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上海大都市圈推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2020-01-13汪东芳苏慧琨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圈内宁波苏州

汪东芳 苏慧琨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进入实质性全面深化阶段。今年1月,《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加强宁波都市圈与上海大都市圈协调联动。宁波作为宁波都市圈中心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圈主要城市,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提升与上海的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是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争取主动、抢抓机遇的关键举措。

宁波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今年1月,上海出台《上海市贯彻〈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以“1+8”范围推进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及湖州等九大城市。《实施方案》指出,围绕长三角城市共同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推动船舶、汽车、化工、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促进区域空间协同和一体化发展。目前,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制造业基础较好,在集成电路、汽车、纺织服装、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中各具优势。一体化效应既可能帶来资源的流入,也可能加剧资源的流失,将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合作与竞争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区域发展格局。

圈内城市基本情况对比。宁波主要发展指标在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处于中上游水平。2019年,宁波GDP达11985.1亿元,人均GDP为14.0万元,在上海大都市圈中分别位列第三位、第五位,较上海、苏州、无锡等地有一定差距;常住人口规模为854.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3.6%,在圈内城市中均位列第三位,反映出较强的城镇化发展能力;在交通通达性上,宁波与圈内其他城市基本形成了高效的高速铁路连接,且即将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但与苏州、无锡、嘉兴等地相比,来往上海高铁趟次较少,与上海的交通紧密度仍需加强。

圈内城市产业结构对比。上海大都市圈内城市工业特征明显,宁波与都市圈内多个城市产业结构类似,除上海、舟山的三产占比明显高于二产外,其他城市二产、三产占比较为相近。其中宁波的三产占比仅超过二产占比0.8个百分点,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四个城市的二产、三产占比相差基本在5个百分点以内。宁波二产规模位列圈内第三位,工业基础优势明显,但宁波工业增加值增速仅处于圈内第七位,反映出宁波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潜力上存在一定短板。从与上海的进一步对比来看,上海产业呈现服务业比重高、新兴产业集聚度高、制造业技术含量高的“三高”特征,与宁波在产业结构上差异性与互补性并存,为城市间合作创造更多可能。

宁波与上海大都市圈城市制造业细分产业对比分析

基于宁波产业的优势特色和战略部署,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重点领域,与上海大都市圈其他城市就汽车、石化、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纺织服装、计算机及通信、铁路、船舶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制造业产业进行横向对比分析。

宁波支柱产业与上海协同发展前景广阔。汽车和石化均为宁波、上海两地的支柱性产业,在两地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均超过35%。但是上海的产品结构较宁波更为高端,具备带动宁波产业升级的能力。在汽车产业方面,上海汽车制造业以整车生产为主,整车年产值超过3600亿元,拥有上汽通用、上汽集团、上海大众等国内顶尖的整车制造企业,宁波以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汽车零部件产值占比达50%以上。在石化产业方面,上海石化产业产品高端化优势明显,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制造业产值规模达4000亿元,占石化产业全部产值的91.1%,宁波则主要集中在上游原油加工和部分中游产品,下游高技术含量的石化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比重相对偏低,仅为53.6%,低于上海近40个百分点。横向对比看,宁波石化和汽车的工业总产值的规模、增速在圈内均处于领先地位,具备与上海形成汽车、石化产业互动,承接上海资源外溢的产业优势。

宁波部分特色产业面临激烈竞争。与圈内城市相比,宁波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均处于中游水平,面临较为激烈的区域竞争。在装备制造业上,上海、苏州总体规模较高;在纺织服装业上,苏州、无锡与宁波都处于圈内领先地位。从细分领域来看,各地都有较为突出的产业。宁波在家电、注塑成型装备、高端纺织缝纫装备、模具、轴承、液气密、紧固件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苏州、无锡、常州的装备制造业、电机器械优势突出,其中苏州在电机制造、电梯行业、光纤等细分领域较为领先;常州在工程机械、输变电设备、农业机械等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南通海工产业规模占全国1/3,其金属船舶制造、船舶改装产业在国内具有领先优势。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下,宁波特色产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做好产业布局和资源聚焦的文章至关重要。

