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1-13熊涛
熊涛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管理处, 浙江 南昌 330200)
2020年4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西特色优势,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绿色食品产业链是江西省14个重点产业链之一,如何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链,就需要对绿色食品产业链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1 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1-2]。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契机,加快发展江西绿色食品产业链,是做大做强江西现代农业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3-4]。当前,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1 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绿色食品产业大而不强
一是江西省生态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条件。江西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山清水秀、自然资源丰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二是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2017 年,江西省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2019 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江西省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在乡村振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绿色兴农、绿色富民、绿色强省之路,已经成为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共识。三是绿色食品产业成为江西重点培育的战略性产业。目前,为了推动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14个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完善产业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2 绿色食品品牌众多,知名品牌较少竞争力不强
一是绿色食品企业发展较快,绿色食品生产初具规模。截至2019年底,全省有绿色食品企业304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6个、认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绿色有机产品面积达113.02万hm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8.6%。创建省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县(市、区)38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10个。二是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加快,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全省共有“三品一标”产品5 335个,其中绿色食品647个、有机食品1 825个,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三是已经有一批知名品牌,但是品牌竞争力不强。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造就出了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广丰马家柚、泰和乌鸡、广昌白莲、“四绿一红”茶叶等一大批品质上乘、口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优质绿色农产品。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在110个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中,江西省赣南脐橙、南丰蜜橘、庐山云雾茶、崇仁麻鸡等12个区域品牌榜上有名。但是与其他农业强省对比,江西省知名农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待提升,以南丰蜜橘为例,品质下滑,产品竞争力减弱,产品滞销严重,受到砂糖橘的冲击很大。
1.3 绿色食品产业链不完善,产业链缺乏顶层设计
农业产业链是产业链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公司以及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缔结的有机整体[5-6]。当前,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链构建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缺乏顶层设计。虽然江西省制定了绿色农业、绿色食品产业等相关发展规划,但规划对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未进行全省区域(地块)的精准定位,未统筹划定适宜发展区域、不适宜发展区域及范围,也未建立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环境信息资源库。二是绿色食品产业链的相关支撑技术的缺乏。虽然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较快,但大多只局限于绿色食品生产的种养环节,与发达省份相比,绿色加工技术还是相对落后。目前,从事田间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对现代精准化、减量化绿色栽培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有限。
2 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绿色种源挖掘和种质创新开发不够,种质资源库缺失
一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区域(地块)规划定位不完善,产地环境信息不完整。在产业链前端,绿色食品的生产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做保障,这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前提。目前,江西省区域环境信息缺乏,产地环境信息不公开,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导致很多绿色食品的生产环境并不达标。二是绿色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开发不够。绿色农业生产必然要求优质高抗的品种,来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优质绿色种源的供给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绿色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方面的突破,才能适应“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绿色种源的农业发展。三是现代化种质资源库缺失。目前,江西省种质保存设施简易,尚未建立一个聚收集、保存、评价利用和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种质资源库,这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2.2 绿色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薄弱,知名品牌少
一是绿色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生产者运用程度低。绿色种植模式在江西省还未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在追求高产的目标下,大量依靠化肥、农药,加剧了重金属污染,严重制约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广大农户对绿色农业生产的认知也不高,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运用程度低。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开发能力不强。绿色食品产业需求高投入,江西目前的金融支持政策还不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对技术需求强烈,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普遍现象;龙头企业产后的绿色精深加工薄弱,食品产业规模小,绿色食品占比少,与强省差距不断拉大。2018年江西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 334.1亿元,规模以上企业900家,其中销售收入突破50亿元的企业仅3家。绿色食品的销售在总的食品工业中占比较小,远低于食品工业强省山东、河南,也低于中部省份如湖北、湖南、安徽。三是绿色食品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与品牌意识有限,品牌竞争力不强。江西省绿色食品的品牌种类较多,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大米品牌超过500 个,茶叶品牌近700个,但主打的知名品牌较少,知名度不够高。
2.3 检测、认证监管不完善,质量溯源信息平台不健全
一是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检测技术与制度不完善。受设备和检测能力水平的限制,市县级的检测机构功能并不健全,而拥有精密检测仪器设备、高水平检测能力和检测队伍的科研院所只能部分地参与其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造成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没有及时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及后续管理;还有少部分企业为获取眼前的利益而在绿色食品认证过期后(一般有效期3年)不重新申报认证却继续使用过期标志,消费者真假难辨。三是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不健全。目前,没有统一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少部分绿色食品生产者自建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缺乏诚信基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
3 发展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对策建议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把江西山清水秀的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对接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全省范围内产业互补、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协作关系,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提升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7-10]。
3.1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技术创新,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
一是强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色,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规划图与路线图,因地制宜布局和谋划,逐步推行。二是加大绿色生产技术和种养模式的研发,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技术支撑能力。依托全省现有绿色防控技术、人才力量,研究江西省粮、棉、油、果、蔬等作物病虫害灾变规律,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三是加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研究,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围绕江西省绿色食品加工的短缺及急需技术,完善和挖掘现有科研院所、高校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平台资源,突破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品牌竞争力
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将种质资源库运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予以长期的、稳定的支持。二是培育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粮食、油料、畜禽、水产、果蔬以及山区特色农产品等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增加江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后劲。三是积极培育绿色食品知名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提升江西省猕猴桃、金橘、红茶、白莲、脐橙、芡实、麻鸡、板鸭等知名品牌的竞争力,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的技术,丰富产品线,积极培育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现品牌效应,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
3.3 强化绿色食品检测、认证监管,维护绿色食品公信力
一是强化绿色食品技术的研发,完善监测制度。在当前绿色食品检测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承担的大趋势下,应当充分利用公益一类绿色食品检测机构的研发技术、人才、仪器设备等优势,承担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工作。二是开通统一的绿色食品质量追溯查询平台。引导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经营企业将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信息发布到公共查询平台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信息共享。三是增强绿色食品公信力。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和认可,实现绿色食品优质优价。