//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上海罪行史料汇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658.
⑧⑬⑭ 姜椿芳.《苏联文艺》的始末[J].苏联文学,1980(2).
⑨ 马光仁.马光仁文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224.
⑩ 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975.
⑪ 曲振明.旧书刊撷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4:154.
⑮ 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345.
⑯ 陈建华.俄罗斯人文思想与中国[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