宁波新兴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在新兴产业领域,宁波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行业,与圈内其他城市相比,产值规模较小。比如,在集成电路领域,2018年宁波实现工业总产值195亿元,远低于全国规模第一位的上海、第二位的无锡;在航天航空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其他高端装备领域,2018年宁波实现工业总产值28.9亿元,而上海仅航空制造业产值就超过200亿元,常州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产值规模超750亿元;在生物医药领域,2019年宁波实现产值119亿元,上海则为1319.9亿元,苏州已超过900亿元,且上海、苏州的新兴产业链条完备性、企业竞争力都具有较强优势,上海涵盖药品生产、基因检测、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苏州拥有10家全球新兴产业前20强企业在本地布局项目。

主动融入大上海推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以宁波前湾浙沪合作发展区为核心,打造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科学谋划宁波前湾浙沪合作发展区。打造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高效发挥宁波杭州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平台的带动作用,积极对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方案》等顶层设计,聚焦大枢纽建设,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宁波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深化沪甬合作路径。强化与上海都市圈内城市的合作联动,建立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共商共建机制。在宁波前湾浙沪合作发展试验区框架下,优先布局一批示范性的沪甬产业合作大平台、大工程、大项目,建立跨区域的产业转移、园区合作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探索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模式。

以先進制造业集群为目标,深度融入都市圈高质量产业合作体系。推动沪甬就汽车、石化等产业开展深度合作。依托上海国际汽车配套产业园、上海国际汽车城等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等平台,以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为核心,强化本地零部件企业与上海整车制造企业对接,引入上海整车企业在宁波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服务业基地。充分利用宁波与上海间的港湾优势,依托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等平台,推动宁波油品、煤炭等能源储运中转加工交易基地建设。加快落实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上海化学工业园区的项目合作,促进宁波石化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推动宁波特色产业协同联动发展。在装备制造领域,以突破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等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快与上海的项目合作,辐射带动全市装备产业升级提质。在智能家电领域,推动慈溪小家电智造小镇、余姚低塘家电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与上海中小企业品牌促进中心等开展合作对接。在纺织服装领域,着眼于发挥苏州、嘉兴、南通等地纺织面料的比较优势,突出宁波在西装服饰、纺织装备领域的产业特色,运用宁波服博会、中国(苏州)国际纺织服装供应链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协作。聚力借势做强宁波新兴产业。针对宁波新兴产业较为薄弱的现状,借助区域一体化的机遇,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等产业,优化产业政策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在航天航空领域,加强与上海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战略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通用航空等整机项目、发动机制造、关键零配件等企业入驻,力争在宁波打造大飞机配套基地。在集成电路领域,引导支持本地企业与圈内龙头企业开展项目化合作,加快融入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俱乐部。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引进一批重点药企、医疗器械企业,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强化与上海、苏州等地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智慧医谷”。

以科创要素对接为重点,推进区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高端科创要素资源对接。发挥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集聚高端要素的枢纽作用,以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为战略目标,对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合力培育“长三角科创圈”。推进优势产业创新资源协同合作。主动对接长三角协同创新产业体系总体方案设计,针对宁波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开放全市创新资源,鼓励全市行业龙头企业在上海大都市圈内参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加强人才资源交流合作。鼓励宁波龙头企业在圈内城市互设人才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星期天工程师”等方式柔性引进创新人才。着力推动上海高校、科研院所来甬联合办校办院和人才交流,推进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同济大学对口支持宁波工程学院并共建汽车学院和汽车研究院等载体建设。

(作者单位: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宁波市工业和智能经研究院)

责任编辑:姚颖超

猜你喜欢

圈内宁波苏州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你不在
望木星(太阳系最大行星)
“打针”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