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骨肉瘤的应用及有效性评价
2020-01-13杨延林莫海云通信作者
杨延林 莫海云(通信作者)
421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肿瘤一区,湖南 衡阳
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往骨肉瘤仍主要采用截肢手术进行治疗,但术后5年生存率较低,且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化疗药物使用的更新,骨肉瘤治疗方法也得到发展,生存率逐步提高[1]。甲氨蝶呤是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中常见药物之一,同时具有一定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骨肉瘤患者80例,观察采用甲氨蝶呤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骨肉瘤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骨肉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病情均为Ⅱ期。小剂量组患者年龄16~38 岁,平均(28.16±2.42)岁;发病部位:胫骨近端12例,股骨远端14例,肱骨近端10例,腓骨近端4例。大剂量组患者年龄16~38 岁,平 均(28.68±2.55)岁;发病部位:胫骨近端12例,股骨远端15例,肱骨近端10例,腓骨近端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大剂量组采取大剂量甲氨蝶呤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第1 天给予甲氨蝶呤10 g/m2,之后12 h内给予15 mg亚叶酸钙解救,共解救次数为12 次。1 周之后给予DDP 80~100 mg/m2及IFO 2 g/m2,静脉滴注。1 周后再给予400 mg美司那,之后每天在IFO 使用后的即刻、4 h 和8 h 静脉滴注,并给予ADM 60 mg/m2静脉滴注,治疗6 周为1 个周期,术前化疗2 个周期,术后化疗10 个周期。②小剂量组实施小剂量甲氨蝶呤新辅助化疗方案,第1 天给予甲氨蝶呤6 g/m2,其余药物剂量、方法与大剂量组相同[2-3]。
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卡氏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3.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大剂量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8.35±2.21)月,小剂量组为(38.21±2.21)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1,P=0.244,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大剂量组为70%,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甲氨蝶呤的应用可结合细胞内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部位,促使其失活而阻断二氢叶酸向四氢叶酸还原过程,从而对嘧啶和嘌呤合成进行抑制,干扰蛋白质和DNA合成,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4]。但是随着剂量增加,虽然疗效也升高,但药物血药浓度升高也增加其毒性,导致肝肾功能不全和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升高。通过采用较低剂量进行新辅助化疗,可达到类似化疗效果,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安全性得到提高[5-7]。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卡氏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小剂量组 40 63.78±2.24 78.24±4.56大剂量组 40 63.71±2.12 78.12±4.02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卡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大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骨肉瘤患者实施小剂量甲氨蝶呤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效果确切,且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