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
2020-01-13冯亚军
冯亚军
【摘 要】 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能够实现对学生良好素质与品格的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可以将历史知识作为载体,并且对德育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把握,发挥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德育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实践
在素质教育实施背景下,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开展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历史学科中,会涉及到真实历史和丰富史料。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历史观念和德育观念的形成,为其实现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就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来讲,多数初中生思维比较活跃,物质条件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也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面对各种问题,而问题的产生会對学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多数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将自我视为中心,民族意识相对单薄,心理整体承受能力也比较差,承受考验与挫折的能力不强,因此强化对学生的爱国教育十分必要。德育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能够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增强创造良好条件,成为适合时代实际发展需要的人才,进而在步入社会之后做出更多贡献。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强化自身的爱国理念、文化意识等,进而实现历史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教学实践
(一)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教育是德育教育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同时爱国主义属于重要精神财富,能够推动个人与国家的不断发展。中国历史发展悠久,爱国主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的发展以及进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将爱国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将其充分落实到教学中。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加强对教材知识的运用,这主要是由于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多内容都能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如观看爱国短片、举办座谈会等。在讲授《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授在五四爱国运动当中的一些领军人物,如陈独秀、梁启超等,以及他们在此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可以为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的艰辛。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二)引导学生远大理想形成
理想能够成为学生在生活中的重要动力,理想的树立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形成,增强在学习中的信心。在历史学科中,多数内容都具有正能量。对于初中生来讲,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学生远大理想的树立。例如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长征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并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勇于表达自身观点与想法。同时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之间展开互动,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其认识到红军长征的艰巨性,以及长征中我党获得胜利的决心,进而引导学生报效国家思想理念的形成,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强化道德品格教育
道德属于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自觉意识,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依赖于内在信念、社会舆论等多个方面,进而形成群体中的准则和规范。良好道德的形成,和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格,推动德育教育在实施时获得更好效果,教师可以将一些舍身取义、卖国求荣的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如宋朝的岳飞和秦桧、汪精卫和周江姐等等。通过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在对比中对良好德道品格形成更清晰、深刻的认识,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四)培养学生民族情感
我国属于多民族国家,历史中有很多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时间为维护民族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康熙平定三番之乱、昭君出塞等。讲授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民族情感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到对于民族统一问题,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是人们的共同愿望,每个人也会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历史事件的讲授,能够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自身应尽的义务以及责任。
结束语:
总之,德育教育属于初中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方式。学生良好道德品格、思想意识的形成和课堂中的教学渗透紧密相关。因此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中,需将德育教育放在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载体,有效开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意识品质教育,并且正确把握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目标,保证德育教育在实施时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丽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4):61.
[2] 张立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J].中外交流,2019,26(46):312.
[3] 南永锋.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研究[J].才智,2019(2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