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成本里的遗憾
2020-01-13Prayer
Prayer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走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决定了我迥异的旅途。”
这几句诗来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所写的《未选择的路》。在诗中,那条未走的路被他在长久的将来叹着气反复念叨着,尽管他并不确认那条路上是否有更好的风景。
在我们熟悉的这个三维空间,遗憾如时光不可逆转地成为既定事实。此刻一旦流逝,未发生的可能性便不会再发生,无论它的结果多美好、多让人憧憬;而亲自走上的路、亲手犯下的错、親口尝过的苦果,让人只恨没有后悔药。
聪明的人学会了计算“机会成本”——原意是指面临抉择时,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在这种算法下,哪怕人们兢兢业业地努力,达到了一些“小目标”和成就,却因没有走到“最优路径”上获得更大的成功,小成就也便成了挫败,遗憾接踵而来。
在不用上班的周末,我有时会睡个懒觉,然后和室友喝下午茶,再在沙发上慵懒地看电视,那么这一天算是有些许遗憾地虚度了;有时又会早起看书,学习第二专业,处理文件和待办事宜,或是在社区做半天的志愿服务,可这样的一天就了无遗憾吗?还得看怎么比。如果同样的时间我用以加班和精进专业,日后职业生涯得以突破,担任更重要的工作,创造更大的价值,那之前看起来充实又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岂不也是虚度?
用机会成本来衡量“遗憾”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如何用有限的资本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是每个企业赖以维系或成功的要义。要最大程度地避免遗憾,企业管理人须得将每个“下一块钱”用在能产生最多利润“增量”的地方。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我们用“效用”而非利润衡量生活。
记得多年前我在高三备考时十分担忧自己“偏科”,因为主观兴趣让我偏向某些学科,而且客观上将精力分配给不同的科目也是挑战。我的最后结果略去不表,但应是留有一些遗憾的——因为直到好几年后,我才接触“机会成本”的概念。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而言,复习的时间分配应与每门科目能额外提高的分数的期望值成正比,这样的思维方式,比当年我幼稚地“死磕”数学最后一道大题要理智多了。
人无完人,神奇的自然界中,宏观事件可以和微观电子一样呈现概率分布,许多事情哪怕做到完美也不可控。所以遗憾的不可避免是无需辩驳的。但我遗憾自己没能早些明白的道理,不过是该以什么目标与何种方式去选择罢了。希望你我保持理性,减少迷茫,能在选择的过程中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