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诗
2020-01-13李兰
李兰
读书会流泪,我想很多同学都遭遇过,尤其是读小说,一边读一边泪眼婆娑——小说人物的屈辱和苦难尤其容易打动人。但你们有没有体验过,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你的眼泪逗引出来的经历?
给仙人的信
[意]贾尼·罗大里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夜里
仙人把礼物放进毛袜?
不知道是真是假:
说是过节
仙人把玩具放在好孩子的枕头底下?
我不顽皮,一举一动都好,
就是在袜子里什么也没找到。
想必有许多同学小時候最喜欢过的西方节日是圣诞节吧?大家之所以喜欢圣诞节,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一边拆着礼物一边按捺着欢呼雀跃心情的我们,其实是在享受生活对我们的奖励——父母会告诉我们这是圣诞老爷爷给乖巧孩子的礼物,所以说这个礼物不只会因为切合我们的心意而让我们欢喜,更因为它是仙人用来证明我们足够美好的一枚印章。
但随着我们逐渐长大,会发现所谓的仙人不过是大人用来哄骗小孩子的谎言,收到礼物的我们会开心,但不再雀跃。就这样一天天地,圣诞礼物的含金量,在我们的逐渐“懂事”中被磨灭了。终有一天我们不再天真,然后我们告诉自己,这就是成长的代价。但其实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从始至终都有这样的一个会去袜子里翻拣仙人礼物的孩子吧。不然我们如何会那样笃信“努力了就会有回报”?我们如何会那样天经地义地认为善有善报?事实上呢?现实仿佛会特别刻薄地嘲弄我们:我们付出了所有时间来学习,可考试成绩往往让我们无言以对;我们每天被网络新闻连环轰炸,常常会发现好人往往得不到好报,“勤劳”似乎并不比“没皮没脸”更容易致富。我们“不顽皮,一举一动都好,就是在袜子里什么也没找到”。我们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失望和失落的时候,那我们不仅失去了天真,连童年最美好的笃信,也一并失去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跟这首诗里的孩子一样,会小心翼翼地期待仙人的奖励,但等来的却是满腹委屈。
在我看来,所有美丽的童话和诗歌,本质上都是寓言和预言。
而美丽的童话和诗歌还有一个比较像的地方:它们不只会揭示真相,还会种下希望。上面的那首诗其实还没有写完,还有下半部分:
亲爱的仙人,今天是除夕,
你的火车一定开过这里。
我的心里就怕一件事情,
就怕你的火车开过我们这儿不停,
就怕你走过了穷人们的破房土窑,
把我们这些好而穷的孩子漏掉。
仙人呐,我们十分感谢,又无比快活,
如果你坐上一辆慢车,
在有孩子等你的
每家门口停上一刻。
诗里的“我”真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孩子,“我”虽然因袜子里找不到礼物而失落和伤心,但“我”的许愿却不只是关于“我”自身的欢喜和幸福,“我”依旧会关心同情跟“我”一样贫苦穷困,同时失落了幸福的孩子们。而且“我”并没有因为仙人的“爽约”而愤愤不平咒天骂地,依然坚信他“一定开过这里”;“我”不会认为他嫌弃贫困而故意抛弃,而是认为他或许会因为开得太快而漏掉了。这样一个始终怀揣善意来看待世界的“我”,会因为对“善”的笃信而心里充满了感恩和希望。哪怕在想象中,仙人“坐上一辆慢车”愿意“停上一刻”,都让“我”“无比快活”。
“善有善报”,这个“善报”其实并不必然指向世俗意义上的“好结局”,对于很多见义勇为的人来说,他们善举的结果很可能是失去生命,这在很多人看来并不算“好的结局”。如果大家都是怀着追求世俗意义上所谓的“善报”,就一定没有所谓的“英雄”存在了。那么,这些见义勇为者,这些为民请命者,这些舍身求法者,他们所追求的“善报”到底是什么呢?
