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特点及眼针取穴方案❋

2020-01-13王鹏琴鞠庆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肝区络脉脉络

杨 森,王鹏琴,鞠庆波

(1.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32; 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阳 110032)

中风是以猝然昏扑、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口舌歪斜甚至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多起病急骤,属于现代医学脑卒中范畴。痉挛是中风后的常见并发症,患肢常因痉挛导致活动受限,影响康复的预后,故早期预防及有效控制痉挛对提高中风康复疗效尤为重要。眼针疗法是临床常用的微针疗法,近年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中风康复治疗中,其疗效显著,易于为患者所接受。许多学者应用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获得良效[1-2]。但目前尚无规范的眼针取穴方案,鉴于此,笔者根据彭静山提出的“观眼识病”理论,对中风后痉挛患者的白睛脉络进行观察,总结其分布和形色规律,为进一步规范眼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取穴方案奠定基础,现将试验过程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康复二科住院治疗的中风恢复期患者共计100例,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49.5岁,病程2周~6个月。

1.2 诊断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版》中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和《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版》中脑出血的诊断标准[3-4];中医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中风病诊断标准[5]。

1.3 纳入标准

伴有患侧肢体痉挛;年龄在18~75周岁;首次发生中风;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诊断标准以及纳入标准;眼部存在急性炎症或感染病变;有眼部外伤或眼球缺如;因睡眠不足、过度用眼等原因导致白睛异常;严重意识障碍或认知障碍,不能配合观察;患者或家属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方法

2.1 观眼识病的方法

患者采取坐位,嘱其双目平视,医生洗净双手以拇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同时嘱患者向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凝视,充分暴露白睛便于观察记录。将观察到的白睛络脉信息记录在Excel文档中,便于统计分析。

2.2 观眼识病的观察指标

参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眼针》《彭静山眼针疗法研究》中关于观眼识病的内容,具体如下[6-7]。

2.2.1 白睛脉络的分布区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眼针》中的眼部分区来确定络脉所在区域。

2.2.2 白睛脉络的形态变化 根部粗大:白睛边缘处脉络粗大,渐向前则逐渐变细;曲张或怒张:络脉出现曲张,由根部延伸,中间转折曲张,以至于怒张;延伸:络脉由某一经区传到另一经区,则出现延伸现象;分岔较多:白睛上的脉络像树枝一样,从主干发出很多分支,此种现象出现在眼球上部,眼球下部有时亦出现;隆起一条:发出的脉络表浅、明显,突出于球结膜表面;模糊一片:脉络多而纤细,纵横交错成模糊一片;垂露:脉络的末端有一黑点,如露珠垂挂。

2.2.3 白睛脉络的颜色变化 包括颜色鲜红、紫红、深红、红中带黄、红中带黑、淡黄、浅淡、暗灰8种颜色变化。

3 结果

3.1 白睛络脉的分布特点

100例患者中,按异常络脉出现在各个穴区的频率由高至低的次序,依次为肾区94例,下焦区78例,肝区47例,上焦区40例,中焦区、脾胃区、心区、肺区、大肠区各8例。其中肾区与下焦区、肝区与下焦区、肝区与肾区常同时出现异常络脉。

3.2 白睛络脉的异常形态

出现曲张86例,分叉33例,延伸20例,垂露20例,其中曲张与分叉、曲张与垂露、曲张与延伸多同时存在。

3.3 白睛络脉的异常颜色

出现红中带黑50例,紫红26例,深红24例。

4 讨论

中风后痉挛是以患侧肢体肌张力异常增高为特征性表现的常见并发症。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8]。中风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可因早期体位摆放不当、未接受康复治疗或治疗不当而导致患侧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等异常运动模式。这种痉挛状态若不及时抑制,会导致关节僵硬、挛缩、肢体废用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康复训练的预后。在诸多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中医疗法中,针刺已被证实具有显著疗效[9]。眼针疗法是彭静山创立的通过针刺眼周特定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10],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其疗效也有学者通过Meta分析证实[11]。“观眼识病”是彭氏眼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观察患者双眼白睛上的脉络形态、颜色来测定病性、病位、病势的轻重缓急以及疾病的预后,是由彭静山经过上万例的临床观察总结而成的望诊方法[12]。其理论基础源于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中关于五轮八廓的论述[13],其中引用华佗的一段论述:“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现,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五轮学说源于《灵枢·大惑论》中所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强调目需依赖脏腑气血的滋养才能完成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目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八廓学说运用八卦对眼部进行分区,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指导,将局部与整体有机结合,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为判断人体总体的健康状况、防治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14]。彭静山受此启发,经过潜心专研总结出“观眼识病”的望诊方法,继而又创立了眼针疗法。根据五轮学说及观眼识病的方法,脏腑功能的异常可在白睛特定区域内有所反映,而白睛络脉的形色异常则可作为判断疾病性质、严重程度及转

归的可靠依据[15]。

本研究依照“观眼识病”的方法观察到,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异常多出现在肾区、下焦区、肝区、上焦区。因中风偏瘫可见于上下肢,对应于眼区的上下焦区,根据眼针病位取穴原则,治疗中风常以双侧上焦区、下焦区为主穴[16]。除上下焦区外,肾区是白睛络脉出现异常最多的区域,其次是肝区。在三焦与脏腑的对应关系中,肝肾两脏同属下焦,故多见肾区与下焦区、肝区与下焦区同时出现络脉异常,由此也说明痉挛与肾、肝二脏的病理变化有着密切联系。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故肾精充足、肝血充盈则体内血充津盛,周身筋脉得以滋养。若肾、肝阴血不足则筋脉失养,肢体拘挛不伸,络脉的颜色异常多见红中带黑、深红、紫红。临床上多提示热象明显、病势较重、缠绵难愈,对于中风患者而言,则说明病程较长,阴虚明显,久则累及肝肾,这也正符合中风病的病机与病位。在异常形态方面,绝大多数患者可见络脉曲张,提示体内有瘀血或痉挛较重。临床中肢体痉挛较顽固的患者,其康复治疗的预后往往也不理想。分叉多提示病情不稳定,延伸说明病情由一脏向其他脏腑发展,垂露提示体内有瘀血阻滞经络。因痉挛多为中风日久不愈而出现,常导致多脏腑的阴阳失调。而瘀血即是中风的致病因素,也是中风久治不愈的病理产物,顽固的痉挛患者其络脉可见垂露,在治疗中若以活血化瘀法或可获得良效。若遵循观眼取穴原则以及肾区、肝区的白睛络脉异常特点,可以选取上焦区、下焦区为主穴,肝区、肾区为配穴,以此作为眼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取穴方案,在临床中试行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检验其疗效。

综上,根据临床观察和观眼识病理论的分析,中风后痉挛患者白睛络脉的分布特点是以肾区、下焦区、肝区和上焦区为主。异常形态的表现特点是以曲张、分叉、延伸和垂露最为多见,异常颜色方面的特点是以红中带黑、深红和紫红为主。由此可以初步确定,上焦区、下焦区、肾区、肝区作为眼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取穴方案。

猜你喜欢

肝区络脉脉络
串联知识脉络 巧用动态资源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肝功能已正常,为什么肝区仍然疼痛?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肝区疼痛不一定是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