你想到了吗?“为善之报”就是“善”本身啊!就像诗里面的这个孩子一样,因为他心里充满着善意,内心的世界就不会被愤怒、邪恶、偏激的情绪所充斥,始终保持着一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状态,始终对美好抱着坚定的信念,始终因心怀感恩而充满欢喜——这样美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善报”啊。那么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孩子其实早就得到了仙人的礼物,只是这个“礼物”不适合塞在袜子里,这个“礼物”正在傻傻地翻看着袜子啊。
当然,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必须要给为善者以赞扬,给勇为者以嘉奖,给德高者以崇敬,让这些可爱的人不论是在世俗意义上还是在价值意义上都能得到最高的礼遇。这也是社会道德体系是否建构完善的重要标志。只是在社会道德体系还不那么完善的时候,我们都不要失去了对世界的美好期待,要知道,我们的期待本身,就是把这个世界推向美好的最原始最持久的动力啊!
《给孩子读诗》让我发现,最美丽的诗歌就是人类孩童时代的天籁,它记录着人类最纯真的善与美,它就是“出走半生”之后,依然还会回来的那个“少年”。无怪乎千年之前的孔子会将《诗三百》作为重要的经典教材,也无怪乎中国会有“诗教”的传统。“诗教”的本质就是美育,就是运用最美的语言来陶冶人的性情和心灵,让人自然地向善求美。
不过我估计,大概有许多同学把读诗看成一件苦差事吧,尤其是当诗歌背诵跟考试直接挂钩的时候。总是默错字句的同学怕是非常痛恨百千年前那群人——你说你们有才就默默地有才吧,还要名垂青史,弄得我们跟在后面遭罪!是吧?
亲爱的同学,如果你是这样来看待诗歌的,那就说明你把诗歌隔离在自己的生活之外,那只是书写一些你不熟悉的生活的文字,是别人的情感,跟你没有关系。会造成这种阅读障碍的,其实并不是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错,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语句表达方式基本是文言形式。用古老的语言描写古老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确会造成比较大的隔膜感。所以说,你可以先从我今天推荐的这本《给孩子读诗》开始,接触一些简单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诗歌,比方下面这首——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
[德]于尔克·舒比格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
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
南瓜不说话,
默默地成长着。
有的同学或许会特别诧异——这难道也算诗歌?这充其量也就是首童谣吧,简直是稚气十足啊。但是你们知道吗?这个德国诗人,写了整整一本这样的诗歌,国内出版了他的詩集,名字就叫做《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请你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看起来非常简单的诗歌,真是你以为的那样简单吗?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正在扮演洋葱、萝卜和西红柿,或者正在扮演这只南瓜。在这个世界上,一方面,每个人都存在着自己的眼界局限以及思维盲区,我们甚至不承认在我们认知范畴之外的那些东西,不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或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每个人也都无法真正向别人说明自己,毕竟有些东西,尤其是微妙的情感、复杂的真相等,语言无法传达。所以我们会被误解,或是不被理解,这是一种“命中注定”。因而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既是“洋葱、萝卜和西红柿”,又是那只“南瓜”。而我们对自己最大的误解就在于,我们都以为自己是那只“南瓜”,却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是别人眼里的“洋葱、萝卜和西红柿”。
你看,诗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和呈现真相的。每一位真正的诗人必定都是敏感、温柔而又多情的,他们常常把所有的苦痛都嚼烂了,吞到肚子里,然后吐出娇艳的玫瑰来让我们欢喜。
这本《给孩子读诗》常常让人有痛哭一场的冲动。我边读边忍不住在想,人类的心灵在鸿蒙之初是什么样子的?我想,大概就是一首诗的样子吧。哦,对了,我还曾经在哪里见过一句话,说是“天堂是这样一个世界——也就是当她还小的时候的那个世界”。
好的诗歌是美的,也是纯净的。美丽而纯净的事物是可以涤荡和陶冶人心的。
另外,这本《给孩子读诗》中,除了有很多外国诗和现代诗之外,还收录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中国古典诗歌。当我们把古今中外可以给孩子看的诗糅在一本书里呈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中国古典诗真的是有它独特的韵律和美感的。钱锺书先生曾在《谈中国诗》里说:
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我想,当我们把《给孩子读诗》好好地看完,或许就能对这段话有更深切的领悟了。
最后再送给你们一首书里的小诗——
礼物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如此幸福的一天。
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个并不使人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直起腰来,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帆影。
不知道可爱的你是怎么理解这首诗的呢?欢迎你写信来悄悄告诉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